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99篇 |
免费 | 81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09篇 |
农学 | 168篇 |
基础科学 | 247篇 |
359篇 | |
综合类 | 1306篇 |
农作物 | 132篇 |
水产渔业 | 163篇 |
畜牧兽医 | 679篇 |
园艺 | 301篇 |
植物保护 | 1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59篇 |
2012年 | 164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42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55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8篇 |
1974年 | 4篇 |
1966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新疆地区棉花根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地区棉花根际分离出4 028个细菌分离物,以棉花立枯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櫣hn)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获得48个具有拮抗性能的分离物,其中MK48、MK49、MK50及MK51具有较强的拮抗性能,且拮抗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MK48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MK49和MK5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K50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MK48、MK49、MK50及MK51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号分别为:EU272855、EU272856、EU272857、EU272865。 相似文献
982.
本试验研究了狄高鸭、北京鸭、建昌鸭、四川麻鸭以及狄建[狄高(♂♂)×建昌(♀♀)]、狄川[狄高(♂♂)×四川麻鸭(♀♀)]、京川[北京鸭(♂♂)×四川麻鸭(♀♀)]和建川[建昌(♂♂)×四川麻鸭(♀♀)]杂交鸭的肥肝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狄建鸭具有优异的肥肝生产性能,填饲十五日后的肥肝,平均重达269.8克。北京鸭、狄川、狄高、建昌鸭、建川、京川和四川麻鸭则分别为236.6克、230.4克、229.4克、223.4克、217.5克、217.4克、188.4克。(2)肥肝重的杂交优势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83.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即针对大穗型品种,前期主攻亩穗数,后期着重提高千粒重;多穗型品种则如何提高单穗结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指出,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应将株高、熟期、千粒重、分蘖成穗率作为主要经济性状;多穗型品种在以上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一定群体下的单穗结实能力。揭示了在半精量播种的情况下,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内在联系在及其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84.
以糖度及其它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的6个高粱株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7天和14天后高粱幼苗的苗高、鲜重、饱和鲜重及干重的变化以及对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生长受到的抑制增大,苗高、鲜重、饱和鲜重和干重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50、100 mmol/L NaCl浓度下,处理7天和14天的苗高差异显著;当NaCl浓度大于150 mmol/L时,各浓度间苗高均没有显著差异。处理14天后,50 mmol/L和100 mmol/L,150 mmol/L和200 mmol/L两个浓度间的苗鲜重、饱和鲜重及干重无显著差异,其它各浓度间差异显著。在4个盐浓度中,苗高、鲜重、饱和鲜重和干重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性水平,但是仅在100 mmol/L和150 mmol/L浓度下,耐盐级别与盐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5.
不同生态区谷子创新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来自不同春夏谷区的60份谷子创新种质在山东夏播,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创新种质在山东的平均表现不同,选育新品种时应根据各地区农艺性状的特点进行。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与谷子单株产量相关的各农艺性状中,株高、主茎节数、主茎直径、主穗长、主穗直径、单株穗重、生物学产量、出苗—抽穗期天数、生育期等与产量性状呈正相关。其中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穗重、主穗直径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0.787,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穗重、主穗直径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86.
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2011年,对双季超级稻的高产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中后期的养分吸收和物质生产是双季超级稻高产的关键,与之相对应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前期早发、中期壮秆和后期强源。阐述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内涵,从够苗期、生育前期叶片含氮率和叶色差、一次枝梗分化期大茎蘖数、衰老频度和抽穗后SPAD值下降幅度等方面,提出早蘖壮秆强源的相应群体指标;从移栽叶龄、密度、肥料运筹和水分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技术指标。实践证明,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高产稳产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87.
988.
989.
[目的]明确广西西北部核桃真菌性病害种类,并筛选可有效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为核桃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金城江区、环江县、凤山县和百色市乐业县等核桃种植区,于核桃病害发生期开展真菌性病害种类和危害程度调查,计算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测定43%戊唑醇、45%咪鲜胺、25%嘧菌酯、25%吡唑醚菌酯和40%苯醚甲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选取效果较优的3种杀菌剂进行核桃炭疽病田间防治试验,测定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调查区核桃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核桃根腐病、核桃枝枯病、核桃茎点霉黑斑病和核桃炭疽病4种,病原菌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胡桃楸拟茎点霉(Phomopsis juglandina)、茎点霉属(Phoma sp.)真菌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中以核桃炭疽病发病最严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为:25%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40%苯醚甲环唑>25%嘧菌酯>43%戊唑醇;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和40%苯醚甲环唑对核桃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2.23%、80.26%和75.98%.[结论]核桃炭疽病是目前广西西北部核桃的主要真菌性病害.25%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使用,同时建议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且通风状况好的地点种植核桃,以防止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990.
阿维菌素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生物活性及稻田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采用点滴法在室内测定了阿维菌素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生物活性,并研究其田间防治效果及对天敌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LD_(50)值分别为0.0199μg/g和0.0252μg/g,其活性分别是丙溴磷的37.48倍和17.59倍、毒死蜱的36.24倍和21.42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ai)9~18 g/hm~2处理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08%~82.22%和79.04%~87.19%,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丙溴磷乳油(ai)360g/hm~2处理和480g/L毒死蜱乳油(ai)360 g/hm~2处理.阿维菌素对稻田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消长有一定影响,9~13.5 g/hm~2处理药后14天对蜘蛛和黑肩绿盲蝽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8.75%~30.21%和22.57%~33.94%,显著低于对照药剂丙溴磷360g/hm~2处理和毒死蜱360 g/hm~2处理;18 g/hm~2处理药后14天对蜘蛛和黑肩绿盲蝽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7.92%和39.29%,与两对照药剂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