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航天诱变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小麦品种(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2代农艺性状变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但株系内变异多数为不显著。两个品种(系)的诱变率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存在差异,豫农201的诱变率高于大粒1号;大粒1号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增加,豫农201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减少。性状间的诱变率具有差异,株高和粒重的诱变率明显高于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2.
干旱胁迫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其机理,选用8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两种水分环境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用方差分析、t测验、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小麦株高降低,单株产量和千粒重下降,单株穗数、总小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穗长缩短,不育小穗数增多;各性状对干旱胁迫敏感程度都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除千粒重外,各性状的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品种与环境互作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品种的抗旱指数差异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穗长〉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干旱胁迫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显著,晋麦47、新旱1号和洛旱3号对干旱胁迫的抗耐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麦历史品种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籽粒硬度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由位于5D染色体短臂的一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为了解我国早期小麦品种的硬度分布规律,本试验以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126份历史品种和高代品系为材料,对其SKCS硬度和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品种中软质麦所占比例较高,为42.9%,显著高于先前报道的我国当前主栽冬麦品种中的软质麦比例;硬质麦所占比例为44.4%,显著低于先前报道的我国主栽冬麦品种中的硬质麦比例。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 PinaD1b类型和 PinbD1b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2.9%和39.3%,其余硬质类型均为 PinbD1p类型,为17.8%。截至目前,所发现的 PinbD1p类型均在中国品种中,由于早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种质资源交换较少,因此,中国可能是 PinbD1p类型的起源地。在对各种puroindoline类型的硬度比较后,发现除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与野生型硬度差异达显著水平外, PinaD1b类型硬度值也显著高于 PinbD1b PinbD1p类型,而后二者之间硬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以黄淮麦区35个主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其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并对各参试品种的灌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5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 GluA1、GluB1 GluD1位点分别只有2、5和4种亚基类型,分别以Null、7+9和2+12亚基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71.4%、45.7%和62.7%。依据 GluB1 GluD1位点的亚基特点,将参试品种(系)分为三类。对这三类品种(系)的灌浆期粒重增长特性分析发现,第I类(亚基组合:7+8/2+12)品种(系)灌浆速率较快,最终粒重较高;第II类(亚基组合:7+9/2+12)品种灌浆持续时间较长,但灌浆速率不及第I类,最终粒重较高;第III类(亚基组合:7/5+10或7+8/5+10)品种(系)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灌浆速率较慢,最终粒重不高。三类品种(系)相比,粒重增长速率在灌浆前期基本相同,但35 d以后,第III类品种(系)粒重增长速率明显减慢,这可能是导致其最终粒重显著低于前两类品种(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D1b类型。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低温胁迫下小麦幼穗中胁迫响应差异表达蛋白,采用IEF/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及质谱技术,以低温敏感品种SW601和低温不敏感品种陇麦157为材料,对常温生长、0℃低温胁迫12h和72h的幼穗全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 4~7时,SW601和陇麦157各处理幼穗蛋白图谱中均可重复检测到800~900个有效蛋白质点;低温胁迫12h、72h后,SW601和陇麦157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分别有120个和101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分别有92个和60个。对2种胁迫处理下均差异表达且Ratio2的54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出43个差异蛋白。经数据库搜索匹配和蛋白质鉴定,这43个差异蛋白分别属于胁迫应激/防御相关蛋白、光合作用蛋白、蛋白代谢相关蛋白、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信号传导相关蛋白、能量产生和运输相关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等7类蛋白。其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胚胎后期发育富集(LEA)同源蛋白14-A等蛋白的表达量在低温不敏感材料陇麦157中变化显著,而在低温敏感材料SW601中没有表达,这可能与小麦幼穗在低温逆境下的代谢调控和低温敏感特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BAU9403是中国农业大学独立合成选出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对喷施BAU9403后遇雨的气候安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品种豫农9901而言,在药隔期喷施效果较好,喷施剂量为0.8kg/hm2时,不育率为100%;喷药后5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影响不大,喷药后8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基本无影响。说明喷药后5h左右药液已大部分被小麦植株吸收,8h后药液已被完全吸收。如果在喷药后1~5h内遇雨,补喷0.2kg/hm2的剂量即可。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用7个亲本,连续3年组配成21个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茎秆特性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倒一、二和基部第一、二节间长以及倒一节间茎粗的一般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显著,各节间长和基部节间茎粗的特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均显著;上部节间长与倒一、二和基部第一、二节间茎粗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基部节间长和中部茎粗环境效应作用最大,加性效应次之。一般配合力年际间具有较高的稳定程度。特殊配合力年际间的稳定程度相对较低。最后讨论了配合力的测度和茎秆特性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9.
通过根施、灌根、涂环、虫疤涂泥、喷雾、综合防治等试验,明确了苹果绵蚜防治的关键时期,确定了防效好的药剂,总结出了加强检疫、根施药剂、树干刮涂、树上喷药、全程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苹果绵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教学目标,指出了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以为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