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6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马铃薯青枯病的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11个省(市、区)和6种不同寄主植物的43个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代表性菌株和4个国外青枯菌菌株为试材,采用15条随机引物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到了1条青枯菌所特有的DNA片段,根据其碱基序列,设计了特异PCR引物,对不同青枯菌DNA进行扩增,并以马铃薯的其它病原细菌为对照,只有青枯菌可获得773bp的DNA扩增产物.经过对PCR反应模板制备程序的简化和优化,利用本研究设计的特异引物,直接对马铃薯病块茎的DNA粗提液进行扩增,获得了773bp片段.此技术可望用于马铃薯种薯青枯病菌的检测,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4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血清学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畜、植物病毒和细菌病害的诊断。80年代初美国Agdia公司研制出酶联试剂诊断盒,并大量商品化生产。我们于1984年把酶联技术应用于马铃薯环腐病的诊断,为了使  相似文献   
43.
马铃薯环腐病种薯检验技术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orium mi-chiganens PV.sepedonicum(Spiek&Kotth.)Dye〕是马铃薯上一种危险的细菌性病害,各国都把它列为重要植物检疫对象,要求种薯带病许可量为零。 早期采用的马铃薯环腐病种薯检验方法,主要为症状观察、革兰氏染色和病原细  相似文献   
44.
为了提高马铃薯对细菌性病害的抗性,以来源于膜翅目昆虫的新多肽抗生素Apidaecin为目的基因,以多肽抗生素Shiva-Ⅰ为对照,对多肽抗生素在马铃薯抗青枯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含有Apidaecin Shiva-Ⅰ双价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nPRSIHbI对马铃薯栽培品种米拉、中-5-1、Favorata和尼勒克进行了遗传转化试验,共获得卡那抗性再生植株31个,获得了最佳的植株再生分化体系和遗传转化条件。PCR检测及RT-PCR分析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染色体上并在转基因马铃薯中进行了转录。  相似文献   
45.
分泌抗植物青枯病病原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 E.F.smith)菌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已经建立,从1985年10月上旬在马尼拉召开的国际青枯细菌专题学术讨论会上获悉,这是国际上青枯细菌研究中首批建立的杂交瘤细胞系,也是国内植物细菌研究中首次建立的杂交瘤细胞系。 用从番茄、马铃薯、甘薯、花生、姜、油橄榄和桑等7种作物上分离的代表3个生理小种和5个生化型的青枯细菌的9个菌株为抗原,分别以其  相似文献   
46.
植物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致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茄科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的植物青枯病是我国和世界范围的一种重大细菌性病害.该病原细菌可侵染44个科的数百种植物.  相似文献   
47.
甘薯是山东肥城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黑斑病的为害,损失严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泰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山东农学院植保系、肥城县农业局等单位,组成了甘薯黑斑病工作组,自1964年起在发病最重的李  相似文献   
48.
防治黄瓜霜霉病,在我国最常使用的药剂是铜皂液和波尔多液,这二种药剂,在防治本病上确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配制麻烦,且使用不当时易发生药害。为了探求新的更有效的化学药剂,1955和1956年,我们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药剂防治试验。下面是春黄瓜的药剂试验结果,试验面积共1.46亩,每小区4畦,栽184株,每项处理均重复3次,品种为北京大刺瓜,自5月25日开始喷药,每隔6-7日喷一次,共喷药5  相似文献   
49.
<正> 1 引言防治植物青枯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选育抗病品种。目前在抗性评价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茎部毛吸管滴注法和伤根接种法。毛吸管滴注法虽然比较简便可行,但由于它是直接把细菌注入到植株茎内,不能反映出细菌在自然条件下的侵染能力。伤根接种法虽然比较接近自然界情况,但由于工作量大,而且发病时间也长,所以在大量评价植物抗青枯病研究工作中和测定分析大量的菌系毒力时,它具有一定局限性。鉴于此  相似文献   
5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经鉴定为丁香假单胞细菌流泪致病变种。根据两年系统调查,保护地黄瓜角斑病发生发展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温度18—26℃,发病最严重,低于15℃或高于35℃,发病不利。但关键是湿度,发病适合的湿度在75%以上,湿度越大,发病越重。防治研究,用新植霉素200ppm和DT农药500倍于发病初期防治,6天一次,连续喷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