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17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试验以营养液浓度为主区,喷雾频率为副区,马铃薯块茎形成前后为前期、后期,研究雾培条件下不同生育期不同营养液浓度与喷雾频率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营养液浓度梯度分别设为0.6 A∶0.8 A(前期∶后期)、0.8 A∶A、A∶1.2 A,用C0.6∶0.8、C0.8∶1、C1∶1.2表示,喷雾频率为40s/10 min∶40 s/20 min(喷雾/间隔,前期∶后期)、40 s/15 min∶40 s/25 min、40 s/20 min、40 s/30 min,用T10∶20、T15∶25、T20∶30表示,并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对各处理进行综合排序与评价。结果表明:定植30 d,营养液浓度、喷雾频率及二者交互均可极显著增加马铃薯各部位干重且均为处理C0.8∶1T20∶30最大;定植60 d,各处理间生物量差异显著性较大且处理C1∶1.2T20∶30全株干重最大。各处理G≤3 g小薯在薯类分级中所占比例均最大,处理间3gG≤5 g小薯差异不大,但其他等级小薯差异较大,处理C1∶1.2T15∶25在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和折合产量上均最大。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处理C1∶1.2T15∶25得分最高,且各处理对雾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可聚为五类,处理C0.8∶1T20∶30与C1∶1.2T15∶25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一等;处理C0.6∶0.8T10∶20、C1∶1.2T20∶30和C0.6∶0.8T15∶25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二等;处理C0.8∶1T15∶25单独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三等;处理C0.6∶0.8T20∶30和C0.8∶1T10∶20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四等;处理C1∶1.2T10∶20单独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五等。因此,适当加大营养液浓度,延长喷雾间隔时间有利于雾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2.
填闲作物防治保护地土壤硝酸盐淋溶损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填闲作物在设施蔬菜生产轮作体系中的应用是近年防治土壤氮素损失和土壤硝酸盐淋溶的新兴措施.研究表明,这一措施的应用,能有效地控制氮素的淋溶,对设施蔬菜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对设施蔬菜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概述了填闲作物在保护地蔬菜种植中的作用、土壤硝酸盐淋溶的阻控机制及影响填闲作物阻控硝酸盐淋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3.
采用沃特和微生物2种不同保水剂,研究不同保水剂施用量(2kg/667 m2、4kg/667 m2、6kg/667m2)对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育前期,施微生物保水剂处理植株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均高于施沃特保水剂处理,其中施用微生物保水剂4kg/667 m2和6kg/667m2各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最高,均显著高于不施保水剂处理。施用保水剂均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其中施沃特保水剂4kg/667m2对马铃薯增产和提高商品薯率效果最佳,较不施保水剂处理显著提高34.6%和15.2%。  相似文献   
104.
宁夏扬黄灌区马铃薯养分吸收积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在宁夏扬黄灌区红寺堡区进行马铃薯优化施肥试验,测定马铃薯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干物质、氮磷钾含量及养分积累量,分析马铃薯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特点.结果表明:马铃薯干物质及氮磷钾的累积量随生育期变化呈开口向上抛物线函数增长.块茎膨大期累积最多,其次为淀粉积累期,鲜薯产量为22.01 t/hm2;马铃薯根、地下茎和叶片中吸收的氮磷钾占同期各器官总积累量的比例随生育期进程降低,地上茎中吸收的氮磷钾占同期各器官总累积量的比例随生育期进程先升高后降低,但块茎中吸收累积的氮磷钾随生育期进程而增加.成熟期块茎中累积的养分占全株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05.
于2018—2019年在西吉县新营乡白城村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耕作与覆膜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设置传统旋耕20 cm(CT)和粉垄耕作30 cm(FL30)、45 cm(FL45)、60 cm(FL60)等4个耕作处理;副区为地膜覆盖,设置不覆膜(NM)和覆黑膜(BM).测试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与马铃薯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6.
为深入了解宁南旱区条件下粉垄耕作对黑垆土剖面氮素运移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选择在有代表性的西吉县新营乡白城村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传统旋耕0~20 cm和粉垄耕作0~30、0~40、0~60 cm 4种耕作处理,在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剖面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分析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特点,探讨粉垄耕作对黑垆土氮素运移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45 cm处理耕层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显著提高了29.18%、22.31%和28.74%;粉垄60 c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31.24%、27.91%和44.01%。粉垄耕作导致土壤有效磷下移,形成上(0~20 cm土层)减下(20~80 cm土层)增的分布状态。不同耕作处理条件下,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 土层,铵态氮含量各层均较低。粉垄耕作对土壤氮素剖面运移产生阻滞作用,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迁移明显减弱。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30、45 和60 cm马铃薯植株吸氮量分别提高了11.45%、32.90%和24.61%,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了27.43%、38.29%和30.28%。因此,粉垄耕作显著改善了旱地黑垆土供肥特点,提高了马铃薯的吸养能力,达到增产增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