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7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考虑层板脱落的交错层积竹(CLB)板抗火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ISO-834标准火灾升温曲线对模型的温度场及炭化特性进行分析,并与现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温度场分析,该数值模型在层板间的有限元解与试验值吻合精度较高,而层板内部有限元解与试验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不同受火时间下CLB板炭化深度的有限元解,均与实验结果吻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42.
水质净化技术与设备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列举了目前应用于淡水养殖的水质净化设备的种类、用途及其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现阶段设备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小结与建议,同时介绍了国内外针对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新型技术与工艺,为未来更科学地设计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系统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43.
指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为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林业的政府职能也必须相应地跟着转变,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战略重构,切实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政府的管理职能重点转移到资源保护、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由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基于微藻培养的废水处理技术不仅能够解决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变废为宝,利用废水中的营养元素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质产品,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要概述微藻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碳、氮、磷、抗生素、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机理,重点综述了微藻藻种、废水预处理方式、培养条件、培养系统类型、藻-菌共生系统等因素对微藻净化畜禽养殖废水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高效藻种的筛选和开发力度,力争筛选出更多具有应用潜力的藻种,丰富微藻种质资源库;应针对不同类型废水开发出对应的复合藻-菌剂产品;应注重微藻下游产品开发,实现畜禽养殖废水到生物质产品的转变,形成绿色循环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45.
2017年,以2015、2016年生产的N两优华占、望两优6号种子以及2014、2016年生产的Y两优9918种子为试材,对杂交水稻种子进行电晕场处理、介电分选及电晕场+介电分选处理,通过测定种子的活力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以筛选适宜的电晕场与介电分选处理。结果表明:当场强200 k V/m,处理时间4 min时,种子活力显著提高,其中Y两优9918种子(2014年产)发芽势和发芽率比对照分别提高47.22%和23.53%;电晕场处理使种子的电导率及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脯氨酸含量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升高,根系活力增强,且电导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当滚筒转速为30 r/min,介电分选电压为4 500 V时,分选效果较好,各级种子活力差异显著;电晕场优化处理结合介电分选优化电压处理,分选的各级种子活力均比单独介电分选明显提高,其中望两优6号(2016年产)组合处理比单独介电分选出的Ⅰ级、Ⅱ级和Ⅲ级种子发芽势分别提高14.28%、18.42%和15.52%,发芽率分别提高7.78%、9.64%和14.71%。  相似文献   
46.
基于改进深度信念网络的池塘养殖水体氨氮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体氨氮是影响水产养殖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参数之一。然而,池塘养殖环境复杂多变,氨氮含量影响因子众多,且各因子之间相互关联并呈现非线性变化,同时,获取的数据存在大量噪声。因此,采用数学方法及传统神经网络很难精准预测氨氮含量,且在进行数据训练时存在局部收敛和计算效率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影响氨氮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作为模型输入,利用小波阈值方法实现噪声消除;然后,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并结合多变量深度信念网络(multi-variable deep belief network, MDBN)预测模型,对池塘养殖水体溶解氧预测,并与传统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DBNs(deep belief networks)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其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为0.1172,与传统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DBNs方法进行对比,其MAPE分别降低了0.285 9、0.214 6、0.013 9。除此之外,随着样本数量增加,其模型绝对误差不断降低。因此,该文所提方法具有高的预测精度及泛化性能,研究可为池塘水体氨氮含量精准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   
47.
土壤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亚热带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在区域地带性植被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马尾松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是维护马尾松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以北亚热带大别山区4种马尾松林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ure forest,PF)、马尾松—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Quercus acutissima mixed forest ,PQM)、马尾松—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 and Liquidambar formosana mixed forest ,PLM)和马尾松—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Platycarya strobilacea ,PP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阴坡和阳坡)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不同环境梯度下马尾松林的生产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共检测到36门107纲246目393科688属,其中土壤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2)3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阴坡均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且不同坡向变化为:阴坡>阳坡,而4种林型在阳坡差异不显著。(3)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与细菌α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阳坡环境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差异较小,相较于马尾松纯林,3种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更易受不同坡向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坡向和林型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改变是导致北亚热带大别山区马尾松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改变和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8.
云南松梢小卷蛾(Rhoacionia insulariana Jiu)是云南松林区主要害虫之一,长期以来是制约云南松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为害方式是以幼虫蛀食芽苞和嫩枝,致其枯萎、弯曲等,严重阻碍林木生长发育,造成材质低劣,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作为主要造林树种的云南松,其适生性强,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70年代初云南松梢小卷蛾开始在凉山州飞播林(包括人工撒、点播)一带出现为害.逐步  相似文献   
49.
为了筛选燕麦育种所需优良亲本,发掘燕麦优异种质资源,本试验对15个燕麦品种(系)的主要表型和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燕麦品种(系)在生育期、株高、产量等11个表型和农艺性状上具有极显著差异;各性状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单株穗数、种子长度、分蘖数、千粒重及籽粒产量5个性状变异度较大,变异系数在22.68%~45.11%之间;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在2.62~2.70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穗长、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68、0.728、0.756、0.723,产量与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2。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燕麦品种(系)分成3类种质群,第1类种质群生育期较短,有较强的抗逆性;第2类种质群属于中熟高产型;第3类种质群属于晚熟高产型。  相似文献   
50.
传动带是联合收获机的关键传动部件,在联合收获机高强度作业过程中会出现因温度升高加剧橡胶老化、表面硬化及磨损开裂等现象。针对传动带稳态温度场分布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仿真计算的传动带稳态温度场预测方法。首先,在AVL Excite TD软件中通过设置带轮的物性参数、带的动态特性参数、张紧机构摩擦和扭转参数、驱动和负载参数,构建了传动带温升热源计算模型。其次,通过分析传动带热平衡方程、确定热流分配系数和对流换热条件,建立其二维稳态温度场有限元预测模型。再次,基于联合收获机CAN总线,开发了传动带工况采集系统。最后,以GM80型小麦收获机发动机动力输出轴与后中间轴之间的联组带为对象,开展了传动带稳态温度场预测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主动轮平均转速2244r/min、从动轮平均负载338N·m时,实测稳态温度为42.55℃,仿真稳态温度为41.7℃,稳态误差为1.97%;当驱动轮平均转速2244r/min、从动轮平均负载382N·m时,实测稳态温度为45.95℃,仿真稳态温度为45.2℃,稳态误差为1.63%。两次试验的稳态误差均小于2%,验证了联合收获机传动带稳态温度场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