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2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麦品质不仅依品种和自然生态条件而异,而且与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小麦品质既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的制约,又受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基因、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一定会使品质相差悬殊,因此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特从土壤肥力条件、人为肥水运筹、播期播量等栽培措施对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等主要方面的影响进行重点综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小麦品种的不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2.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年国家绿豆试验数据,选取产量水平较高的4个品种、20个试验环境,每性状相互集对80对数据.用常规相关、偏相关、通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荚长、荚粒数、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关系;荚长与荚粒数,株荚数与产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当株高与株荚数任一性状一定时,另一性状与产量匀呈级显著正相关关系;千粒重一定时,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当荚粒数与千粒重一定时,株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适当增加株高,提高株荚数可增加绿豆的籽粒产量;当荚长一定时,株高、株荚数与产量匀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选择高产单株时应注重株高与株荚数的协调一致.当荚粒数与千粒重一定时,株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也表明在产量三要素中以株荚数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因此,可以看出,在选育高产绿豆品种时,株荚数对产量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进展1.1 T型不育系的研究有了新进展196 2年美国学者威尔逊育成了具有提莫非维细胞质的小麦“三系”(即T型三系 ) ,196 5年 ,中国农业大学的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入了小麦T型三系材料 ,才开始我国小麦杂优利用的研究 ,屹今在几个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最重要的是许多育种单位作了大量转育和选育恢复系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选育出了T型不育系的较好恢复系 ,使F1结实性得到改良 ,杂交种已开始试用于生产。如中国农业大学组配的优势组合MS139/1817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试种 ,平均比当地推广良种增产…  相似文献   
34.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35.
本文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研究,从小麦田间杂株的种类、特别是野生麦田间危害特点、发生蔓延的原因、去除技术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做为全国优质麦基地技术依托单位和研究室,必将对当地小麦生产和加工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应从加大优良种子的供应面积、研究一整套小麦良种生产加工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小麦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6.
麦苗旱情分析及早春田间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麦田干旱属秋冬连旱,并可能冬春连旱,旱情十分严重。农技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技术人员的通过调查,提出“坚持肥水齐攻”的麦田管理措施。在以三类苗为重点的基础上,兼顾一、二类苗的管理,旱区群体不足的一、二类苗麦田均需浇水施肥。从总体上看,抗旱工作应包括2个阶段,一是抗旱保苗阶段,二是后续管理、促苗增(或保)产阶段。  相似文献   
37.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通过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播量的试验,研究其最优组合,提出小麦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指标体系,为尽可能最大限度提高当地主推品种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田间试验表明:40%普阿混剂悬浮剂是适用于夏玉米田的理想除草剂,在每公顷2250~3000mL剂量下,对马唐、狗尾草、马齿苋、反枝苋、牛筋草等一年生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对玉米安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9.
为筛选适宜于河南省北部和中部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运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方法对2007-2008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水地冬水Ⅱ组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周麦18号、04中70、豫农416、洛麦22号和豫教050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于在河南省中、北部种植.同时表明,与传统的方差分析方法相比较,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分析方法更科学、合理,可作为小麦新品种评价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0.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