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6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马铃薯环腐病鉴定和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 Pv.sepedonicum(Spieck.&Kotth.)Dye]是马铃薯上一种危险的细菌性病害,其主要以带病种薯传播蔓延。过去国内未曾对此病病原细菌进行过系统鉴定,同时也没有一套准确、快速、简易可行的鉴别和种薯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2.
对我国14株杨梅癌肿病菌菌株和2株油橄榄癌肿病菌模式菌株在细菌学特性、血清学反应及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细菌学特性基本相同,在测定27项生理生化反应中仅在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及对甜菜碱、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的利用上存在着差异,两菌株的mol%G C相近,杨梅菌株在59.90—60.89之间,油橄榄菌株PODCC4352-75为59.90;在寄主范围上差异明显,不能交互侵染各自的寄主产生典型肿瘤症状,杨梅菌株不能侵染夹竹桃产生癌瘤;血清学反应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同源性。认为杨梅癌肿菌是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丁香假单胞萨氏亚种杨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subsp.savastanoi(Janse)pv.myricae(Choei)nom.comb.Zhang et He].  相似文献   
53.
0702和GP7-13对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和增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室近年从我国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流行地区植物根围分离到了800余株细菌菌株。经室内测试,其中有2株芽孢杆菌(Bacillusspp.)菌株,在温室盆栽试验中对番茄青枯病[Ralstonia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etal]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对植株有较强的促进生长作用。在湖北、四川和北京郊区的田间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青枯病防效和对马铃薯的增产作用。本文将报道这方面研究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拮抗菌和青枯菌接种体的准备 无菌条件下从原菌种管矿油斜面上分别挑取芽孢杆菌菌株GP7 13、0702菌苔少许,在NA平板上划线,30℃条件下培…  相似文献   
54.
何礼远 《中国马铃薯》2007,21(6):381-382
<正>抗青9-1是1989年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马铃薯杂交组合实生籽后代中,经过10余年系统选育而成的高抗青枯病的新品种,于2005年12月由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5.
马铃薯叶盘愈伤组织再生苗抗青枯病变异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从340株马铃薯叶盘愈伤组织再生苗中经过试管苗接菌初筛选、温室抗性鉴定、人工病圃和田间自然病圃进一步鉴定获得了2株抗青枯病能力比母体显著提高的变异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抗性变异株的酶活性都比母体高,其酶图谱比母体多了两条带,间接证明了它们在遗传上与母体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6.
水稻上三种条斑病细菌DNA的多态性初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用40个引物对我国水稻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和李氏禾条斑病菌等14个代表菌株进行RAPD分析,其中11个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共扩增出158条谱带,多态性为89.7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菌株可区分为3个类群,第1群包括LLS2、LLS3、LLS4、RS05、R1008、TAS和TAX;来自不同稻区水稻条斑病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明显,分属于第2群(如RS-Hai等)和第3群(如RS105等)。菌株DNA-RAPD指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证明:李氏禾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在水稻和李氏禾上不仅可相互侵染,而且遗传背景的相似性较高,确认是同一种病菌,其与小麦黑颖病菌亲缘关系较近,但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7.
我国马铃薯青枯菌菌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分离自我国8个省市马铃薯青枯病株的43个细菌菌株的致病性,并研究了它们对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氧化能力。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马铃薯、番茄和茄子均具有微弱到很强的致病力。试验证明,供试的绝大部分菌株(38/43)属生化型Ⅱ,基本上来自一些马铃薯主要产区,有少数菌株(5/43)属生化型Ⅲ和Ⅳ,主要来自城市近郊蔬菜区。这一研究对马铃薯抗青枯病品种的培育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58.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学技术检测种姜姜瘟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瘟病是由青枯病菌(Psedomonas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俗称姜腐烂病。70年代以来,我国山东、浙江、福建和四川等生姜集产区均遭到其不同程度的危害。病地一般减产1至2成,重者达5成  相似文献   
59.
6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与寄主范围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角斑病近年在我国北方数省危害甚重,迫切要求开展防治研究。为了对此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寄主范围,作者于1985—86年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等地的黄瓜病株上,分离到10个细菌菌株。经过致病性测定以及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确定这10个细菌菌株为黄瓜角斑病病原菌,即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and Bryan) Young,Dye and Wilkie,1978]。人工接种试验证明,该病菌除侵染黄瓜外,还能中度侵染葫芦以及轻度侵染甜瓜,西葫芦和丝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