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47篇
  免费   1750篇
  国内免费   3175篇
林业   2069篇
农学   1701篇
基础科学   1578篇
  3097篇
综合类   15456篇
农作物   2379篇
水产渔业   1454篇
畜牧兽医   4952篇
园艺   2328篇
植物保护   1258篇
  2024年   285篇
  2023年   649篇
  2022年   1483篇
  2021年   1401篇
  2020年   1377篇
  2019年   1249篇
  2018年   943篇
  2017年   1443篇
  2016年   1005篇
  2015年   1536篇
  2014年   1622篇
  2013年   1902篇
  2012年   2682篇
  2011年   2744篇
  2010年   2551篇
  2009年   2269篇
  2008年   2363篇
  2007年   2129篇
  2006年   1773篇
  2005年   1356篇
  2004年   921篇
  2003年   579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470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在温度(27±1)℃和光照12L∶12D的条件下,用PD培养液对四脊裸胞壳(Emericella quadriclineata (Thom & Raper) Bejami)Dh菌株进行液体振荡培养(100 r/min),测定不同接种量和液体培养时间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含干菌丝生物量为23.8 mg/mL的母液按1%~15%(V/V)的比例接种后,培养60 h以上,1%~15%各接种量处理均能产生21 mg/mL以上的菌丝生物量.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模型拟合,发现该菌在上述液培条件下的最大菌丝生物量为36.7 mg/mL左右.  相似文献   
962.
以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籽粒形成灌浆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戊聚糖含量动态变化,以及二者在籽粒中分布及其与面粉白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PPO主要分布在籽粒外层,面粉白度和籽粒中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面粉中PPO活性与面粉白度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籽粒形成与充实过程中,PP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开花至花后21 d左右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花后21 d PPO活性迅速上升,至成熟期达最大值;戊聚糖在小麦籽粒中的分布具有由内到外逐渐增加的特性,面粉和麸皮中戊聚糖含量与白度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戊聚糖含量的增加,面粉白度逐渐降低,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较为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63.
氮、钾、硅肥对水稻苗生长和抗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稻瘟病菌人工接种法,研究了氮、钾、硅肥5个不同用量对3个不同抗瘟水平的水稻品种幼苗生长及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的对照相比,增施氮、钾肥能明显促进水稻的生长,增加叶长和叶宽。氮肥用量与水稻品种特优627(R)、D奇宝优527(MR)和汕优63(MS)苗瘟病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钾肥和硅肥用量与品种汕优63苗瘟病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个水稻品种的叶宽与苗瘟病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苗瘟的发生,而增施钾肥和硅肥能提高中感品种的抗瘟性。  相似文献   
964.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和水分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和土壤酶活性的短期变化规律,设置了不施肥(CK)、化肥(F)、有机肥(M)和有机肥+化肥(FM)等4种不同施肥处理和2种水分状况(田间持水量的70%和90%)的室内培养试验,对不同时间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在整个培养过程处于一种波动变化。与CK相比,M和FM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单施化肥降低这些酶的活性。培养前期,M和FM处理降低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后期提高其活性;单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田间持水量为70%相比,过高的田间持水量会显著抑制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965.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原料,研究磁场强度和脉冲数在不同处理温度下对HR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强度小于1T时,脉冲磁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有激活作用,随着脉冲数的增加,激活作用逐渐降低;磁场强度大于1T时,脉冲磁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脉冲数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3.5T是脉冲磁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的一个拐点值;较高的处理温度可以增强磁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4.5T,40℃,40个脉冲时HRP的活性降低了90%.PMF处理后的酶液在4℃下贮藏,48h后HRP的活性仍缓慢下降,无再生现象.  相似文献   
966.
一种新型兽药载体——淀粉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淀粉微球,采用L16(45)正交设计筛选出最佳制备条件,对微球形态、粒径分布进行观察;用吸附载药法制备阿司匹林淀粉微球,对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得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38.75μm,粒径分布在20~60μm,载药量为8.38%,包封率为84.2%,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并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67.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   
968.
天津市水体硝酸盐污染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6年7月采集的202个水体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天津市水体硝酸盐含量总体水平较低,为5.79 mg/kg。各类型水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硝酸盐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小于100 m井水>排污河>河流>排灌沟渠>大于100 m井水>水库。同时对103个地下水水样的硝酸盐含量研究表明,天津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与地下水埋深有比较密切的联系,随着地下水埋深的提高,水体硝酸盐含量呈上升趋势。对农业种植区农户施肥水平的调查显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与同区氮肥施用水平呈正相关,氮肥施用水平偏高是造成天津市蔬菜种植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69.
不同石灰化程度板栗中淀粉代谢及蔗糖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石灰化程度板栗中淀粉代谢及蔗糖含量的变化,探讨板栗石灰化发生与上述指标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板栗石灰化发生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新鲜板栗为试材,进行常温贮藏,相对湿度60%—70%。贮藏一定时间后,将板栗石灰化程度分成5个等级0、30%、60%、90%、100%,测定不同石灰化程度板栗中水分含量、淀粉酶活性、淀粉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板栗石灰化程度的加深,板栗的水分含量和淀粉逐渐减少,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6和r=-0.950;而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随着板栗石灰化程度的加深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蔗糖含量则逐渐增加。【结论】板栗石灰化发生与板栗失水诱导淀粉酶活性增强、导致淀粉不断分解致使含量减少、引起淀粉晶体结构及理化性能发生改变密切相关,与蔗糖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970.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