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81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笔者简述了叶类蔬菜(简称叶菜)的保鲜现状,通过归纳国内外气调包装保鲜技术在叶菜上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气调包装技术在叶菜保鲜中低能耗、操作方便和安全可控的优点,指出了目前缺乏叶菜保鲜技术体系和针对性强、保鲜效果好的包装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气调包装下自由基理论在水果和根茎类、瓜果类蔬菜上的应用,提出了基于自由基中心效应的叶菜气调包装保鲜机理,对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揭示保鲜机理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贵州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为忍冬属药用植物鉴定、良种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贵州6份忍冬属药用植物材料的嫩芽为试验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并利用NTSYS-pc2.1计算各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154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5对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且扩增条带(100~1000 bp)数目≥5的引物组合.1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97条带,其中17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0.36%,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1.87条多态性条带.引物组合Me8-Em10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最多(16条);引物组合Me2-Em2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最少(8条);引物组合Me4-Em2扩增条带数为15条,均为多态性条带,但从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的扩增条带数不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份忍冬属药用植物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213~0.8477,平均0.5672;其中,野生忍冬与栽培忍冬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8477),二者亲缘关系最近,灰毡毛忍冬与野生忍冬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4213),二者亲缘关系最远.在遗传相似系数0.4873处,6份忍冬属药用植物分为两大类,第Ⅰ类包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和黄褐毛忍冬,均为山银花的基源植物;第Ⅱ类包括野生忍冬、栽培忍冬和红白忍冬,均为金银花的基源植物.[结论]贵州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RAP分子标记能有效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其引物组合Me4-Em2可用于鉴别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贵州天门冬属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为贵州天门冬属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一定参考。采用干旱胁迫法对贵州天门冬属4种植物(短梗天门冬、羊齿天门冬、天门冬、非洲天门冬)进行为期30 d的干旱胁迫处理,应用植物生理研究法测定相应的抗旱指标。结果显示,贵州天门冬属4种植物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非洲天门冬短梗天门冬羊齿天门冬天门冬。贵州天门冬属野生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天门冬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4.
贵州天门冬适生环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期为贵州天门冬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一定参考,通过实地调查贵州天门冬生境,应用土壤农化分析的相关方法对其生境下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贵州天门冬生长在海拔600~1 600 m的山坡灌木、杂木较多的林下或乱石堆中;土壤质地为沙质黏、壤土,pH 6.0~6.9,有机质160.00~190.00 g/kg,全氮1.00~7.00 g/kg,碱解氮0.20~0.60 g/kg,缓效钾0.10~0.40 g/kg,速效钾0.10~0.40g/kg,有效磷1.00~15.00 mg/kg。为获得天门冬高产、优质的药材,在规范化种植中应选择具有一定阴蔽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木通属植物进行物候期调查及表型多样性分析,为更加高效利用木通属植物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份木通属植物种质为材料,对不同种质的物候期进行田间观测与记录,对其质量性状、产量性状及果肉品质、果皮品质及籽油品质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R型和Q型聚类对指标和种质进行分析。【结果】与白木通和木通种质的物候期相比,三叶木通种质的总体生育期长,成熟期较晚,幼果褪色情况也不同。6个质量性状的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70~3.29,仅果色与果形的香农多样性指数较高,14个产量性状的CV为8.55%~45.31%,香农多样性指数在2.45~2.91;果肉品质中,仅含水率CV小于10.00%,大多数指标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在2.40以上;果皮品质指标的CV为13.01%~160.55%,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2~2.79;籽油品质指标中棕榈酸与皂化值的CV与香农多样性指数均较小,其余指标的CV为12.33%~119.20%,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18~2.89。R型聚类将35个性状指标降为18个性状指标,基于这18个性状指标进行Q型聚类分析,得到四大类群,其中Ⅰ类群均为白木通种质(除B1外),综合表现较好,其主要特征是单果质量较大(177.53 g),种子含油率高(43.67%),果肉中总糖含量高(213.29 mg/g),果肉口感也较为软糯(支直比为1.52),果皮中a-常春藤皂苷(2.30%)、木通苯乙醇苷B(0.35%)和果胶含量(9.53%)均较高。【结论】21份木通属植物表型变异大,多样性丰富,可满足不同产品加工需求,其中Ⅰ类群综合表现较优,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6.
乡土树种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保障。为满足城市园林建设的需要,基于广州乡土植物名录,筛选出一批适合华南地区城市绿化的乡土树种。从景观与美学价值、生态与资源价值、科研价值和适应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广州、华南地区乡土树种筛选与评价体系,确定了20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针对乡土树种共99科327属609种进行了综合评价。共筛选出优良I级树种104种,II级树种156种,III级树种162种,IV树种187种,建议选取前2级进行开发利用。基于综合评价结果,筛选了包括观赏树种、硬木类树种、湿地适宜树种等9类乡土特色树种。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广州市12个城市公园的板根树种进行实地调查,对其科属组成、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板根树种景观应用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广州公园中应用的板根树种共有65种,隶属26科47属,其中桑科、桃金娘科和苏木科的种类最多;应用频率较高的有榕树Ficus microcarpa、木棉Bombaxceiba、黄葛树Ficus viren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等;板根树种的科属地理成分组成中,热带成分的科有 18 科,属有38个,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90%和88.37%,表现出显著的热带性;板根树种以孤植和群植为主,树木板根区域土壤浅薄贫瘠,公园常应用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花叶冷水花Pilea cadierei等生势强健且耐荫的地被进行覆盖造景。  相似文献   
48.
城市公园具有社会、经济、生态和健康等多种效益。对城市公园使用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空间服务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美国ParkIndex指数开发过程内容和实践,ParkIndex开发主要包括3个过程:ParkIndex原型开发、关键人物访谈和试点测试。最终形成的 ParkIndex 指数模型包含 3 个变量,分别是 0.804 km(0.5 mile)内公园数量、0.804 km(0.5 mile)内公园总面积和0.804 km(0.5 mile)内公园平均质量指数。随后,在纽约布鲁克林某社区进行实践,研究变量改变对ParkIndex值的影响;并对其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为我国开发城市公园使用评价体系提出启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成为趋势;建立完善、科学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城市公园使用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高适应性和有效性;城市公园使用评价需纳入多方意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9.
用鑫尊拌种剂1ml/kg、2ml/kg、3ml/kg及迈舒平3ml/kg拌种,能显著提高太子参出苗势,增加出苗率;使植株叶片长度增加12.31-36.15%,叶片宽度增加15.98-42.27%,株高增加7.16-9.92%,地上部分鲜重增加14.42-36.28%,单产分别为252.50kg/666.7m2、329.17kg/666.7m2、319.17kg/666.7m2,分别比对照的180.83kg/666.7m2增产62.90%、112.37%、105.92%、16.66%,产值增加258.30-1741.70元/666.7m2,鑫尊最佳拌种剂量为2ml/kg种子。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索基于MOOC的《温病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及其启示。方法 在学习周期内,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课后习题都在《温病学》MOOC化课程中设为任务点让学生在线上完成。老师的辅导以线上指导为主,同时在课程开设初期及中期辅以两次面授课程,并且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学生学习成绩、平台和问卷调查评价。结果 学生成绩显示,及格率为95.4 %,优秀率为79.7 %,平台自带的评价系统平均支持率为82.2%以上。调查问卷显示各项指标平均满意度为88.3%。结论 通过基于MOOC的《温病学》教学改革实践,温病学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MOOC和温病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