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97篇
  免费   1696篇
  国内免费   3185篇
林业   2068篇
农学   1717篇
基础科学   1581篇
  3102篇
综合类   15434篇
农作物   2373篇
水产渔业   1462篇
畜牧兽医   4950篇
园艺   2328篇
植物保护   1263篇
  2024年   289篇
  2023年   651篇
  2022年   1502篇
  2021年   1407篇
  2020年   1376篇
  2019年   1256篇
  2018年   945篇
  2017年   1451篇
  2016年   1005篇
  2015年   1535篇
  2014年   1625篇
  2013年   1898篇
  2012年   2675篇
  2011年   2740篇
  2010年   2539篇
  2009年   2263篇
  2008年   2353篇
  2007年   2119篇
  2006年   1765篇
  2005年   1354篇
  2004年   919篇
  2003年   577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537篇
  2000年   470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太阳能在智能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阳能养殖、太阳能干燥、薄膜太阳能农业大棚、太阳能灌溉及太阳能杀虫灯等5个太阳能的利用技术进行了论述,并将太阳能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探索了太阳能在农业生产方面进行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2.
为探索南方稻区二化螟卵寄生蜂生防功能、评估卵寄生蜂在田间寄生动态并探讨对不同景观结构的响应,本文采用对比盆栽稻株叶片载卵、离体新鲜稻叶载卵和滤纸卵卡比对二化螟卵寄生蜂寄生率差异;利用盆栽稻株叶片载卵调查卵寄生蜂在稻田中的寄生率季节动态变化;在5月初、7月初和9月初分别调查了在不同景观样点二化螟卵寄生蜂寄生率,对不同空间尺度下(0.2,0.5,1.0,1.5,2.0 km)景观变量与卵寄生率进行模型分析,评估不同景观变量对卵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诱集方法差异显著,盆栽稻株叶片载二化螟卵被寄生的比率最高,其次为离体新鲜稻叶,滤纸卵卡效果最差。田间寄生动态调查表明,早稻卵被寄生比率偏低,中稻寄生率较高,在7月中旬二化螟卵被寄生率达到高峰(66.7%),8月下旬以后,晚稻寄生率逐步下降。对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结构变量与卵寄生率分析表明,1.5 km尺度下的林地与二化螟卵寄生蜂有着密切关系。低于40%林地面积比例时,二化螟卵寄生蜂寄生率随林地面积增加而降低;而在高于40%林地面积比例时,二化螟卵寄生率随林地面积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南方的小规模稻田景观,林地比例与二化螟卵寄生率有关,但相关效应并非单一地增加或减少的线性响应。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稻区二化螟卵寄生蜂提供简便、有效的评估方法,并为综合利用二化螟卵寄生蜂控害功能,发展二化螟生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北非蝎昆虫毒素AaHIT1(Androctonus australis Hector insect toxin)是从北非蝎毒液中提取的专一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的毒素,对人畜无害。本文根据已发表的AaHIT1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偏爱密码子的AaHIT1基因。将AaHIT1与质粒载体PYES2连接,构建得到PYES2/AaHIT1重组质粒,转化酿酒酵母菌INVSC1得到基因工程菌IN-VSC1-AaHIT1。SDS-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证明北非蝎毒素AaHIT1已在酿酒酵母菌INVSC1中表达。抗虫试验表明:INVSC1-AaHIT1及其上清液对粘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具致死作用,说明AaHIT1基因在酿酒酵母菌中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44.
本文应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NADH-TR)组化染色,将大鼠与家兔小腿胫前肌与腓肠肌的肌纤维型分成染色最深的快缩氧化FO型、染色较深的慢缩氧化SO型、染色浅的快缩氧化酵解FOG型及染色最浅的快缩酵解FG型纤维。这与定量分析结果相吻合。并对低温液氮保存骨骼肌标本进行观察,发现小块肌组织+生理盐水和小块肌组织+5%二甲基亚砜(DMSO)冷冻保护剂的玻璃化冻存一起浸入液氮制成切片,都未见冰晶形成;而在用5%二甲基亚砜玻璃化冻存大块肌组织切片见有少量冰晶出现;未使用5%二甲基亚砜玻璃化冻存大块肌组织切片见有大量冰晶出现。提示小块标本超快速浸入液氮内能减少冰晶形成,保证酶组化染色切片的质量。并进一步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组化作用机理与孵育液的科学配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5.
转Bt基因棉在安庆市大面积种植后害虫发生特点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调查,转Bt基因棉大面积种植后,棉铃虫、红铃虫发生减轻;棉叶螨发生加重,为害时间延长;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发生面积扩大,为害程度加重。据此初步提出了当地转Bt基因棉害虫防治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6.
祖恩普  刘飞 《水利渔业》2007,27(1):40-41
为了提高池塘鲤成鱼的产量,在高产养殖的基础上,选用条件好的池塘,通过增加增氧设施,改进投喂方法和技术,加强水质调控,科学调配饲料配方等措施,进行了鲤成鱼超高产试验,取得了鲤成鱼单产76286kg/hm^2、单位面积效益16.9万元/hm^2。  相似文献   
47.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以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灵敏度高、可标准化操作、结果易于分析等特点,因此在禽流感病毒检测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重点介绍几种主要的禽流感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并就该方法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8.
额济纳旗浅层地下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2 0 0 3年 4- 5月在黑河下游额济纳分两条路线 (a -a’和b -b’)采集水样 ,分析了额济纳现状水资源特征。远离河道区域水化学类型有HCO3·SO4-Na、Cl·SO4-Na·Ca、HCO3·Cl-Na·Ca和SO4·Cl-Na ;在河道附近或河道地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是SO4·HCO3-Na ,类型单一 ;研究区矿化度和各离子含量随距离补给源的远近增减而升降 ,表明它们主要依赖于上游补给水量 ;同时 ,额济纳地处干旱区 ,降雨稀少 ,该区植被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区域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以期为平原沙土区土壤碳库的提高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16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及相邻的撂荒地(对照)为对象,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等5个土壤层次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土壤酶活性,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并对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种林分类型及对照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范围分别为1.03~5.88 g·kg−1和3.53~17.55 t·hm−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5.2%~82.2%。杨树纯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是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和对照的1.23、1.24、1.83倍。(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8.6%~48.0%、6.8%~9.7%和21.6%~33.4%。3种林分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100%(P<0.05)。(3)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杨柳混交林0~100 cm土层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杨树纯林和对照(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受多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影响,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受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受蔗糖酶活性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比和细根生物量是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平原沙土区营造人工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有机碳库稳定性,杨树纯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0.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