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9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稻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杂交、花药培养和籼粳属性分子标记检测, 育成广亲和保持系国广B. 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6种不育质源野败型、矮败型、冈型、 D型、印水型和K型为不育细胞质供亲, 以广亲和保持系国广B为细胞核供体, 进行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转育, 经过连续7代回交作核置换育成一套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 并对该套不育系的主要性状进行分  相似文献   
42.
具抗稻瘟病基因Pi25杂交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组合中156/谷梅2号所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3个株系,分别与高产恢复系9308和3 11配组,通过单粒传法获得的6个F6重组自交系群体用于研究。在Pi25先前定位的遗传图谱上,新增加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3330和A7,并结合RM3330和A7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果,共筛选到了109个Pi25基因纯合的株系。用现有的与恢复基因连锁的标记对这109个株系进行二次筛选,最终获得20个Pi25基因和恢复基因均纯合的株系。对育性恢复力鉴定试验表明,选育出的抗病恢复系具有较好的恢复能力,并已应用于育种实践;人工稻瘟病接种试验证实,所用标记不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率差异显著,单个标记辅助选择符合率均不高,而采用目标基因两侧连锁的标记同时进行辅助选择,则可以明显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符合率。  相似文献   
43.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株高及产量性状QTL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对产量性状遗传具有重要作用的区间RM587-RM19715,从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筛选到1个剩余杂合体,自交衍生获得一个由195个个体组成的F2群体,检测控制株高和产量性状的QTL。经分析,在目标区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检测到1个QTL簇,分别对除单株穗数以外的产量性状因子具显著作用,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5.0%~55.5%。将第6染色体上的产量性状QTL分解到更小的区间中,为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培两优8007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与自选恢复系R8007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5.
水稻籽粒中5种微量元素含量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重组自交系(RIL)177个株系,分别种植于杭州(HZ)和富阳(FY)两地,成熟后收获种子,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方法测定籽粒中镉(Cd)、铜(Cu)、铁(Fe)、锰(Mn)和锌(Zn)等5个微量元素含量.应用由163个SSR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来确定这5个微量元素含量QTL的位置和效应.结果表明,5个微量元素含量的表现犁在两个环境下均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晕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两地共检测到12个QTL,分布在水稻第1、3、4、5、7、8和11染色体上,其中在HZ试验中检测到9个,在FY试验中检测到5个,两地都检测到的共同QTL有2个,分别是qCUCN-4和qMNCN-3.就元素而言,Cd检测到3个,Cu检测到2个,Mn检测到5个,Zn检测到2个.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23%~14.84%,控制微量元素含量的QTL以加性作用为主,未检测到上位性效应.研究发现控制微量元素含量QTL的一个可能聚集区间在第7染色体着丝粒附近RM2-RM320之间.  相似文献   
46.
【目的】特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是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特大籽粒种质BG1(Big Grain 1)和育种上广泛配组的优质恢复系华占携带的部分粒形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并开发相应基因的功能标记,有助于加快粒形基因的育种应用,提高水稻粒形精准改良的效率。【方法】对BG1和华占中的9个主效粒形基因(GS3qLGY3qGL3GW2GW8GW5TGW3TGW6GS9)的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并根据GW2GS3qGL3TGW3TGW6、qLGY3、GW8GW5的测序结果,开发了鉴定其基因分型的功能标记。【结果】与日本晴相比,特大粒种质BG1在检测的9个主效粒形基因中有5个表现为功能缺失型(gs3GW8gw2tgw3tgw6),1个稀有等位变异(qgl3)和1个外显子可变剪切型(qlgy3);与日本晴相比,华占在检测的9个主效粒形基因中有3个(gs3GW8GW5)存在差异。根据测序结果开发了GW2GS3qGL3TGW3TGW6qLGY3GW8GW5的功能标记,并利用15个水稻种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中除了TGW6 的标记TGW6-Del 仅可用于鉴定是否含有功能缺失型的等位变异tgw6外,另外7个标记均为可准确鉴定基因型。【结论】与日本晴相比,特大粒种质BG1中调控粒长的基因gs3qgl3qlgy3tgw3GW8tgw6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互作调控通路,而不是简单的效应累加,粒宽特征可能是gw2GW8的累加效应。优质恢复系华占的细长粒形可能是gs3GW5GW8的互作效应所致。本研究中开发的功能标记可以用于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47.
中89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中9A为细胞质供体,中8B/IR69628B的F3单株为细胞核供体,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多穗型籼稻三系不育系,表现育性稳定,不育株率为100%,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较高,配合力强,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48.
Ⅱ优8006系用印水型不育系Ⅱ-32A为母本,以中恢800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株型理想,后期熟色好,产量、抗性和米质均有较大幅度提高。2005年通过浙江省审定。  相似文献   
49.
中新A是以中浙A为母本,印32B/协青早B的F4代优良单株为父本,经测交和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中籼不育系。中新A于2006年通过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表现株型适中、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好。特别适宜与含粳稻成分较多的恢复系配组,组配的组合生育期明显短于协青早A所配组合,对解决籼粳亚种间杂交F1代生育期过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0.
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利用QTL定位方法检测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QTL,并解释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分子机理。【方法】利用重组自交系与亲本协青早B构建BC1杂种群体,通过两地重复试验,以中亲优势考察6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型,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其QTL。【结果】多数产量性状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两地试验中,共检测到20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QTL,分布在水稻第2、3、6、7、8、10等6条染色体上,包括3个控制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QTL、2个控制单株穗数杂种优势的QTL、6个控制每穗总粒数杂种优势的QTL、4个控制每穗实粒数杂种优势的QTL、4个控制结实率杂种优势的QTL和1个控制千粒重杂种优势的QTL。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0%—12.85%。【结论】检测到控制6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20个QTL,其中qHNP-3、qHTNSP-7、qHNFGP-7、qHSF-7、qHTGWT-3 5个QTL在两地试验中稳定表达;检测到的20个杂种优势QTL中,有13个与在RIL群体中检测到的QTL重叠,重叠率达65%,因此,认为来自纯系的产量性状加性效应对杂种优势产生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