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668篇 |
免费 | 3152篇 |
国内免费 | 599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844篇 |
农学 | 4837篇 |
基础科学 | 3399篇 |
6534篇 | |
综合类 | 27143篇 |
农作物 | 4216篇 |
水产渔业 | 2595篇 |
畜牧兽医 | 9457篇 |
园艺 | 4068篇 |
植物保护 | 27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1篇 |
2023年 | 1113篇 |
2022年 | 2553篇 |
2021年 | 2678篇 |
2020年 | 2546篇 |
2019年 | 2475篇 |
2018年 | 1791篇 |
2017年 | 2654篇 |
2016年 | 2025篇 |
2015年 | 2970篇 |
2014年 | 3110篇 |
2013年 | 3635篇 |
2012年 | 5022篇 |
2011年 | 5159篇 |
2010年 | 4930篇 |
2009年 | 4390篇 |
2008年 | 4280篇 |
2007年 | 3883篇 |
2006年 | 3261篇 |
2005年 | 2488篇 |
2004年 | 1545篇 |
2003年 | 1127篇 |
2002年 | 1197篇 |
2001年 | 1067篇 |
2000年 | 934篇 |
1999年 | 585篇 |
1998年 | 294篇 |
1997年 | 282篇 |
1996年 | 224篇 |
1995年 | 198篇 |
1994年 | 171篇 |
1993年 | 155篇 |
1992年 | 144篇 |
1991年 | 129篇 |
1990年 | 72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3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2年 | 13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30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速了土壤盐渍化进程,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低浓度的盐分对藜麦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盐含量较高的土壤则不利于藜麦的生长。前人研究表明,硅能帮助植物在盐胁迫条件下更好的生长。本实验以4种藜麦为研究材料,在300mmol.L-1盐胁迫条件下设置硅浓度梯度(CK、0、0.5、1、1.5、2 mmol.L-1),研究硅对盐胁迫条件下藜麦幼苗的生长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提高藜麦耐盐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条件下藜麦幼苗的芽长均明显降低,根长均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溶性糖(SS)含量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2)随硅浓度的增加,藜麦幼苗的芽长、根长、SOD、POD、CAT、SS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3)适当浓度外源硅的添加提高了盐胁迫条件下藜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SS含量,降低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促进了藜麦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0.5~1mmol.L-1硅浓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2.
浙江不同稻区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琼脂法测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5个稻区(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和湖州)稻田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不同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所采集的88种耳叶水苋生物型中,有96.6%已对苄嘧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3RI≤10)、中抗(10RI≤50)和高抗(RI>50)的生物型分别占总数的22.7%、53.4%和20.5%。宁波NB0143-01和绍兴SX077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RI值分别高达124.4和120.4。5个稻区中,绍兴地区耳叶水苋的抗性水平最高,平均RI值为53.1;宁波次之,平均RI值为35.1;湖州、杭州和嘉兴地区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平均RI值分别为24.1、19.9和18.7。表明稻田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程度较高,且在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稻区已普遍出现抗性。其中在宁绍平原苄嘧磺隆对耳叶水苋的选择压较大,长期连续用药可能是该地区抗性水平高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原因。这是有关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抗性种群分布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3.
24.
为合理预测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的种群动态,分别用1%(对照)、4%和7%氮含量的食物饲喂意大利蝗5龄蝗蝻,测定不同氮含量食物处理后意大利蝗5龄蝗蝻的生长速率,羽化后7 d的体长、股节长、胫节长、翅长、翅宽、体重及羽化后1、7、13和19 d的卵巢面积。结果显示,4%氮含量食物处理试虫的生长速率最大,分别较1%和7%氮含量处理的增加了88.02%和109.33%;4%和7%氮含量食物处理后,意大利蝗成虫的后翅宽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羽化后7 d,不同氮含量食物处理的意大利蝗卵巢面积出现显著差异,羽化后19 d,4%氮含量食物处理的卵巢面积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表明中等氮含量(4%氮含量)适宜意大利蝗生长。 相似文献
25.
为解决除草剂防除困难的问题,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PX、PM和Mn2+三种代谢酶抑制剂对精喹禾灵、莠去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和烯禾啶防除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增效作用,测定不同用量代谢酶抑制剂PX对这5种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及其与莠去津混用后稗草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3种代谢酶抑制剂中,代谢酶抑制剂PX对精喹禾灵、莠去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和烯禾啶5种除草剂的增效作用最显著。不同用量代谢酶抑制剂PX对不同除草剂的增效作用不同,其中75 g (a.i.)/hm2代谢酶抑制剂PX对莠去津的增效最佳,株防除效果和鲜重防除效果分别增加了35.33个百分点和37.33个百分点。莠去津与代谢酶抑制剂PX混用后,稗草体内GST和CYP450活性均较对照显著降低。表明除草剂与代谢酶抑制剂PX混用能增加除草剂对稗草的防除效果,可以达到减施除草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发生规律的影响,2023年在山东省大豆单作田中进行诱捕效果试验,筛选诱捕效果最好的诱捕器对黄淮海地区山东、河南和安徽3个省6个市不同种植模式下点蜂缘蝽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显示,风叶型诱捕器对点蜂缘蝽的诱捕效果最佳。在大豆单作田内点蜂缘蝽的发生高峰期为7月中旬—8月中旬,此时大豆正值盛花-始荚期。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内点蜂缘蝽的发生动态与大豆单作田的无明显差异,但点蜂缘蝽发生数量及高峰期发生时间可能与杀虫剂的施用时间和次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7.
司帕沙星在雏鸡体内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0日龄健康海兰鸡65只,按5mg/kg体重口服给予司帕沙星,定期采样,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肝、肾、心、肺和肌肉中司帕沙星的含量,研究司帕沙星在鸡体内的药动学与残留。结果表明:司帕沙星在血液中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9585h,t1/2β11.7447h,tmax0,6514 h,Cmax0.5271 μg/ml,AUC1.7908mg/L/h。肾脏、心脏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项指数方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Ka0.3733 h、0.1530h,t1/2k1.3007 h、2.1013h,tmax1.01420h、0.6239 h,Cmax2.1104μg/ml、1.6721 μg/ml,AUC6.51764 mg/L/h、6.2286mg/L/h。司帕沙星在肝脏、肺脏、肌肉中的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三项指数方程,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α0.3672 h、0.6156 h、1.5835 h,t1/2β3.9998 h、15.0271 h、12.0103h,tmax0.7458 h、0.7322 h、1.3726 h,Cmax4.4709μg/ml、2.5267μg/ml、0.9760μg/ml,AUC20.893 mg/L/h,27.242 mg/L/h、9.7943mg/L/h。建议司帕沙星在鸡体内的休药期为7d。 相似文献
28.
29.
安徽省北部地区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7月,安徽省北部地区生猪出现疫病,表现为不食、高热等特征,为查明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发病猪群样品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137份血清样品中,HPRRSV、PRRSV、PPV带毒率分别为25.5%、23.4%、37.9%;PRRSV、SIV(H1N1、H3N2)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5%、9.49%和3.65%,仔猪CSFV抗体免疫合格率为50%;6份组织样品中HPRRSV、PRRSV、CSFV、PRV、PPV带毒率分别为50%、100%、66.7%、33.3%、33.3%。表明引起本次猪病为PRRSV、CSFV、PPV等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0.
近十年文体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回顾了近十年来文体学在运用语言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方面的进展,以及其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成果。同时,我们对专注于给文体学下定义和分类的研究系统整理和评价。进一步,我们认为语言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作用一度被忽略了,而研究方法的进步正是推动语言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