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7篇
  41篇
综合类   160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黄瓜上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新郑市黄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试验于2009年10月安排在新郑市郭店镇前时村刘新智承包的日光温室内.土类为褐土,质地为中壤,肥力中上等,地力均匀.土壤耕层养分为:有机质15.1g/kg,碱解氮98.6mg/kg,速效磷(P2O5)15.2mg/kg,速效钾(K2O)103.7mg/kg.  相似文献   
142.
油茶绿枝带叶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扦插前准备、扦插、插后管理、定植与推广应用价值等方面阐述了油茶绿枝带叶扦插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43.
油茶低产园高接换种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换种园确定、选择优良品种和无性系、接穗采集和贮藏、嫁接、高接换种树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油茶低产园高接换种丰产栽培技术,从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44.
不同pH条件下针铁矿表面磷的配位形式及转化特点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XPS技术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针铁矿表面磷的配位形式及转化特点。结果表明:磷浓度-定时,低pH值有利于形成克的单基配位,高pH值有利于形成磷的双基配位。体系p值升高,针铁矿表面的单基配位磷即较快地向双基配位磷转化;pH降低,双基配位磷则缓慢地向单基配位磷转化。分析认为,体系pH通过影响溶液中磷酸根的离子类型来影响针铁矿表面吸附磷的配位形式,pH变化引起表面磷酸根系子的解离和缔合,是导致针铁矿表  相似文献   
145.
以几种土壤锰结核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氧化锰对Cr(Ⅲ)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供试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N1-1>N4-1>N2-1>N5-1,与他们所含量还原性锰含量顺序不一致。换算的还原性锰对Cr(Ⅲ)的氧化后,则其顺序为N4-1>N2-1>N1-1>N5-1。由组成供试锰结核的主要氧化锰矿物得知,对Cr(Ⅲ)的氧化能力:钠水锰矿>锂硬锰矿>钙锰矿。这可能与氧化锰矿物的结晶程度、晶体构造和Mn(Ⅳ)含量的差异以及Cr(Ⅲ)在氧化锰表面的吸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46.
江汉平原耕地土壤氮素空间尺度套合与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婧  周勇  聂艳  刘凡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6):1297-1302
 【目的】为克服尺度效应对氮素空间变异规律认识的影响,更加充分的利用多尺度空间信息。【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以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流塘分场为样区进行多尺度嵌套取样,探讨了全氮在不同采样尺度上的结构差异,提出了多尺度套合模型,研究了区域氮素的空间分布现状。【结果】各尺度上样点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以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全氮在不同尺度上都存在空间变异性,但其特征参数不同,尺度差异明显;采用多尺度套合模型进行kriging估值,可以有效提高拟合精度,且不局限于套合尺度的距离范围(本研究为100 m和50 m),部分区域内估计误差仅为普通克立格方法误差的1/2,精度提高的程度与套合尺度的设置有关。【结论】应用多尺度套合法研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可有效提高拟合结果的可靠性和变量描述的准确性,可为精准农业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7.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果园、旱地、水田和水旱轮作等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腐殖质与轻重组组成特点,以期阐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水田最高、果园最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步降低;腐殖质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其中果园和旱地大于0.91,水旱轮作略低,而水田仅为0.78;不同利用方式下,各形态的腐殖质碳含量存在差异,活性较高的富里酸在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中含量相对较高;稳定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水旱轮作≈旱地>果园>水田,轻组组分在各利用方式下表现为:水田>旱地>果园>水旱轮作,而水旱轮作下重组碳容量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最高。这表明水旱轮作既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又利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增加。上述结果可为该区土壤管理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8.
观赏羽衣甘蓝是一种赏食兼用的耐冻优良景观植物。为了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赋予其抗虫性,并进一步提高其低温耐受性,获得新的抗性种质,本研究以优良育种品系为试材,详细探讨了影响离体培养不定芽再生的因素,建立了高效再生体系。以8份不同类型羽衣甘蓝基因型的带柄子叶、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不同的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及添加AgNO3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基因型及使用的培养基,带柄子叶均为最佳外植体;不同的基因型、不同外植体其最佳的芽诱导培养基不同;筛选出两份材料,其带柄子叶分别在L6(MS+6-BA1.0mg/L+NAA0.1mg/L)及L3(MS+6-BA1.5mg/L)培养基中不定芽诱导率为100%,下胚轴诱导率最高也能达88.33%;培养基中添加4mg/L AgNO3不利于羽衣甘蓝的不定芽诱导;再生株生根以MS+NAA0.1mg/L效果好,生根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9.
为探讨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花生四烯酸(20:4 6,AA)合成过程中一系列脂肪酸去饱和酶(FAD)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12、6及5 FAD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N205757、JN205755和JN205756)及其相应的DNA序列。它们的cDNA全长分别为1 806 bp、2 674 bp及2 318 bp,其中ORF长为1 137bp、1 443 bp和1 446 bp,分别编码由378、480和48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通过其cDNA与DNA序列的比对,发现12、6及5 FAD基因分别具有4、5和7个内含子,其剪切位点均符合"GT-AG"规则。Δ12、Δ6和Δ5 FAD编码蛋白均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约占各自氨基酸组成的52.8%、46.6%及50.9%。密码子的偏好性与缺刻缘绿藻其他基因保持一致。推测这3个FAD基因编码蛋白都存在4个跨膜区,而12和5 FAD还各有一个明显不跨膜的疏水区;都具有FAD家族各自相对保守的3个组氨酸簇基序。基于缺刻缘绿藻和其他物种相应的FAD基因编码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表明Δ12、Δ6、Δ5及ω3 FAD分别隶属于各自的分支,其中,Δ12与ω3 FAD的亲缘关系较近,而Δ6与Δ5 FAD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这3个FAD基因在缺刻缘绿藻缺氮培养96 h后又恢复氮培养72 h过程中的相对转录量,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的相对转录量都受到氮信号的调控,它们随着氮饥饿培养时间延长明显上升,而氮恢复培养后迅速并显著地下降到氮饥饿胁迫前的水平。结合已知脂肪酸成分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推测这3个基因对缺刻缘绿藻AA的合成和积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Δ6 FAD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相似文献   
150.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效果越来越需要与职业标准要求对接,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时代背景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团队从参考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成效考核体系等方面对《种子法规与行政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创新,初步探索出一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为社会持续培养输出振兴种业的专业人才,助力种业振兴行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