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以黑龙江省12个常用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光反应特性,通过对材料的每日阶段遮光处理的结果分析,缩短光照直接影响玉米品种的生育阶段.其中出苗至抽雄期遮光处理与正常光照的叶龄值差异显著,可作为衡量光反应特性的指标性状.缩短光照后使大部分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花期提前,其中四早六、龙单21、绥玉7号、1134、龙系85、H172、4F1对光敏感;海玉4号、四单16、本育9号、合344、434、706、446光反应迟钝.遮光处理对品种形态性状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及雄穗分枝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大小程度依次为:穗位高>株高>雄穗分支>叶片数.  相似文献   
22.
史桂荣 《作物杂志》2001,17(4):46-46
研究表明,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有40%的作用来自于优良品种的应用。因而,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显得尤为重要。龙单21是2001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玉米新品种 (见封3、封4彩图 ),由于其具有高产、优质、生态适应性好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1 选育经过龙单21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高产育种室,于1995年用龙系85为母本,G801为父本杂交育成。1998~1999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2000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2001年2月审定推广。2 主要特性2.1 良好的丰产性1996~1997年在院内试验……  相似文献   
23.
利用总配合力效应值确定玉米种质优势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抽丝期、穗上叶数、株高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值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分为4大优势类群和其它类群.  相似文献   
24.
为了明确东北北部常用玉米自交系遗传基础,更好地改良和利用玉米种质,利用70对玉米SSR引物,对131个东北北部常用自交系和6个标准测验种共137个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将PA、BSSS和LRC划为A群,PB、Lan和SPT归为B群,有61个自交系属于A群,50个属于B群,中间型26个。  相似文献   
25.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青贮玉米作为畜禽饲料的来源愈来愈受到重视.现将青贮玉米的高产栽培要点及加工利用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6.
27.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史桂荣 《玉米科学》1994,2(4):015-017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史桂荣(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6)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自从50年代应用杂交种以来,玉米的单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近10年来玉米的单产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不如杂种优势利用初期那样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8.
玉米种质类群划分的常用方法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桂荣 《玉米科学》2001,9(3):023-025
本文对我国近年来玉米种质类群划分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9.
玉米新品种龙单5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龙单56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0.
我国玉米种质现状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史桂荣 《杂粮作物》2002,22(4):196-198
对近年来全国各主要玉米产区如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地玉米育种的种质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骨干系应用集中是目前育种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改进现有的种质状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