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1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0篇 |
农学 | 22篇 |
基础科学 | 19篇 |
64篇 | |
综合类 | 311篇 |
农作物 | 65篇 |
水产渔业 | 17篇 |
畜牧兽医 | 72篇 |
园艺 | 24篇 |
植物保护 | 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1.
水氮耦合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Ⅰ.水氮耦合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连续两年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分别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水氮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四个生育期产量均为充足水分 高氮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分别为14.3%,24.3%,33.4%,12.5%.特旱 低氮产量最低,分别减产14.1%,39.3%,41.2%,33.1%.干旱和高氮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不利于脂肪的合成.与对照相比,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影响的范围为从减少1.5个百分点到增加2.0个百分点;对脂肪含量影响的范围是从减少0.8个百分点到增加1.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2.
保水缓释肥料保水性能及养分释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添加水溶性保水剂(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肥料的保水缓释效果,利用圆盘造粒工艺制备了保水缓释肥料,通过土壤培养和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保水缓释肥料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和养分缓释效果。结果表明:3种保水缓释肥料均具有一定保水性和养分缓释效果,随保水缓释肥料用量增加,土壤最大持水率逐渐增加,土壤水分蒸发率逐渐减小;其中,以添加聚丙烯酸钠的保水缓释肥料保水性能和养分缓释效果最佳,首次淋溶后氮磷钾养分释放率较普通肥料分别减少了50.38%、55.74%、48.37%,当肥料添加量为2%时,土壤最大持水率较纯土壤提高了43.28%,培养至30 d土壤水分蒸发率较纯土壤降低了22.86%。 相似文献
113.
以2个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和K326)为供试作物,研究增强UV-B辐射、干旱及交叉胁迫对烟草活性氧水平、膜质过氧化、膜稳定性、抗氧化酶活性等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揭示植物对紫外和干旱交叉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UV-B辐射和干旱胁迫可导致烟草H2O2含量上升,膜稳定性相应下降。当2种胁迫同时发生时,烟草氧化损伤程度低于单因子胁迫或处于2种单因子胁迫之间。产生这种交叉适应性的原因可能是UV-B辐射诱导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和干旱诱导的渗透调节物含量增加产生叠加作用,增强了植株的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了彼此对植物体造成的氧化损伤。红大品种获得交叉适应性的能力高于K326。 相似文献
114.
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对参加2011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区域试验德州试验点l5个大豆新品种(系)的11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黄46(品系)、中黄45(品系)、冀09B2(品系)为优良品系,晋遗55(品系)、冀09B5(品系)、冀豆12(CK)、鲁97013-1(品系)、中作06-875(品系)、中作J8023(品系)、中作05-6171(品系)为较好品系,晋豆40(品系)、K06-47(品系)、邯6192(品系)、中作07-22(品系)表现一般,晋大78(品系)表现较差。评价结果与品种实际性状表现吻合,说明采用此方法能比较客观、科学、合理地综合评价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15.
对15尾大鳞副泥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正反测序,获得长度为1140 bp的细胞色素b基因同源片断。所有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序列中共出现8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7.1%。各单倍型的变异全部是转换或颠换,无插入和缺失,转换/颠换比为6.36。变异位点在3位密码子中的分布呈现偏倚,密码子第3位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5.18%,而第1和第2位均只占7.41%。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4%、30.8%、26.5%、15.3%,A+T>C+G。在所得序列中,密码子第1位上4种碱基使用较为均衡;第2位上碱基T的使用率高达41%,碱基G的使用率低至13.2%;第3位上碱基A的使用率为37.9%,而碱基G的使用率仅为7.0%。以红尾副鳅为外群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在系统地位上大鳞副泥鳅与黑龙江泥鳅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6.
真空充氮及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都能够显著改变绿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使其色、香、味以及功能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单纯真空充氮处理后,茶样风味接受性下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39%,检出挥发性成分种类减少27种;酸类、呋喃类和其它杂类挥发性成分组成百分比增加,醇类减少。富集γ-氨基丁酸且脱咖啡碱茶样与只经过富集处理茶样相比,有5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减少了,有2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增加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56%。酸类、呋喃类在脱咖啡碱且富集处理茶样中所占百分比要较未脱咖啡碱富集处理茶样低,风味可接受性提高,说明脱咖啡碱加工工艺能改善高γ-氨基丁酸绿茶产品功能组成和风味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17.
中华绒螯蟹养殖期间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对安徽省巢湖市6个乡镇的池塘、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发生与流行存在着季节性,其发病率年平均依次为47.3%、59.6%、51.9%、46.7%、60.0%、29.9%,逐月比较发病率最大峰值出现在每年的8月份;感染率年平均分别为66.6%、75.8%、57.8%、52.0%、86.0%、39.3%,死亡率年平均依次为38.3%、44.6%、36.3%、29.6%、43.5%、21.6%;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与出现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水温持续偏高呈正相关(r=0.7657、r=0.7385、r=0.7237,P<0.01)。 相似文献
118.
将膜联蛋白V( Annexin V)法与碘化丙啶(PI)染色法相结合检测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原生质体的早期凋亡,结果表明:在中性盐胁迫下,能够很好地区分早期凋亡的原生质体和死亡的原生质体.200 mmol·L-1 NaC1对烟草原生质体胁迫5h,凋亡率能达到7.57%;但在200 mmol·L-1 NaHCO3碱性盐胁迫下,质膜透性发生了改变,不易区分早期凋亡的原生质体和死亡的原生质体,同时,随着碱性的增加,原生质体破碎率显著升高.碱性的NaHCO3和Na2CO3表现出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以1.5%羧甲基壳聚糖和1.5%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2种复合涂膜保鲜剂,对哈密瓜进行涂膜贮藏试验,通过测定哈密瓜的硬度、电导率、丙二醛(MDA)、果胶酶(PG)、纤维素酶以及脂氧合酶(LOX)等指标,分析2种复合涂膜保鲜剂对延缓哈密瓜软化的效果。结果表明:贮藏35 d时海藻酸钠组和羧甲基壳聚糖组的的硬度分别为0.80和0.71 kg/cm~2,MDA含量为别为1.82和4.80 U/mg,PG活性分别为2.61和3.44U/mg,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3.92和3.83 U/mg,LOX酶含量分别为5.13和5.74 U/mg。2种复合涂膜都能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降低哈密瓜的电导率,维持较低的PG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降低LOX酶活性,抑制哈密瓜果实软化。 相似文献
120.
川西北地区裂叶沙参与泡沙参所在群落种间联结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所在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应用方差比率法,并通过2×2列联表进行χ2检验的方法,分别在川西北地区对濒危种裂叶沙参和广布种泡沙参所在群落中23和26个常见植物种分别进行了总体相关性和各种对间的联结性检验,同时利用Jaccard指数测定了各种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裂叶沙参与泡沙参所处群落中各种群间在总体上无显著性联结。在裂叶沙参所在群落中23个种群间,仅2%的种对间Jaccard指数大于05;在泡沙参所在群落中26个种群间,仅3%的种对间Jaccard指数大于05。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所处群落中种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环境旱化所导致。泡沙参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呈扩展趋势,而裂叶沙参在相同或较好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呈衰退趋势,说明裂叶沙参在其内在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方面存在着导致种群衰退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