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3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被认为是甲壳类和贝类的主要过敏原,为了应对与日俱增的甲壳类和贝类过敏风险,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TM富集液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获得1株南美白对虾过敏原TM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F8,并利用ELISA、Western Blot、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2F8单抗进行免疫学特性分析,确定其效价、特异性、抗体亚型、结合区域,以TM的特异性单抗2F8和兔多抗构建双抗夹心胶体金试纸条分析单抗2F8的应用可行性。结果显示,单抗2F8的抗体亚型为IgG1型、效价为1.28×105,抗体与TM抗原的IC50值为20.21,亲和力高;纯化的单抗2F8可以特异性识别甲壳类、贝类和鱿鱼的主要过敏原TM,存在3个潜在的TM抗原结合区域AA0-31,AA38-43和AA58-67。制备的试纸条检测结果显示,该试纸条可在10 min内目测5 ng/mL的南美白对虾TM(相当于12.5 μg/kg),且可用于甲壳类和贝类肌肉中TM 的检测,研究表明所制备的2F8单抗亲和力高,可用于虾蟹贝和鱿鱼中的过敏原TM的鉴定与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为过敏原TM的鉴定和检测提供了重要生物材料,也为今后TM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2.
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了深圳市乔木、灌木、草地植被绿地土壤团聚体粒径质量分布,并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①乔木、灌木、草地之间土壤>0.25mm粒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及土壤分形维数均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表现为草坪绿地>乔木绿地>灌木绿地。②土壤非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0.25mm粒级团聚体以及平均质量直径之间均极显著相关;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0.25mm粒级团聚体、破坏率以及平均质量直径之间均极显著相关。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城市绿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33.
广州城郊菜地土壤磷素特征及流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化学分析和土壤淋洗试验对广州城郊菜地土壤磷素特征和流失风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城郊菜地土壤全磷含量极高;与自然土壤相比较,菜园土壤无机磷比例增大,有机磷比例降低;无机磷中的Al-P、Fe-P比例增加,O-P比例降低,Ca-P比例基本一致;土壤Olsen P、Bray-1 P、Mehlich-1 P、0.01mol/L CaCl2和H2O提取的磷含量相当高;土壤淋洗液中溶解态磷和总磷持续保持很高的浓度,土壤磷供应强度大。菜园土壤中磷进入水体引起水体磷浓度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大;土壤磷的测定值可作为土壤磷流失风险和对水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依据。菜地作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优先控制区,应通过严格控制磷肥的投入和合理施肥等控制磷的流失。  相似文献   
34.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研究了20年来广东省新会地区土壤全钾和有效磷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土壤由于20年来的耕作施肥使得土壤全钾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在研究区域的南部变化最明显,与该地区的土壤类型为咸田有很大关系;耕地土壤全钾和有效磷的空间分布都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全钾和有效磷变程的变化与土壤养分在土壤中化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5.
黄天娇  王梦梦  高永艳  卢瑛 《水产学报》2019,43(11):2424-2430
本研究选用水煮、油炸和红烧3种烹饪方式分别处理凡纳滨对虾,并且对烹饪后的虾肉进行体外模拟唾—胃—肠液连续消化,以调查烹饪处理后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免疫活性变化状况。采用电泳、免疫印迹和间接ELISA方法评价样品中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变化情况。SDS-PAGE结果显示,3种烹饪处理虾肉样品中TM条带无明显变化,表明TM在烹饪处理时基本不发生降解;免疫印迹和间接ELISA结果显示,水煮、油炸和红烧3种烹饪处理虾肉中TM免疫活性分别降低2.08%、11.33%、15.56%;而烹饪后虾肉的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免疫活性丢失显著,水煮、油炸和红烧处理的免疫活性分别下降86.90%、88.94%、97.39%。研究表明,虾类TM免疫活性的降低主要发生在肠液消化阶段,3种方式烹饪处理能够使TM免疫活性降低,并且红烧处理可明显降低TM的免疫活性。本实验为过敏原消减机制的研究和低致敏性水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以引进的乌骨羊为父本与湖羊进行杂交,通过分析乌湖杂交一代羊的体貌特征、抗逆性、生长发育、屠宰性能以及繁殖性能,对其杂交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乌湖杂交一代羊体貌特征趋向于父本乌骨羊;抗逆、抗病能力强;初生、1月龄、2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体重及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乌骨羊(P<0.01);初生体高、胸围均极显著高于乌骨羊(P<0.01),体斜长差异不显著(P>0.05);3月龄、6月龄、12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高于乌骨羊(P<0.01);性成熟较乌骨羊早1~2个月,初配年龄早2~3个月,受胎率差异不大,产羔率提高72.5%,初产母羊胎次产羔数达1.7只;宰前活重、胴体重、骨重、净肉重、尾脂重均极显著高于乌骨羊(P<0.01);屠宰率、净肉率均显著高于乌骨羊(P<0.05);肉骨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乌湖杂交一代羊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肉用体型佳,杂种优势明显,可作为理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37.
城市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研究了南京城市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与土壤重金属全量、有效态含量及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土壤磁化率平均值大于非城区自然土壤、,而频率磁化率平均值小于非城区自然土壤。土壤磁化率测定可望为监测城市土壤Cu、Zn、Pb的污染状况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手段。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调查东莞某工业镇农用地土壤、农产品镉(Cd)污染特征,以期有效防治 Cd污染。【方法】 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菜地、果园、林地、荒地)123 个表层土壤样品及 27 个农产品(叶菜类、茄果类、水果类),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和农产品可食部分的 Cd 含量,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 数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研究区域土壤 Cd 的平均含量为 0.36 mg/kg(0.02~1.52 mg/kg),有 91.06% 的样点 土壤 Cd 含量高于广东省自然背景值(0.056 mg/kg);48.78% 的样点 Cd 含量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筛选值(0.3 mg/kg,pH>7.5 时为 0.6 mg/kg,GB 15618-2018);农产品中 Cd 含量平均值(0.013 mg/kg)低于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蔬菜 Cd 含量限值(0.05 mg/kg),但有部分蔬菜超标,超标达 11.11%;不同利用方式 土壤 Cd 含量、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大小均为:菜地 > 林地 > 果园 > 荒地,且菜地 与其他 3 种利用方式差异显著。【结论】研究区域土壤 Cd 含量呈明显的累积现象,48.78% 的土壤存在污染风险; 农产品中 Cd 含量对人群存在健康风险;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 Cd 的累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菜地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9.
佛山市某工业区周边蔬菜重金属富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佛山市某工业区周边农田种植的蔬菜可食部分和对应的土壤耕层样品,分析了蔬菜和土壤中Zn、Cu、Pb、Cd含量;根据国家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评价了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并研究了不同种类蔬菜中重金属的积累特性. 结果表明,除2个蕹菜样品中Pb和1个葱样品中Cd外,所有蔬菜样品中Zn、Cu、Pb、Cd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限量标准;不同重金属元素在蔬菜中的富集系数大小为Cd>Zn>Cu>Pb;不同种类蔬菜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为叶菜类>瓜类;蔬菜Zn含量与土壤Zn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蔬菜Cu、Pb和Cd含量与土壤中对应元素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就食品安全而言,瓜类蔬菜比叶菜类蔬菜更适宜在该工业区周边农田种植.  相似文献   
40.
为了探究施用香蕉茎秆(蕉秆)及其制备的生物炭对珠江三角洲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0.5%、1.0%和2.0%蕉秆和水稻秸秆(稻秆)及其生物炭后,土壤中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并采用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WSSA)等评价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农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占团聚体比例29.80%~52.52%;1~0.5mm团聚体次之,占18.19%~20.08%。2)施用1.0%、2.0%蕉秆和2.0%稻秆显著增加0.25 mm土壤团聚体总量,并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与不施用有机物料对照相比,团聚体MWD分别增加45.60%、62.37%和65.50%,GMD分别增加43.45%、55.34%和60.66%,D分别降低2.23%、2.32%和2.78%, MWSSA分别降低18.14%、20.09%和23.01%。3)MWD、GMD与 5mm、5~2 mm和2~1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0.2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 D、MWSSA与0.2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4)综合主成分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施用2.0%和1.0%蕉秆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效果佳,均与施用2.0%稻秆没有显著差异,而施用蕉秆生物炭和稻秆生物炭短期内不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蕉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土壤肥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