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12篇
  46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117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优质香稻品种三香628的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优质香稻新品种三香628的特征特性,并根据在桂南的栽培表现,总结了三香628品种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为三香628品种机插高产栽培走向规模化、数量化、标准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选用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的18个主栽早稻品种在35℃和38℃下进行耐热性鉴定,探讨早稻花期高温鉴定的适宜温度。结果表明,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讲,双季早稻花期耐热性评价温度应低于38℃,而华南地区38℃可作为花期耐热性评价温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水稻高产形成及其稳产性与穗型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探明不同穗型早稻品种产量形成及其相关生理特性,为早稻品种培育及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较小穗型品种陵两优739和株两优171以及较大穗型品种五丰优28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穗型品种在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辐射利用率、籽粒灌浆及相关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较小穗型品种的总颖花量显著低于较大穗型品种,而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分别较后者显著提高15.66%~22.12%、1.43%~1.87%,并显著增产5.31%~6.54%;不同穗型品种各时期干物质积累及抽穗期茎叶干物质转化率无明显差异,但较小穗型品种的辐射截获量及截获率明显低于较大穗型品种,从而辐射利用率较后者显著提高6.71%~8.05%;较小穗型品种各部位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显著大于较大穗型品种,而且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及活跃灌浆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后者;同时,较小穗型品种抽穗后12 d籽粒的蔗糖合成酶(SS)、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ADPG-PPase),以及抽穗后12 d与21 d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含量显著高于较大穗型品...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两种酸化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石灰)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产量,但在2016年却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在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石灰处理均增加了早、晚稻产量。除2015年早季,其他季别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束后检测发现,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2015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但显著增加2016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2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与生物炭处理相比,2016年石灰处理粮食产值和净收益分别提高2.9%和6.7%。因此,选用石灰作为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剂对提高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改良土壤酸化和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稻作技术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稻作技术创新及其对水稻生产发展的贡献,当前水稻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及其对稻作技术创新的需求。我国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及稻作技术进步推进了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当前,水稻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成本、稻谷价格、生产效益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需求优质安全稻米,社会各界要求水稻绿色生产。为实现水稻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加强优质高产、肥水高效利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气候变化影响与灾害防控、新型稻作制度等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发展糯稻特色产业对提高稻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桂红糯1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常规红米糯稻品种,不同播种量、机插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桂红糯1号机械化栽培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机插密度,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本文介绍了桂红糯1号的特征特性及机械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韩国水稻种植方式发生了转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韩国水稻机插秧比例快速上升,手插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省工节本的直播稻产量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且稻米品质不如机插秧和手插秧,其种植面积出现了波动,现只占韩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左右。本文介绍了韩国水稻机插秧、湿润直播和旱直播技术的作业流程。  相似文献   
19.
超级杂交稻抗倒伏能力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水稻品种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以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千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超级杂交稻品种倒伏指标和株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在施氮量超过210kg·hm-2时表观倒伏率均呈增加趋势;Y两优2号在施氮量超过390 kg·hm-2时出现倒伏,表观倒伏率为1.3%;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均未发生倒伏。各品种的倒伏指数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株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抗折力和壁厚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Y两优2号相比,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倒伏指数和株高均显著降低,同时基部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均显著增加。综上,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的株型特征适宜在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高的区域推广应用,从而缓解超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复合微生物肥应用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浙优1号、Y两优900、甬优538和甬优12为材料,研究复合微生物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成本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比传统施肥平均增产331.41 kg/hm~2,增3.58%,主要是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能提高水稻株高和收获指数,并通过增产实现增效。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实现化肥减量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