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6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773篇
林业   547篇
农学   673篇
基础科学   481篇
  736篇
综合类   2688篇
农作物   543篇
水产渔业   289篇
畜牧兽医   874篇
园艺   428篇
植物保护   30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520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408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农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农村地区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了以女性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在甘肃省武威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结合技术研发与推广部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妇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92.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acute toxic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leaves of Chinese chives, Allium tuberosum Rottler ex Spreng (Asparagales: Alliaceae) and its major constituents against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emiptera: Miridae). The essential oil of A. tuberosum leaves was obtained by hydro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major constituents of the oil were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cluding allyl methyl trisulfide (36.24%), diallyl disulfide (27.26%), diallyl trisulfide (18.68%), and dimethyl trisulfide (9.23%). The essential oil of A. tuberosum leaves exhibited acute toxicity against Ap. lucorum with an LD50 value of 20.03 μg per adult. Among the main compounds, diallyl trisulfide (LD50 = 10.13 μg per adult) showed stronger acute toxicity than allyl methyl trisulfide (LD50 = 21.10 μg per adult) and dimethyl trisulfide (LD50 = 21.65 μg per adult). The LD50 value of diallyl disulfide against Ap. lucorum was 28.10 μg per adul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ssential oil of A. tuberosum and its major constituents may have a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as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gainst Ap. lucorum.  相似文献   
993.
不同环境温度下沼液养分在土壤中的淋失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震  唐华  郭彦军 《草业学报》2015,24(4):57-65
沼液因其养分利用率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而环境温度可通过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沼液养分的淋溶损失。试验采用土柱模拟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土壤沼液养分淋溶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季节土壤养分淋溶可能存在的差异,为生产中合理施用沼液提供理论依据。土柱规格为内径7.5 cm、高20 cm的聚氯乙烯(PVC)管,按每公顷施入0,130和260 kg N,设置每土柱沼液灌溉总量为0,200和400 mL。按当地年平均降雨量的70%计算实际浇灌量为1500 mL,分5次每隔6 d模拟不同降雨次数进行浇灌。沼液浇灌前用清水补足不足部分并混匀。土柱放置于20和30℃的温室培养,每次淋溶后收集土壤淋溶液,测定其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钾、全磷、速效磷和电导率。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后淋溶液中氮、磷、钾淋失量较清水对照显著增大,其中40 mL沼液水平下,全氮含量平均增加73%,全磷含量增加880%,全钾含量增加388%,且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淋溶液中的养分浓度呈增加趋势。环境温度的提高增加了沼液养分在土壤中的淋溶损失,30℃时淋溶液中的硝态氮、全氮、全钾、全磷、速效磷含量及电导率整体高于20℃,其中全氮平均提高14.68%,全磷平均提高33.59%,全钾平均提高24.08%。整体而言,30℃下沼液养分较20℃时更易发生淋失。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适当减少夏季高温时的沼液施用次数,增加春秋季节施用次数,但沼液用量不要超过130 kg N/hm2,防止沼液养分大量流失,污染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994.
铅铬胁迫对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铅铬胁迫对小麦的毒害机理,以‘豫麦23’为供试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铅铬处理小麦,研究铅铬单一及复合污染胁迫对小麦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铅铬胁迫对小麦苗的CAT、POD和SOD具有激活效应,铅铬复合胁迫对小麦苗的CAT影响较大,而铅铬单一胁迫下小麦苗的POD和SOD变化较大。铅铬胁迫对小麦苗的MDA具有抑制效应,铅铬复合胁迫对小麦苗的MDA影响较大,铅铬单一胁迫对小麦苗的MDA影响不明显。说明小麦幼苗中抗氧化酶在铅铬胁迫下对小麦幼苗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小麦幼苗对铅铬单一及复合污染胁迫的抗性机理是完全不同的;小麦苗对铅铬胁迫的响应不仅与胁迫的重金属种类有关,而且与胁迫的重金属的质量浓度以及胁迫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95.
以白叶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基因CsPPT(GenBank登录号:KJ652972)。CsPPT完整ORF长度为1β227βbp,编码40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4.7βkDa,理论等电点为10.16;无信号肽位点,属于非分泌型蛋白;建立了茶树CsPPT蛋白的系统发育树;磷酸化修饰预测该蛋白质多肽链中共有26个磷酸化位点;TMHMM预测表明CsPPT蛋白为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CsPPT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上,推测CsPPT蛋白可能定位于叶绿体膜上。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PPT基因在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芽、叶和嫩茎,根中最低。  相似文献   
996.
志贺菌是引起腹泻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志贺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出现多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耐药机制复杂,通常包括产生灭活酶、作用靶位和膜通透性改变等。耐药基因多位于质粒、染色体或转座子上,易于传播,对志贺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菌痢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建立了同时测定水果中毒死蜱、苯醚甲环唑和哒螨灵残留的气相色谱(GC/ECD)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1 mg/L范围内,3种供试农药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LOD)为0.006~0.007 mg/kg,定量限(LOQ)为0.02 mg/kg;在0.02、0.05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8%~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16%。该方法适用于水果中毒死蜱、苯醚甲环唑和哒螨灵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8.
杨春  刘振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2014,41(11):227-231
本试验旨在研究草原红牛不同基因型与屠宰肉用性状的关联性。选用草原红牛作为试验群体,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binding proteins 6,IGFBP6)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牛屠宰肉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IGFBP6基因外显子2上发现1个多态性位点A180G,具有3种基因型:AA、AB和BB。SPSS 13.0统计分析结果表明,IGFBP6基因外显子2 AB和BB基因型净肉重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眼肌面积和骨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而在宰前活重、胴体重、肾脂重和肋脂重方面3种基因型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IGFBP6基因的多态性与屠宰肉用性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为今后草原红牛的育种保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草原红牛肉用性状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探讨ATP合酶α亚基和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APRT)与温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的联系,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花药发育的4个重要时期(四分体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定量检测ATP合酶α亚基和APRT相关基因在不育及可育条件下花药中的mRNA表达水平。不育条件下,ATP合酶α亚基基因从四分体到二核期表达量持续下降,与可育株相比在单核期表达量显著下降;APRT1在4个时期的表达量低于其在相应可育条件下的表达量,而APRT2基因在BNS不育和可育条件下维持较低的表达水平。APRT相关基因表达量在三核期均有较显著提高,且可育条件下比不育条件下提高更明显。因此认为,ATP合酶α亚基基因与BNS育性转换密切正相关,APRT基因在三核期转录水平的变化与BNS育性转换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果梅PmKNAT2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大嵌蒂’果梅中克隆PmKNAT2,并对其结构特征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研究果梅雌蕊败育的分子机理和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NCBI中查找与果梅相似性很高的桃KNOPE2(KNAT2的同源基因)序列(EF093491),根据桃的KNOPE2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大嵌蒂’果梅花芽总RNA;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基因cDNA序列全长;使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利用NCBI数据库中的BLASTn和BLASTp程序进行相似性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构特征;用DNAMAN软件分析基因的ORF和氨基酸序列;MEGA4.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利用Bioxm2.6推测分析蛋白分子量和等电点;根据NCBI中Conserved Domains程序进行蛋白质保守域结构预测;用ExPaSy提供的在线SOPMA程序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构建PJIT166-PmKNAT2-GFP的融合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采用基因枪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经暗培养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研究其表达模式,分析其在‘大嵌蒂’花芽发育不同时期、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性。【结果】在‘大嵌蒂’果梅中获得一个KNAT2的同源基因,命名为PmKNAT2,其cDNA全长为1 402 bp,5'UTR 47 bp,3'UTR 293 bp,编码区全长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0.41 kD,理论等电点为4.85。蛋白结构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具有2个结构域,MEINOX结构域(KNOXⅠ和KNOXⅡ 2个亚结构域)和HD(homomeodomain)结构域,属于KNOX蛋白;相似性分析发现该基因与GenBank中其它来源的KNOX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50%-10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果梅PmKNAT2与桃KNOX聚为一类,表明与其亲缘关系最近。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PmKNAT2所编码蛋白由47.14%的α-螺旋(Alpha helix)、3.43%的β-转角(Beta turn)、3.14的β-折叠(Extended strand )和46.29%的随机卷曲(Random coil)组成。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中。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大嵌蒂’果梅不同时期花芽中PmKNAT2的表达量存在一定差异,PmKNAT2在11月份的表达量最高,9月、10月和11月的表达量差异不明显,但与12月和1月花芽中的表达量差异明显;生长素在1月份含量最高,9、10、11月份差异不明显,其含量变化趋势与PmKNAT2表达趋势相反。对该基因表达量最高的11月份的花芽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PmKNAT2在各种花芽中均有表达,在不完全花(雌蕊褐色、雌蕊畸形和无雌蕊)中的表达量高于完全花(雌蕊正常)。进一步分析PmKNAT2在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不同花器官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PmKNAT2在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各部位的表达量趋势相似均为:萼片>雄蕊>花瓣,在完全花雌蕊中的表达量最低。【结论】推测PmKNAT2在雌蕊发育阶段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大嵌蒂’果梅雌蕊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