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7 毫秒
21.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新疆哈密瓜细菌性病害日趋严重 ,不仅在叶片上产生大量斑点 ,且在果实上产生大量果斑 ,使其产量和品质都受很大影响。 2 0 0 0~ 2 0 0 1年从新疆哈密瓜主要产区经大量采集分离 ,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的菌株 ,各选取 15个代表性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G +Cmol%含量测定及寄主范围测定 ,确定供试菌株分别属于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lachrymans)和西瓜果斑病菌 (Acidovoraxavenaesubsp .citrulli)。经定期采集病样研究发现这两种病菌在田间不同时期存在着明显的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22.
根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包括革兰氏染色反应、氧化酶反应、过氧化氢酶反应、氧需求等和特异性PCR扩增结果,以及病原菌危害造成的田间症状,发现燕麦嗜酸菌属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可在新寄主一籽瓜上造成严重危害。该病菌在田间主要侵染籽瓜的果实和子叶,症状在果实上尤为明显,形成黑色的星状开裂。为了控制该病的发生,对种子携带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PCR作为检测种传病原菌具有快速、准确和灵敏的特点。当种子浸出液为PCR反应的模板时,可检测出的种子带菌率极限最低为4%;当以种子浸出液提取的DNA为模板时,种子带菌率检测极限为2%甚至更低。  相似文献   
23.
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5年从北疆加工番茄主要种植区采集细菌性病害的病样,从其病叶、病秆和病果上分离纯化得到了15个细菌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所有供试菌株的发病症状均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并从接种发病株上又分离到此菌;选取代表性菌株pst8和pst12进行培养性状、菌体形态、鞭毛的着生部位和数量以及生理生化反应的观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  相似文献   
24.
成团泛菌引起的棉花烂铃病对棉花产量因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棉花烂铃病主要造成棉铃吐絮不畅,棉纤维变色,籽粒干瘪。本试验对感染该病害的不同棉花品种的发病率、绒长、单铃重、衣分以及色泽等指标进行测定,用SA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棉花品种都有烂铃病的发生,平均发病率为20.6%,不同品种间发病有明显的差别。病害对单铃重、衣分、瘪籽率、绒长及色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铃重平均减轻27.6%、衣分平均降低5.3%和瘪籽率平均增加1.6倍、绒长平均缩短1.6mm及平均颜色加深2.0%。由成团泛菌引起的这种细菌病害可引起棉花减产高达10%~20%。  相似文献   
25.
新疆榆树黄萎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以来,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榆树苗上,出现了一种病害,可导致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剖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茎组织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蘸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rDNA-ITS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V.dahliae)的ITS序列(登录号EU 835817.1)相似性达99.0%,故将引起新疆榆树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  相似文献   
26.
[目的]明确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的时间动态及与菌量和菌株致病性的关系,为该病防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病圃常规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病害在新疆发生的时间动态,应用室内常规伤根接种法确定发病程度与菌量和菌株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该病在石河子地区一般于6月上中旬在田间开始发病,6月下旬后病害发展缓慢,7月中下旬后病害发生明显增加,8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病害的发生与菌量和菌株致病性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明确了该病在新疆石河子棉区发生的时间动态,查明了其发病程度与菌量和菌株的致病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通过4年病情系统调查和气象因子分析,查明新疆地膜棉田枯萎病的发生和内地一样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并且与气温、降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在地膜植棉的情况下,其发病比内地明显提前,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14℃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出现病苗, 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20℃左右,进入迅速发病期,很快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24℃以上,则进入病情减轻或高温隐症期;7月下旬或8月上旬随温度下降,病情又有所回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降雨与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在6月15日以前,累计降雨量越大的年份,枯萎病发生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28.
北疆沿天山北坡一带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在新疆沿天山北坡一带的‘夏黑’葡萄上,出现了一种果穗穗轴变褐、枯死、幼果萎缩的病害,部分果园发病率达到100%,减产30%~50%。为了查明其发病原因,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的穗轴进行了病原分离和纯化,共获得104个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spp.菌株,选取其中10个代表性菌株,通过常规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ITS1/ITS4)和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有两个,分别是Alternaria tenuissima和A.alternata,与国内大部分葡萄产区报道的A.viticola不同。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逐步摸清其发病规律。【方法】 采用显微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并系统调查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结果】 金鸡菊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24.4~34.2 μm×14.6~22.0 μm,以2~4个分生孢子串生在分生孢子梗上,闭囊壳球形,直径平均为115.1 μm,闭囊壳内单子囊,子囊椭圆形、无色且有柄,大小为68.3~131.7 μm×56.1~80.5 μm,子囊内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14.6~26.8 μm×12.2~21.7 μm,附属丝菌丝状。根据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563 bp)建立发育树,其与Podosphaera fusca (登录号KM225763、 JX546297、 KR049083和 MF476989)聚在1个进化支上,且序列同源性99.0%以上。【结论】 棕丝单囊壳(Podosphaera fusca)为石河子市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菌,且该病害在石河子地区4月中上旬始发,6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7月初开始进入衰退期。  相似文献   
30.
伊犁地区向日葵白锈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白锈病为向日葵新病害之一 ,在全国未见有关报道。新疆伊犁地区2002年于复播油用向日葵DK3790品种上首次发现此病,该病发展迅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