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98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1195篇
林业   2422篇
农学   1668篇
基础科学   2100篇
  1690篇
综合类   12073篇
农作物   1274篇
水产渔业   976篇
畜牧兽医   7270篇
园艺   2219篇
植物保护   808篇
  2024年   229篇
  2023年   758篇
  2022年   770篇
  2021年   712篇
  2020年   780篇
  2019年   1203篇
  2018年   1052篇
  2017年   666篇
  2016年   736篇
  2015年   784篇
  2014年   1746篇
  2013年   1371篇
  2012年   1389篇
  2011年   1572篇
  2010年   1572篇
  2009年   1579篇
  2008年   1428篇
  2007年   1352篇
  2006年   1213篇
  2005年   1174篇
  2004年   1158篇
  2003年   1050篇
  2002年   874篇
  2001年   937篇
  2000年   688篇
  1999年   593篇
  1998年   495篇
  1997年   454篇
  1996年   404篇
  1995年   396篇
  1994年   388篇
  1993年   340篇
  1992年   322篇
  1991年   278篇
  1990年   298篇
  1989年   280篇
  1988年   170篇
  1987年   184篇
  1986年   213篇
  1985年   202篇
  1984年   133篇
  1983年   113篇
  1982年   111篇
  1981年   104篇
  1980年   51篇
  1979年   21篇
  1965年   19篇
  1964年   20篇
  1959年   19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选用4个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种配制两个杂交组合(系选1号×通769和东农423×藤系180),研究其杂交后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杂交组合及性状不同而异;在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中,淀粉黏滞性谱的崩解值和消减值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较大,而在产量相关性状中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单株粒重等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大;通过直链淀粉含量的连续定向选择可以从杂种后代中分出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后代,粳稻杂种后代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定向选择效果优于高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效果,更容易得到超低亲的变异类型;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复杂,存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低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将会导致单株粒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942.
超高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超高压技术具有诱导产生的变异可遗传、后代易稳定、设备简单、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污染等特点,是产生新基因源和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超高压技术、超高压处理对作物生长发育、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分子遗传学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超高压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943.
玉米“3414”不完全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不完全施肥试验方案设计,研究单种玉米在淡灰钙土条件下的土壤供肥量、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等参数,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在该土壤类型条件下单种玉米施纯N 33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玉米可获得较好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44.
龙眼幼苗镁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眼镁素吸收曲线、电子探针分析以及代谢抑制剂对龙眼镁吸收影响等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龙眼镁素吸收特性取决于介质供镁状况,供镁浓度低(≤0.40 mmol/L)时,龙眼对镁的吸收受代谢控制,属主动吸收;供镁浓度高(>0.40 mmol/L)时,属被动吸收。 K+、Ca2+对镁的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并不相同。 K+抑制 Mg2+的吸收作用不是由于与Mg2+竞争载体,而是K+引起Mg2+载体蛋白发生变构作用;Ca2+对Mg2+吸收的影响可能与膜透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45.
为研究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真菌群落的结构和种类,对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不同时间段黑毛茶样品中真菌群落的18S rDNA高变区进行扩增,对真菌18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脉(DGGE)图谱中的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类型丰富,有好干性酵母(Wallemia sebi)、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路德酵母(Lodderomyces sp.)、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sp.)、牧草红酵母(Rhodotorula graminis)、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us)、米赫根毛霉(Rhizomucor miehei)、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白地霉(Galactomyces geotrichum)、安大略假单胞菌(Candida ontarioensis)、真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dermatis)、斜卧青霉(Penicillium decumbens)、曲霉(Aspergillus penicillioides)等真菌存在;以渥堆24 h为分界点,真菌群落结构在分界点前后变化较大;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渥堆0~16 h呈升高趋势,16~24 h略有降低,24 h后继续升高,在渥堆后40 h上升到最高水平2.348,而渥堆40~48 h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渥堆过程中,优势菌路德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和次优势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均有出现,在渥堆后期出现了次优势菌好干性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和酿酒酵母;比对结果表明,渥堆过程中同时存在3株好干性酵母菌和7株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说明在渥堆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存在多样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DGGE指纹图谱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相似文献   
946.
以黄金宝幼树为研究对象,经过2a左右的生长观察,分析其树冠的分形维数及其枝系构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9个枝系构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金宝树冠幅均值的分形维数为0.57,冠幅面积的分形维数为0.18,树冠体积的分形维数为0.21;该时期以高生长为主,各枝处于生长状态,但四级枝条较少,枝条由一级转化为二级的能力高于二级转化为三级和三级转化为四级。主成分分析结果还表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40.37%,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1.61%;通过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析体现了黄金宝树该阶段的2种生态适应机制,即冠幅、冠幅面积、冠幅体积和枝径均值均趋于增大,逐步分枝率3,4和枝条倾角则均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947.
怀洪新河是安徽境内第三大人工河流,河道两侧林木已陆续采伐,亟待更新并将建成森林长廊。通过对怀洪新河(安徽段)森林长廊建设类型、方式及建设布局的确定,提出河道管理区域内人工造林和更新改造的技术方案,旨在为森林长廊的建设提供参考,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48.
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252份种质资源的总异黄酮、大豆苷、染料木苷含量,同时检测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了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种质异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不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949.
芦笋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腈提取,Florisil固相萃取,正己烷-丙酮洗脱,HP-5石英柱程序升温技术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建立了同时测定芦笋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量的固相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2种农药残留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2 5-0.500 0 mg/L和0.005-0.250 mg/L,相关系数为0.999 8-0.999 9,检出限分别为0.002 5 mg/kg和0.005 mg/kg,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4.0%-98.3%,相对标准偏差为0.6%-10.8%。  相似文献   
950.
为了优化小麦小孢子培养体系,研究了低温处理花药、幼穗及诱导培养时间对小孢子形态、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处理后,有活力的小孢子体积增大、形态变化明显,据其液泡大小、数目及其与细胞核位置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低温处理可显著提高胚状体数和绿苗数,其中处理花药3 d、幼穗7 d的效果最好,平均每皿的绿苗数分别为59株和57株。胚状体发育速度显著影响绿苗分化能力,小孢子诱导培养28-29 d、直径约2 mm的胚状体数目较少,但绿苗分化率高;诱导培养32-38 d、直径为2 mm的胚状体数目达到了峰值,而绿苗分化率极低。在小麦小孢子培养中,应选择诱导28-29 d、直径2 mm的胚状体进行分化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