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14篇
  免费   2880篇
  国内免费   5213篇
林业   3369篇
农学   2788篇
基础科学   2735篇
  5328篇
综合类   25297篇
农作物   3578篇
水产渔业   1778篇
畜牧兽医   9210篇
园艺   3994篇
植物保护   2630篇
  2024年   495篇
  2023年   1228篇
  2022年   2720篇
  2021年   2496篇
  2020年   2328篇
  2019年   2354篇
  2018年   1718篇
  2017年   2607篇
  2016年   1725篇
  2015年   2634篇
  2014年   2771篇
  2013年   3184篇
  2012年   4491篇
  2011年   4534篇
  2010年   4390篇
  2009年   3887篇
  2008年   3975篇
  2007年   3444篇
  2006年   2700篇
  2005年   2083篇
  2004年   1403篇
  2003年   788篇
  2002年   835篇
  2001年   774篇
  2000年   743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1年   6篇
  1962年   10篇
  1956年   25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应用光波技术诱捕桔小实蝇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桔小实蝇是一种危害水果和蔬菜作物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基于利用黄色色光光波趋性反应进行的桔小实蝇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7 d效果最好的是黄粘胶板 橙汁(平均每纸27.9头),其次为黄粘胶板 甜酒糟(平均每纸17.6头)和黄粘胶板 番石榴汁(平均每纸14.2头)。说明通过应用光波诱捕技术,可应用于对实蝇的监测调查和对实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2.
为发掘西藏地区本土的赤眼蜂资源,本研究利用灭活米蛾卵卡在西藏林芝嘎玛地区的梨园采集到一个赤眼蜂种群。采用ITS2序列比对鉴定所采集的赤眼蜂种类,并测定该蜂的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嘎玛地区所诱集的赤眼蜂鉴定为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羽化率为80%,雌性比为57.14%,耐饥饿时间为1.08 d,后足径节长度为157.6μm。本研究将为发掘西藏地区赤眼蜂资源提供参考,并为利用赤眼蜂在西藏自治区开展生物防治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3.
 2008年3月自澳大利亚进口的豌豆种苗病变部位分离到致病性菌株,该菌株能引起豌豆茎部、卷须萎蔫腐烂,叶片褪绿等症状。针刺接种豌豆,发生的病变状态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同,且在接种发病植株中又分离到形态上一致的病原菌,得到了柯赫法则的验证。经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这是我国首次从进境豌豆中检出该病害。  相似文献   
134.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是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新发病毒,其寄主范围逐年扩大。2019年10月项目组在山东寿光西葫芦温室调查时发现部分叶片呈现黄化、脉间褪绿,类似于ToCV侵染症状,并伴有烟粉虱发生。利用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扩增的目的片段与GenBank中登录的侵染番茄的ToCV基因序列(登录号:KC887998.1)同源性高达99.58%,充分说明西葫芦植株已被ToCV侵染。通过对病毒病发生规律和烟粉虱虫口数量调查发现,西葫芦定植后1个月表现侵染症状的植株为2.0%,定植后2个月达到4.2%,定植后4个月后高达68.2%,病毒发生呈指数增长,而烟粉虱虫口数量却维持较低密度。从济南和德州采集的西葫芦疑似病叶和烟粉虱中也检出ToCV病毒,说明该病毒可能已经在山东省设施西葫芦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并经烟粉虱广泛传播,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播前灌水营造底墒差异对压砂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西瓜耗水规律、西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前灌水造墒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1 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但灌水定额过大(70 m3·667m-2和55 m3·667m-2)会引起水分深层渗漏;西瓜生育前期耗水量随着播前灌水量降低而降低;西瓜需水高峰期,当1 m土层底墒在222~270 mm范围内,耗水量随1 m土层底墒增加而降低;底墒差异还会影响收获期1 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综合西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试验区域内,当西瓜生育期降雨量在85 mm左右,1 m土层土壤储水量在250 mm就可保证西瓜正常生长。另外,压砂地夏季休闲措施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1 m土层土壤储水量增加了2.7 mm,为下一季作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克新13为材料,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缩节安(Mepiquat chloride,简称DPC)以及烯效唑(Uniconazole,简称S3307),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均显著增加了单薯重、淀粉产量和鲜薯产量,其中,以DTA-6调控效果为最佳,单薯重、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10.40%、40.26%、26.56%和11.32%,块茎还原糖含量比CK降低了20%。此外,调节剂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加快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各指标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的叶片淀粉和蔗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调节剂对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的调控效果呈不同规律的变化。总体而言,调节剂均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改善了块茎品质,其中DTA-6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7.
以松花菜新品种浙017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花球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花球形态变化,花球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多酚、芥子油苷等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松花菜花球从小到大,花球即从相对紧实转为松散,花球高度在生长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而球径及球质量还能继续增长。花梗颜色从淡色逐渐转变为绿色,花球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长1~2倍。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总多酚以及抗氧化能力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差异,但总体变化不明显。花球中共检测到12种芥子油苷,包括8种脂肪族芥子油苷和4种吲哚族芥子油苷。其中主要的脂肪族芥子油苷为3-甲基亚磺酰丙基芥子油苷,主要的吲哚族芥子油苷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  相似文献   
138.
以遥感影像和野外调研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DEM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形因子,运用GIS、RS技术对森林景观格局沿地形因子的分异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地形分异特征规律,为景观格局优化、森林合理经营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随地形因子变化的分异特征显著。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400m和坡度为6°~15°的缓坡地区,针阔混交林与硬阔叶混交林优势分布明显,分布面积较大,但同时侵害了其它景观类型的生长环境;地势较低区域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景观分布面积相对较少,生物多样性不高,地势较高区域受自然环境原因影响,景观分布面积也相对不高。  相似文献   
139.
花山椒花粉生活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温度、硼酸及蔗糖对花山椒(Zanthoxylum piperitum DC)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利于花粉活力的保持,低温贮藏的花粉较常温贮藏的花粉生活力、授粉坐果率高;24℃花粉的萌发率较高,花粉管最长,24℃适宜花山椒花粉的萌发生长;0.001%硼酸对花粉的萌发有促进作用;5%~15%蔗糖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显著;新鲜花粉的生活力及授粉坐果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0.
近50a来黑河流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09年间黑河流域及其周围15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观测数据,运用多年趋势线法、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黑河流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黑河流域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β值为0.027℃/a),线性增长率为0.28℃/10a,相当于50年中气温升高了1.4℃,其中20世纪70~80年代气温上升缓慢,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显著上升;空间分布上,年均气温变化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增温的趋势,其中流域中上游东部和下游地区气温升温幅度较大,以中游民乐和下游额济纳旗最为显著;流域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着10~15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6年左右的次振荡周期,其中以1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最强;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突变,之后进入偏暖期;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使流域农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