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林业   148篇
农学   103篇
基础科学   121篇
  100篇
综合类   717篇
农作物   133篇
水产渔业   83篇
畜牧兽医   589篇
园艺   129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研究化学调控和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磷营养的调控效应,于2012—2013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单作玉米、单作花生、玉米/花生间作和玉米/花生间作+化学调控4种种植方式,分别施磷[180 kg(P2O5)·hm–2]和不施磷共8个处理,研究了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不同器官磷含量、磷积累分配的特点,分析了化学调控和施磷对间作体系磷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磷含量、茎和籽粒磷积累量,促进了磷向籽粒分配;明显降低了花生各器官磷含量、磷积累量,不利于磷向果仁分配;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相比,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磷吸收量,磷吸收间作优势为15.99~19.54 kg(P)·hm–2。在玉米小口期喷施化学调控剂提高了间作玉米籽粒磷含量,降低了茎、叶和籽粒的磷积累量,提高了磷向籽粒分配比例;提高了间作花生果仁磷含量和茎、叶和果仁磷积累量,促进了磷向果仁分配。化学调控间作玉米施磷肥显著增加了间作玉米和花生各器官的磷含量以及磷积累量,提高了磷向玉米籽粒和花生果仁分配比例,促进了间作体系对磷的吸收;磷吸收间作优势为19.50~22.00 kg(P)·hm–2,比不施磷提高16.51%~57.51%,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这表明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磷间作优势,化学调控间作玉米再施磷有利于间作体系磷吸收量增加,显著提高磷间作优势。因此,生产上可以采用化学调控同时施磷肥来进一步提高磷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82.
为了探讨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C)对肉鸡肾损伤的机制,将6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2组:空白组和氟苯尼考组。1日龄开始,氟苯尼考组给予0.15 g/L FFC饮水,连续给药5 d,建立肾损伤模型。在6日龄和42日龄,对肉鸡处死并取样,分析血清中肾功能指标和肾脏的病理形态、炎性因子水平和转录组学分析的基因改变。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FFC升高了血清中尿酸、肌酐和尿素氮的表达(P<0.05或P<0.01),一直持续到出栏。HE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添加FFC饮水的肉鸡肾脏出现肾小管上皮脱落,炎症因子浸润等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FFC显著增加肉鸡肾脏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或P<0.01)。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发现,FFC诱发肉鸡肾脏损伤的关键基因:细胞色素P450 1B1(CYP1B1)、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Toll样受体1(TLR1)、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主...  相似文献   
83.
茶树耗水较大、需肥较大,易旱茶区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导致传统施肥肥料利用率低.随着农业节水技术的普及,以滴灌和微喷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系统逐步应用到茶园,茶树水溶性肥料的筛选及配套施肥策略的研究成为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为此,通过分析茶树水溶性肥料产品现状和专利申请现状,发现茶树水溶性肥料以叶面肥为主,用于灌溉施肥的水溶...  相似文献   
84.
宝鸡峡灌区小麦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与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了实际耗水和施肥情况下宝鸡峡灌区小麦水足迹的各项指标,分析了小麦水足迹各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推导了总水足迹变化量分解公式,细致定量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子对总水足迹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灌区小麦总水足迹1994—2010年均值为6.73亿m~3,Mann-Kendall检验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变幅为-0.17亿m~3/a,水足迹结构由蓝水主导演变为灰水主导。单位产量的小麦生产水足迹、生产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4、0.36、0.32、0.37 m3/kg。生产水足迹、生产绿水和蓝水足迹在灌区内从西向东呈递增趋势,生产灰水足迹以兴平为中心向两侧递增。归因分析表明,影响灌区小麦总水足迹变化的主导因子为人类活动,其贡献率和为-113.57%,而气候变化因子的贡献率仅为13.57%。人类活动因子中,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溉定额(-56.58%)、总种植面积(-55.78%)、小麦种植比例(-43.76%)、单位面积施氮量(39.96%)、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59%)。  相似文献   
85.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干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浅埋地下水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因素。为调控合理的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以防控区域盐渍化,以河套灌区永济灌域为研究区,运用指示Kriging法比较了春灌前和生育期不同阈值条件下土壤表层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概率分布,从概率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时期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埋深和矿化度。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属于强变异性。春灌前较生育期土壤表层盐渍化高风险区扩大、浅埋地下水高概率区缩小、地下水矿化高风险区缩小。春灌前永济灌域土壤表层发生轻度、中度盐渍化时的地下水埋深临界值分别为2.6、2.2 m,地下水矿化度临界值分别为2.0、2.5 g/L;生育期土壤表层发生轻度、中度盐渍化时的地下水埋深临界值分别为2.2、1.8 m,地下水矿化度临界值分别为2.5、3.0 g/L,春灌前更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春灌前较生育期土壤盐分受外界因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小,且土壤表层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变异性也相对较小,地下水环境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更强烈。研究区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小部分区域为地下水埋深小于临界值且大于矿化度临界值的高概率区,是土壤返盐的高风险区,建议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86.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到最大值;玉米东西行向种植东侧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上午间作明显大于单作,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玉米阴天和晴天的光合速率,却明显降低了花生光合速率;在晴天,间作玉米花生的Fv/Fm、ΦPSⅡ日变化均呈倒抛物线,上午间作玉米明显大于单作的,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花生的Fv/Fm,中午花生的ΦPSⅡ间作低于单作,上午和下午反之;阴天的Fv/Fm、ΦPSⅡ,间作玉米除中午小于外,上午和下午均大于单作玉米,间作花生全天均高于单作花生,说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花生对弱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7.
植被恢复演替初期对模拟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演替恢复初期不同植被覆盖以及不同处理下坡面降雨的产流过程和人渗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演替开始之初,由于地表土壤的土质比较疏松,土壤的人渗率比较大。随着植被演替的进行,土壤中有机质等物质的逐渐累积,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土壤的人渗特征也随之降低。剪草降雨小区的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在降雨的初期,土壤的人渗性能相对较低,随着实验的进行,在雨滴的打击下,部分结皮被破坏,土壤的人渗率也随之增大。说明地表生物结皮的存在,降低了土壤的人渗性能。采取适当的措施破坏地表生物结皮,有利于提高土壤的人渗性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对降雨的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88.
食用菌脆片类产品加工过程中,前处理和干燥工艺是影响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为提高食用菌脆片产品品质,选用新鲜的大球盖菇作为试验对象,根据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将大球盖菇分为横切漂烫组、横切漂烫护色组、纵切漂烫组、纵切漂烫护色组,再利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将其制成即食脆片。通过对大球盖菇脆片色泽、含水量、复水比、质构特性、感官品质等指标的测定,比较不同前处理方式对冷冻干燥大球盖菇脆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片厚度6~7 mm,预冻12 h,真空冷冻24 h,横切漂烫护色组处理的大球盖菇脆片含水量最低(5.8%),复水比最大(194.7%),色泽最好,硬度最小,感官评价最好。研究结果为大球盖菇脆片在冻干前处理环节参数优化及新型食用菌脆片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建立虾中38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采用50%乙腈水溶液作溶剂、QuEChERS提取盐包和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载体作吸附剂,实现了虾肉样品中38种目标物的同时提取和有效净化.目标药物经ACQUITY UPLC HSS T3(1.8μm,21 mm×50 mm)色谱柱分离,以10 mmol/L乙酸铵-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全扫描,可在10 min内实现38种农药的良好分离.[结果]虾中38种农药的定量限(LOQ)为0.5~1.5μg/kg;3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71.4%~97.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7.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可用于虾中38种农药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90.
舍饲小尾寒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l至12月对廊坊某羊场的舍饲小尾寒羊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9月份附红细胞体呈上升趋势,10-2月份附红细胞体呈下降趋势。证实了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情况与吸血昆虫出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