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2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4篇 |
农学 | 34篇 |
基础科学 | 44篇 |
106篇 | |
综合类 | 400篇 |
农作物 | 48篇 |
水产渔业 | 15篇 |
畜牧兽医 | 258篇 |
园艺 | 58篇 |
植物保护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草坪草红丝病与粉斑病是发生于世界范围内可危害多个草种的重要草坪草病害。本研究对我国首次报道的红丝病和粉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室内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该两种病原菌的毒力。研究结果表明:红丝病和粉斑病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pH为5~7,最适生长pH为6,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 ℃水浴处理10 min。红丝病和粉斑病病原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和最适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L-谷氨酰胺。红丝病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燕麦片煎液琼脂培养基(OMA);粉斑病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5%烯唑醇在14种供试杀菌剂中对红丝病病原菌和粉斑病病原菌毒力最高,其EC50值分别为0.113和0.282 mg/L;然而,15%甲霜灵·10%霜霉威毒力最低,其EC50值分别为121.522和214.532 mg/L。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病原菌的基础生物学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禾谷缢管蚜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醉马草幼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测定一系列生理变化指标,研究人工接种条件下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 (L.))对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菌(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 (Hance) Keng)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禾谷缢管蚜刺吸可使醉马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一个虫口密度E+与E-植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苗体内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随危害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同一个虫口密度E+与E-植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接种蚜虫可使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一个虫口密度内E+与E-植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内生真菌的侵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禾谷缢管蚜取食,进而影响醉马草幼苗生理生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5.
996.
掌握毒害草在化学防控后的光谱差异及识别效果变化是实现大面积遥感监测防控效果的基础。本研究以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为识别对象,试验在5月下旬(化学防控前)、6月下旬(防控后15 d)以及7月中旬(防控后30 d)进行,分析其光谱变化,筛选特征波长并建立Fisher判别模型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防控处理后,白喉乌头在600~710 nm波段内反射率升高,在770~1 075 nm波段内反射率降低;其他牧草在720~1 075 nm波段内的反射率表现为6月升高,7月无明显差异;各月份的敏感识别波段不相同,主要分布在399~404 nm波段、512~578 nm波段、684~718 nm波段、775~778 nm波段以及979~1 075 nm波段内;5月未防控乌头识别效果最好,识别精度为96.00%,防控处理后6月、7月的药害乌头识别精度分别为73.33%,78.00%。总体而言,化学防控降低了白喉乌头的识别精度,但防控30 d后药害乌头的光谱会产生明显变化,增加其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997.
Keap1-Nrf2-ARE动物氧化应激反应信号通路与天然抗氧化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应激与动物机体多种疾病相关联,在动物生产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序列元件(ARE)信号通路是机体抗氧化反应中的重要调节途径,信号通路的活化受到一系列亲电试剂、蛋白激酶等因子的调控,而活化的通路可以通过调节下游相关抗氧化酶类和抗氧化物的基因表达来稳定机体的氧化还原水平。在研究机体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同时,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天然物质,这对于安全有效的畜牧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对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在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天然抗氧化产品的开发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8.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粗放的专门化生产系统(ES,ESC和ESL)→粗放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EICL)→集约化的专门生产系统(IS,ISC和ISL)→集约化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IICL),经过2次专门化和3次整合,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主要综合系统类型包括传统的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C-ICL)、作物/天然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R)、草田轮作-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CF)、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SP)、农林牧复合系统(ICL-W)和作物-家畜/基塘综合生产系统(ICL-P),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环境梯度演替。集约化系统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粗放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较为普遍,两者在系统结构、作物与家畜的互作模式、外部投入与生产力水平、生产目的等方面明显不同。作物-家畜互作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植物、微生物、家畜、营养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国内外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内涵、发展阶段、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有诸多异同,但是尚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尺度单一,方法不可靠,主要针对的是作物系统,及能流分析与物流分析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放牧强度下陇东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陇东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的4个放牧处理(0、2.7、5.3和8.7只羊/hm2)生境下的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放牧强度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呈减少趋势;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同一土层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的数量不同,未放牧、轻度放牧条件下微生物种群数量较高,而过度放牧的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最高;不同放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真菌、细菌最高值出现在9月,放线菌最高峰出现在11月。 相似文献
1000.
饲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水平对冬毛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水平对冬毛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以明确冬毛期水貂饲粮CP和EE的适宜水平。试验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即2个CP水平(32%和36%)和3个EE水平(10%、20%和30%),共配制6种试验饲粮。选取84只(120±5)日龄健康雄性水貂,随机分成6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预试期7 d,正试期85 d。结果表明:32%CP组水貂平均日增重(ADG)、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消化率、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及氮代谢各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36%CP组(P0.05或P0.01)。30%EE组水貂末重、ADG和氮沉积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0%EE组(P0.05或P0.01);30%EE组水貂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碳水化合物消化率、食入氮含量和粪氮排出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10%EE组(P0.05或P0.01)。饲粮CP和EE水平对水貂脂肪消化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合以上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CP水平为36%、EE水平为20%或30%时,冬毛期水貂可获得较佳的生长性能,且能够提高水貂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