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探索对外交流的渠道和途径,茶叶产业就是在这样政策的支持下加大对外贸易力度的。但在茶叶企业外贸交易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等原因,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外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企业利润更是微薄。一方面,由于中西方茶文化和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茶文化很难在未经翻译的情况下被西方消费者接受,另一方面,由于茶叶英语翻译人才的缺失,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产品投放、市场调研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缺失,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英语教育对于茶叶贸易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2.
探究夏玉米根系构型与抗根倒性能间的关系,筛选出高抗根倒性能的夏玉米品种,明确抗根倒玉米的根系特性,为抗根倒玉米品种选育和玉米抗倒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黄淮海区域推广种植的104个夏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开花期测定不同品种玉米的根拔力及根系相关性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这些夏玉米抗根倒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根系形态特征与抗根倒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104个品种的根拔力符合正态分布,其变化范围为862~1092 N。根拔力与节根着生角度、节根条数、节根总条数、节根长度、根干重、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基于不同玉米品种根系性状综合因子可以将试验品种按抗根倒伏性能由强到弱聚为6类。其中,抗根倒性强的品种有:联研155、迪卡517、齐民玉6号、金海13、来玉721、丰乐365、良星579、登海605、登海518、德单179。这一类群玉米品种具有根干重、节根条数、节根总条数、节根着生角度、节根长度、产量均较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为解析蜀葵ArbHLH148基因在雄蕊瓣化中的功能,以红色重瓣蜀葵花朵为试材,结合转录组数据,采用逆转录PCR方法克隆了ArbHLH148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和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rbHLH148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672 bp,该基因与树棉bHLH148转录因子基因具有80%的一致性(E值为1e-119)。在系统进化上,ArbHLH148与拟南芥AtbHLH147、AtbHLH148、AtbHLH149、AtbHLH150关系很近,而且其具有典型的碱性螺旋-环-螺旋保守结构域(Basic helix?loop?helix,bHLH)。氨基酸序列预测显示,该蛋白质是位于细胞核内的亲水性蛋白,也是没有跨膜区的非分泌蛋白。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ArbHLH148及其功能相关基因ArIAA1、ArARF8、ArTIR1在萼片、花瓣、雄蕊和瓣化雄蕊中均有表达,但其在雄蕊中的表达量相对较多,在花瓣、瓣化雄蕊中的表达量依次减少,这与生长素信号相关基因ArIAA1、ArARF8、ArTIR1在雄蕊、花瓣、瓣化雄蕊中的表达模式及生长素含量变化相似。表明ArbHLH148基因和生长素信号...  相似文献   
24.
品种改良对夏玉米单产的提升有重要贡献,但目前对现代夏玉米品种间产量形成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商河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中心设置大田试验,选用我国黄淮海区域近年来审定或将要审定的390个玉米品种,于玉米完熟期进行植株取样,测定不同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完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的积累、分配与利用以及光温利用效率,探究不同夏玉米品种的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不同品种的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收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7、1.00和0.88,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的变化影响。植株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分配均对夏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与籽粒产量<7 t hm–2的品种相比,7.0~8.0、8.0~9.0、9.0~10.0、10.0~11.0和>11.0 t hm–2产量范围内的品种植株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2.25%、20.52%、29.61%、40.11%和54.04%;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6.62%、24.85%、38.45%、48.42%和68.41%;籽粒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