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6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国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是植物上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细菌病害。1964年凯尔门报道世界上青枯病寄主已超过200种。国内六十年代前,关于此病仅有零星报道,颇少研究;六十年代中,广东省农科院在省内曾作过调查,并从多种植物上分离到青枯菌;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多种植物上的青枯菌危害日趋严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些新的寄主植物,其中桑、甘薯、聚合草等只有我国报道发生青枯病,研究和防治工作也随之逐步开展,现将我们1979年以来调查结果及各地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植物保护系曾在江苏省徐州、盐城、大丰、常熟等八个棉区调查,发现各个棉区由于防治工作结束早迟不同,红鈐虫为害程度大不一样(详见下表),防治时间结束越迟,青鈐被害越轻,9月20日结束的,比8月中旬的降低80%,比9月上旬的降低75%;比9月中旬降低50%。  相似文献   
1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病原菌毒性基因、寄主抗病性机制和抗病基因工程策略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分析了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毒性基因产物胞外水解酶和毒素的作用与关系、作物抗毒素基因工程策略。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近年在我国迅速蔓延。从1980年以来我们对此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现简要报告如下。 发病历史 本世纪初马铃薯青枯病在东南亚、南、北美及西欧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和危害。我国,解放前至五十年代未见有关对此病调查研究的正式报道。六十年代中期在上海曾反映此病严重危害,但到七十年代却很少见了。湖南省新晃县在1968年发现马  相似文献   
15.
植物青枯菌aac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致病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与群体猝灭相关aac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获得了aac基因,并将基因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中。将庆大霉素基因插入aac基因内部,使其突变,将含有庆大霉素基因的aac突变基因亚克隆进入自杀质粒pDS132中,构建成aac基因重组自杀质粒pDS-aac’-Gm。将自杀质粒电转化至青枯菌GMI 1000菌株中,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置换其野生型的aac基因。通过三步筛选法和PCR扩增鉴定,筛选获得了具有庆大霉素抗性的青枯菌aac基因突变株(GMI 1000-m)。接种番茄结果显示,青枯菌aac突变株的致病性较野生型GMI 1000明显下降。证明aac基因在青枯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添加增效剂、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CR反应体系、联合采用多种PCR程序等措施,建立并优化了PCR扩增体系,成功地从高GC青枯菌基因组中扩增出了长度为2 434 bp且GC含量高达70.9%的aac基因。PCR反应体系为20 μL包括5%DMSO、2.5 mmol/L MgCl2、500 μmol/L dNTP、10 pmol/L引物、1.25 U Taq酶、50 ng模板DNA。首先采用热启动PCR:95 ℃5 min,保持80 ℃,加入Taq酶;然后采用二步PCR:5个循环包括变性95 ℃1 min,65 ℃1 min;最后采用降落PCR:30个循环为95 ℃1 min,78 ℃1 min,每个循环降低0.5 ℃,72 ℃3 min;补充10个循环为95 ℃ 1 min,63 ℃1 min,72 ℃3 min;72 ℃10 min。该试验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为研究高GC含量生物的基因功能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1 前言植物细菌性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一种重大的细菌性病害,在我国每年都可以造成很大损失。长期以来对此病害缺乏有效的防治办法,其原因之一是对其致病机制还没有本质的了解。构建基因文库是分析克隆病原细菌  相似文献   
18.
冰核活性细菌与植物霜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9.
我国植物青枯菌的生化型和其他生理差异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作者比较研究了采自我国13个省(市、区)14种寄主植物上的80个青枯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已醇的作用,并对其中44个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各种生理和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有4种生化型。大部分菌株属生化型Ⅲ和Ⅳ,其分布地区和寄主范围都相当广泛,是我国占优势的生化型。生化型Ⅱ主要分布在马铃薯上,同时在番茄上也有发现。桑菌株绝大部分属生化型Ⅴ,也发现有属于生化型Ⅲ的。有一马铃薯菌株 Po10除能使3种双糖产酸外,还能使甜醇产酸,但它的其他特性与生化型Ⅱ相同,因此把它当作生化型Ⅱ的一个亚型,定为生化型Ⅱ—1。生化型Ⅲ的青枯菌株在氧化海藻糖和肌醇方面、在脱氮作用和耐盐性方面,有明显生理分化。除生化型Ⅱ的菌株外,属生化型Ⅴ的桑菌株和生化型Ⅲ中的龙葵菌株亦适宜于27℃下生长。青枯菌引起含脂石蕊牛奶的酸碱反应似与细菌对乳糖的氧化产酸能力有关,亚洲变种的命名似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花生经青枯菌无毒自发突变株AP7接种后,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增高。经无毒自发突变菌株AP7接种后的花生叶片组织粗提液对青枯菌的致病菌株有强烈的体外抑菌作用。将这种粗提液与致病菌株同时注入花生叶片内,亦表现出抑制发病作用,而且这种抑病作用随着粗提液浓度下降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