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江淮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适宜江淮地区推广种植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以皖油18为对照,采用Delphi法研究比较了16个优质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营养品质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天禾油6号、中乐油2号、中乐油1号等8个品种的菜薹产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皖油18;绵油12号、秦优七号、润油188的菜籽产量比对照增产10.40%~21.48%;秦优七号、天禾油6号、华油1087、润油188的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高25.17%~44.67%;品种间菜薹营养品质差异不显著,中双8号、秦优七号、沪油16、润油188、天禾油6号的品质相对最佳;品种间总产值差异极显著.Delphi法综合评价结果:润油188、天禾油6号、绵油12号、秦优七号、华油1087适宜作为"油蔬两用"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22.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波  余海兵  支银娟 《核农学报》2012,26(3):623-627
为了提高玉米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本试验选用中矮杆紧凑型玉米隆平206,在6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采用种行株距(50cm×33.35cm,60cm×27.79cm,70cm×23.84cm,80cm×20.84cm)的种植模式,研究其对玉米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距50cm,株距33.35cm时,群体结构较合理,农田小气候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风等资源配合较好,各因素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日平均值分别为8571lx、28.1℃、86.6%、0.1038/ms,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隆平206的生长和发育,其光合效率最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位面积产量也最高,达到8974.5kg/hm2。  相似文献   
23.
王歆  余海兵  王波  刘正 《种子》2012,31(6):103-104
凤糯2062是安徽科技学院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利用自选的糯玉米自交系凤糯2146-3(1)作母本,与糯玉米自交系P秦7-3杂交组配,选育而成的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高产,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200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推广。  相似文献   
24.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基肥+追肥的施肥方法,研究沼肥的不同施用方法对糯玉米根际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方法】每小区五行,三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施肥方法分为基肥+追肥两阶段,两阶段施的量是一样的;【结果】单施沼肥和沼肥+菌肥玉米根际土壤N、P、K含量提高很明显,沼肥+菌肥、沼肥+化肥+菌肥、单施沼肥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施用沼肥使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数量都有所增加;【结论】沼肥+菌肥、沼肥+化肥+菌肥、单施沼肥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很好改善土壤的结构,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数量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5.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 以糯玉米"凤糯6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相同密度下, 不同施肥量(600 kg·hm-2、750 kg·hm-2、900 kg·hm-2, 基肥、追肥等量)和不同行距配置(50 cm、60 cm、70 cm和80 cm)对糯玉米群体冠层内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CO2浓度、光温分布以及群体水分利用率、群体干物质积累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糯玉米群体冠层内微环境除了受灌浆时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影响, 还受行距和施肥量影响。行距70 cm时, 糯玉米群体冠层内平均温度最小; 行距为70 cm、施肥量600 kg·hm-2时, 灌浆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光照强度都表现出最大值, 分别为236.2 μmol·m2·s-1、275.3 μmol·m-2·s-1和285.4 μmol·m-2·s-1; 冠层相对湿度在行距70 cm、施肥量900 kg·hm-2时最大, 在灌浆3个时期最高相对湿度分别比最低值高41.99%、33.98%和36.11%; 灌浆初期CO2浓度最大值发生在行距80 cm、施肥量为600 kg·hm-2时, 为362.4 mg·m-3, 灌浆中期和后期最大值发生在行距70 cm、施肥量为600 kg·hm-2时, 为363.4 mg·m-3和385.7 mg·m-3。在行距70 cm、施肥量为900 kg·hm-2时, 灌浆3个时期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分别比最低值高14.75%、15.18%、14.46%; 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率最大, 分别为5 066.4 kg·hm-2和14.3 kg·hm-2·d-1、383.2 kg·hm-2和15.3 kg·hm-2·d-1以及 13 213.4 kg·hm-2和19.7 kg·hm-2·d-1。糯玉米蒸煮品质即感官品质、气味、风味、色泽、糯性、柔嫩性、皮厚薄等在行距70 cm、施肥量为900 kg·hm-2时最佳。  相似文献   
26.
玉米种子人工加速老化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自然成熟后即进入衰老过程,生活力逐渐丧失,这被称为种子的老化,是种子贮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种子老化不仅影响种子萌发与幼苗的生长,也会影响到后期植株的产量与品质[1]。延长种子的寿命旨在保存种子资源以及保持种子的纯度和高活力。玉米种子的老化进程快慢,一方面与品种有关,另一方面与环境中的温湿度有关。抗衰老的玉米品种对种子资源保护及种子寿命有重要价值。选择抗衰老玉米品种,通常是将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置于自然条件下进行老化比较,周期较长。本研究设置不同的温湿度组合,以发芽情况、丙二醛含量、酯酶同工酶为指标,确定人工加速老化的最佳条件,并采用优化法,选育耐贮藏自交系种质资源,以期为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玉米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为政府和生产部门种植晚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晚稻发展和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方法】系统分析与研究玉林各县(市)出现寒露风的时空规律及对玉林晚稻的影响。【内容】分析玉林各县(市)43年寒露风出现的地域、时间与年代际概率变化。【结论】不同的县(市)寒露风出现的概率有较大差异;寒露风出现时间的迟早对晚稻的产量影响大不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寒露风出现的年代际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28.
为探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和化学杀菌剂的复配剂对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的抑制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以及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的混配剂对病菌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种子液培养时间为4h与发酵培养时间为84h对病菌的抑制率最高。拮抗菌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_(50)分别为11.10μL/mL和3.02μL/mL。葡萄白腐病菌对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苯醚甲环唑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EC_(50)为0.02μg/mL。保护性杀菌剂福美双和百菌清对病菌抑制活性较高,EC_(50)分别为2.81μg/mL和3.51μg/mL。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抑制活性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与苯醚甲环唑以3∶7的体积比混配毒性比最高,达1.60。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以及发酵上清液与苯醚甲环唑的混配剂对葡萄白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为了明确菌株gfj-4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对菌株gfj-4进行鉴定,以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指示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不同培养时间、接种量和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以及从发酵上清液中提取的脂肽类物质的抑菌活性;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脂肽类物质对其他1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初步鉴定菌株gfj-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gfj-4的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稀释倍数从8倍增大到25倍时,其对病菌的抑制率为31.1%~92.4%,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EC50为53.1 μL·mL-1;培养时间96 h,发酵上清液12倍稀释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2.0%;接种量为0.5%(V/V)时,对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3.2%;pH为7时抑菌率达最高(82.6%)。脂肽类物质稀释60~180倍,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为43.8%~92.0%,脂肽类物质对玉米纹枯病菌的EC50为5.90 μL·mL-1;与对照相比较,经脂肽类物质处理的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减少,生长稀疏,而且气生菌丝也受到明显抑制。脂肽类物质对其他16种植物病原菌也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抑菌带宽为16.7~31.0 mm,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抑制效应最强,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30.
以玉米品种隆平206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D1(57 000株/hm~2)、D2(67 500株/hm~2)、D3(78 000株/hm~2),分析成熟期玉米淀粉粒分布特征和籽粒灌浆阶段ADPG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粒粒径范围为0.4~30.0μm,平均粒径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玉米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表面积分布呈三峰曲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中型淀粉粒(3μm≤粒径≤18μm)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显著下降,大型淀粉粒(粒径18μm)则显著升高;淀粉粒数量分布呈单峰曲线,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的淀粉粒数量分布无显著影响;2个玉米品种灌浆阶段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