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753篇 |
免费 | 5499篇 |
国内免费 | 346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187篇 |
农学 | 2733篇 |
基础科学 | 2523篇 |
5370篇 | |
综合类 | 23356篇 |
农作物 | 3458篇 |
水产渔业 | 2279篇 |
畜牧兽医 | 7442篇 |
园艺 | 3127篇 |
植物保护 | 22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1100篇 |
2023年 | 1088篇 |
2022年 | 2142篇 |
2021年 | 2107篇 |
2020年 | 2055篇 |
2019年 | 1953篇 |
2018年 | 1386篇 |
2017年 | 2195篇 |
2016年 | 1550篇 |
2015年 | 2315篇 |
2014年 | 2527篇 |
2013年 | 2765篇 |
2012年 | 4080篇 |
2011年 | 4027篇 |
2010年 | 3748篇 |
2009年 | 3479篇 |
2008年 | 3495篇 |
2007年 | 3136篇 |
2006年 | 2637篇 |
2005年 | 2161篇 |
2004年 | 1339篇 |
2003年 | 921篇 |
2002年 | 1019篇 |
2001年 | 985篇 |
2000年 | 847篇 |
1999年 | 438篇 |
1998年 | 199篇 |
1997年 | 165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2年 | 7篇 |
1956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探讨转Bt基因对水稻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的数量效应,首先确定水稻根、茎、叶表面微生物的消毒时间和条件;其次,在有效排除水稻植株表面微生物干扰的条件下,应用纯培养方法对转Bt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各组织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进行检测分析,初步评估各亲本水稻在引入外源Bt基因后,给水稻植株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稻根际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7 min,茎和叶表面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2 min,以无菌水漂洗2次,可达到杀灭表面微生物的效果。本次试验中,ZJ-22和明恢63两个水稻品系亲本植株根、茎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在苗期和分蘖期时均高于对应的转Bt基因植株(ZJ-22Bt和TT51-1);苗期时两个品系亲本水稻叶片内生微生物数量同样高于转Bt基因水稻,分裂期转Bt水稻TT51-1叶片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则多于其亲本植株明恢63。以上结果表明,两个品系亲本水稻插入外源基因后,在苗期和分裂期对亲本植株各部位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情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率分形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发展不均衡,致使多年来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率均衡稳步提升,本文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年度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位序-规模法对黑龙江省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2009—2014年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率年度分维值D在5.26~6.25区间内,且呈现出由多分形向单分形逐步过渡的结构特点,表明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有逐渐趋于均衡分布的态势;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在均衡发展情况下的最大值分别为:大、中型灌区D_1=4.58时,η1=44.44%,小型灌区D_2=4.79时,η2=53.81%;纯井灌区D_3=6.98时,η3=70.41%;全省灌区D=5.13时,η=57.03%;渠系衬砌率和灌区工程配套率对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其他因素,小型灌区渠系衬砌率影响程度最大,蒸发蒸腾比影响程度最小;田间渗漏量对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调查两种入侵植物黄花刺茄和刺苍耳对新疆当地植物群落物种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样方法选取两种入侵植物黄花刺茄和刺苍耳分布较多的样地,分别作20个有黄花刺茄和刺苍耳入侵的样方,并在与之相距5 m处没有其入侵的区域,作20个对照样方,应用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两种入侵植物入侵区域与未入侵区域当地群落的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黄花刺茄的试验样方中共有植物6科14种,而对照样方中有7科29种;刺苍耳的对照样方中植物有11科31种,而试验样方中植物仅有9科23种.两种入侵植物验样方中多数土著物种的重要值均比对照样方中的物种重要值低,黄花刺茄样方中只有萹蓄和蒺藜的重要值相差较小;刺苍耳样方中只有狗尾草的重要值高于试验样方.两种入侵植物的试验样方和对照样方相比,物种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结论]黄花刺茄和刺苍耳的入侵影响了当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导致物种数量减少,使物种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4.
105.
为研究球孢白僵菌对不同昆虫的致病力及其在昆虫体表侵染的差异,探讨球孢白僵菌对不同寄主昆虫侵染的毒力差异,本研究选择了不同分离来源的9株球孢白僵菌,以半翅目的烟粉虱和鳞翅目的小菜蛾为试验材料,详细比较了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2龄若虫和小菜蛾2龄幼虫的毒力差异,以及在侵染过程中孢子吸附、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速度差异。结果表明,9株球孢白僵菌有6株对2种昆虫毒力差异显著,3个菌株差异不显著。对2种昆虫毒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Bb271在2种昆虫体表单位面积的孢子吸附数量、孢子萌发率和芽管伸长速度均无显著差异;对2种昆虫毒力差异显著的2个菌株Bb104和Bb120在2种昆虫体表单位面积的孢子吸附数量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但在2种昆虫体表的芽管伸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因此,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球孢白僵菌对不同昆虫的致病力强弱与昆虫体表单位面积的孢子吸附数量和孢子萌发率无关,与球孢白僵菌在昆虫体表的芽管伸长速度有关。芽管伸长速度可以作为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寄主昆虫致病力强弱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2009年北京市昌平区2m分辨率的GEOEYE-1遥感影像,采用梯度分析与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城郊绿地总体景观格局及大中小斑块类型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强度的降低,城郊绿地斑块整体增加,破碎化程度降低,边界简单化,连通性增大。同时随着城市化强度的降低,小型斑块减小,破碎化程度降低,形状先简单后复杂;中型斑块先增多后减少,破碎程度先增大后减小,边界简单化;大型斑块整体增多,破碎化程度先高后低,边界简单化。随着城区到乡村的转变,绿地结构由小型斑块占优经中型斑块逐步转变为大型斑块为主。另外,所选用的景观格局指数多在城市化边界区出现急剧变化,表明城市化进程对绿地格局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7.
研究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幼苗生长及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低氮胁迫响应的差异。采用水培方法,以氮高效品种郑单958、正红311和氮低效品种川单428、先玉508为试验材料,在低氮胁迫(0.04 mmol/L)、正常氮(4 mmol/L)和低氮恢复处理3个氮水平下,分别测定苗期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及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不同氮效率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氮胁迫显著降低玉米叶片和整株干物质重量、叶片氮代谢指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根系干重、根冠比、叶片碳代谢指标(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不同品种间各指标的变化幅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不同规律,氮高效品种在氮素胁迫下对碳氮代谢的平衡能力更强,受低氮环境影响较小,植株的恢复能力较强,对胁迫环境具有更强的耐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8.
109.
2014和2015两年度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监测了高感小麦白粉病品种京双16种植区和中感品种众麦2号种植区田间空气中的病菌孢子浓度变化动态,同时利用小型气象站监测了田间的气象因子,通过分析京双16和众麦2号种植区空气中孢子浓度与空气温度、湿度、降雨、风速和太阳辐射率的相关性,发现空气中的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348 3,P0.05)。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田间病情与调查日期前累积孢子浓度、一周前累积孢子浓度、前一周累积孢子浓度和当周累积孢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中感品种众麦2号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浓度的关系均呈指数关系,其中田间病情与调查日期前累积孢子浓度或一周前累积孢子浓度的拟合效果最好,而感病品种京双16的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浓度多呈对数关系,其中病情指数与一周前累积孢子浓度的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