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8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合理的留果量是提高果实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一窝蜂杏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留果量(果间距3~5 cm、5 cm和10 cm)对杏扁质量(纵径、横径、侧径、单核重、单仁重)及翌年花芽质量(花芽、花瓣和雌蕊重量,雌蕊败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果处理增大了杏扁果实的纵径、横径和侧径,提高了单核重、单仁重以及翌年花芽、花瓣和雌蕊的重量,降低了雌蕊败育率,但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降低了单株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果间距为3~5 cm时与CK差异不显著。认为一窝蜂杏较适宜的留果间距为3~5 cm。  相似文献   
72.
73.
抗蚜威(Pirimor)在甘兰上的残留动态及残留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蚜威最小检知是为2.4×10~(-10)克,最小检知浓度为0.004ppm,而脱甲基抗蚜威分别为2.8×10~(-10)克和0.014ppm,回收率在77.10~82.00%,标准差3.7~7.2,变异系数3.9~7.9%。抗蚜威在甘兰上消失很快,半衰期为1~3天。施药后六天的残留量低于1ppm。抗蚜威的残留量随施药量的加大,施药次数的增加和间隔期的缩短而增加,但最大残留值也低于1ppm,参照联合国 FAO/WHO1982年推荐的 MRL 为1ppm,为此建议安全使用标准:50%抗蚜威可湿性粉(Pirimor50WP),施药量为25克/亩(ai)1000倍液喷雾,使用3次以内,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6天。  相似文献   
74.
疏果是改善果实品质的重要技术之一。以鲜食杏品种硕光为研究试材,以不疏果为对照,研究了疏果处理(果间距5cm、10cm和15cm)对翌年杏花器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果处理可以提高花芽、花瓣和雌蕊的重量,降低雌蕊败育率。  相似文献   
75.
 ‘早魁’为‘雪花梨’和‘黄花梨’的杂交后代,果实椭圆形,绿黄色; 平均单果质量264.5 g,最大500 g; 肉质细脆,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 品质上等; 8月上旬成熟,抗黑星病,丰产。  相似文献   
76.
玉米愈伤组织抗病性的快速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抗病育种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早期快速准确地鉴定出抗病突变体,淘汰非抗病类型,是该类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利用较多的中间检验方法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活菌接种鉴定及高浓度筛选剂内培养观察等。  相似文献   
77.
河北省小麦品种(系)与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相互作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河北农大植保系锈病组利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先后研究了河北、北京、新疆、甘肃、陕西、山东和山西等省(市)的小麦品种与本省小麦叶诱菌的相互作用,为当地的小麦抗病育种以及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  相似文献   
78.
79.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并进一步指明了不同致病类群在我国的分布频率及Ht基因的可用范围。  相似文献   
80.
利用细胞组培技术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为快速有效地选育抗病品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很多单位相继进行了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抗病突变体筛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把我们近两年来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