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655篇
  免费   9978篇
  国内免费   15341篇
林业   10869篇
农学   9193篇
基础科学   7669篇
  16980篇
综合类   77496篇
农作物   10944篇
水产渔业   6135篇
畜牧兽医   25208篇
园艺   12562篇
植物保护   7918篇
  2024年   993篇
  2023年   3196篇
  2022年   7479篇
  2021年   7360篇
  2020年   6721篇
  2019年   6827篇
  2018年   4987篇
  2017年   7611篇
  2016年   4948篇
  2015年   7799篇
  2014年   8311篇
  2013年   9832篇
  2012年   13553篇
  2011年   14009篇
  2010年   13598篇
  2009年   11913篇
  2008年   11916篇
  2007年   10845篇
  2006年   8749篇
  2005年   6890篇
  2004年   4478篇
  2003年   2849篇
  2002年   2882篇
  2001年   2719篇
  2000年   2407篇
  1999年   923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5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39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42篇
  1955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本文研究添加不同种类硝化抑制剂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氮肥在黑土中的施用效果,旨在筛选出适合旱作黑土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态氮肥。【方法】在氯化铵中分别添加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 (DMPP)、双氰胺 (DCD)、2-氯-6-三甲基吡啶 (Nitrapyrin,CP)、氨保护剂 (N-GD) 和1种氮肥增效剂 (HFJ) 及其组合,制成9种稳定性氯化铵氮肥。以不施氮肥 (CK) 和施普通氯化铵 (CK-N) 为对照,以9种稳定性氯化铵为处理进行了等氮量盆栽试验。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测定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测定植株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含量,计算铵态氮肥的表观硝化率、硝化抑制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结果】1) 与CK-N处理相比,9个处理均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HFJ的效果均为最显著,可增加玉米籽粒产量3.99倍,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4.98倍,显著高于8个硝化抑制剂处理 (P < 0.05)。CP + DMPP和CP + DCD处理提高玉米籽粒产量1.90~2.11倍,两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CP + DMPP玉米生物量显著高于CP处理,而与DMPP和DCD处理无显著差异;CP + DMPP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高于CP和DMPP处理,显著提高3.71倍 (P < 0.05);2) CP + DMPP和CP + DCD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提高2.09~2.42倍,且显著高于CP、DMPP和DCD处理 (P < 0.05),而硝态氮含量和土壤表观硝化率均显著降低24%和66%~68%,与CP和DCD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苗期CP + DMPP和CP + DCD硝化抑制率高达23.9%~24.3%,显著高于CP和DCD (P < 0.05)。【结论】在黑土中,氯化铵中添加硝化抑制剂组合的硝化抑制率显著高于添加单一抑制剂,能够有效减缓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减少土壤中氮素损失,降低环境污染。CP + DMPP组合玉米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高于CP + DCD组合。氮肥增效剂HFJ显著增加玉米的氮素吸收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使玉米获得高产并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和经济系数。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抑制硝化作用等因素,黑土区氯化铵作为玉米生产用氮肥时,建议首选添加氮肥增效剂HFJ来保证作物的高产和氮肥高利用率,也可以添加硝化抑制剂组合CP + DMPP,或者CP + DCD制备稳定性氯化铵来提高氯化铵的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93.
为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以野生黄肉猕猴桃实生苗为试材,采用大田病圃法对198份黄肉野生猕猴桃实生株系连续4年进行田间溃疡病抗性监测,以明确不同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差异,并对野生猕猴桃实生株系中60株雌株果实风味进行初步品评。结果表明:猕猴桃实生苗后代对溃疡病的抗性不同。其中,高抗、中抗、耐病、感病和高感株系所占总体比例分别为11.16%、24.75%、29.80%、28.28%和5.56%,初步筛选出12株抗病性较强的雌株株系和10株抗病性较强的雄株株系。结合猕猴桃单果重、果实品质及对溃疡病抗性等方面,筛选出4株优良抗性雌株实生苗为株系13-3-2、13-6-11、13-11-1和13-11-21,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4.5%以上,风味好,Vc含量均显著高于母本,分别较母本高18.14%、105.3%、65.21%和11.34%。  相似文献   
994.
以冬小麦新品系陇育0914的126个株行系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生物性状鉴定,再用聚丙烯酰胺电泳凝胶(A-PAGE)技术对陇育0914醇溶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醇溶蛋白A-PAGE图谱的变异与田间生物性状的穗色、株高和蜡质层有关,而田间生物性状的叶耳色、护颖、颖肩和颖嘴的变异在图谱上并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95.
单克  帅健  杨光  孟伟  张浩 《油气储运》2020,(5):530-535
为充分利用油气管道历史失效数据,减少失效概率评估过程中的主观性,提出油气管道基本失效概率的概念及评估方法。对美国管道及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数据库的油气管道里程数据、事故数据及失效因素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基于事故统计的方法评估油气管道基本失效概率。结果表明:美国危险液体管道、输气集气管道、配气管道发生一般事故的基本失效概率分别为1.29次/(10^3 km·a)、2.17次/(10^4 km·a)及4.08次/(10^5 km·a),发生较大事故的基本失效概率分别为4.58次/(10^4 km·a)、1.41次/(10^4 km·a)及2.38次/(10^5 km·a),发生重大事故的基本失效概率分别为9.09次/(10^6 km·a)、9.79次/(10^6 km·a)及1.11次/(10^5 km·a)。美国基本失效概率可作为油气管道失效概率评估的基准线,也可作为风险可接受标准的依据,但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管道风险评价,需对其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中国管道的失效数据库。  相似文献   
996.
为了研究性别对查吾拉地区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取8岁健康的查吾拉牦牛10头,公母各半,对不同组别间牦牛进行屠宰试验比较肉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母牦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率、骨肉比均高于公牦牛,但无统计学差异。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母牦牛肉中维生素A、E、B12、半胱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钙、硒、脂肪酸含量高于公牦牛(P<0.05)。研究结果表明,查吾拉牦牛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可为人类提供优质健康的动物蛋白,具备作为优质牦牛肉源生产的潜力。相比较,母牦牛肉优于公牦牛。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索核桃嫩枝扦插影响因子,提高生根率,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开展嫩枝扦插试验研究.结果 表明,高湿腐烂是影响核桃扦插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插穗基部采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浸泡,并补充吲哚丁酸钾和蔗糖,每天少量喷雾保湿,可以实现核桃嫩枝扦插生根率53.33%.最优方案为:基质采用珍珠岩或蛭石,插穗基部在50 mg/L高锰酸钾浸泡12h,然后补充0.04%吲哚丁酸钾和1%蔗糖6h,喷雾间隔时间为6h喷雾1min.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进一步发掘橡胶林区潜在经济价值,预测下一年橡胶泌蜜规律,试验采用连续8年记录转地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集橡胶蜜的蜂场收获蜂蜜情况,并以气象观测仪记录当时的气象变化的方法。表明进入橡胶场地的蜂群势变化不大[(13.450±0.113)脾,=0.854],但产量变化显著[(72.613±0.349)kg,<0.01]。气象观测表明气温8年内波动范围不大,而降雨量波动大,表现为2011年洪涝出现早,2014年干旱持续时间长。产量与日平均气温(相关系数r=0.337)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日降雨量(相关系数r=-0.269)及日最低气温(相关系数r=-0.483)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群势表现出轻微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0.031)。说明持续的干旱和温暖湿热的气温及合理的群势能够增加橡胶蜜的产量,适宜的气候及大面积橡胶林区蕴含着巨大的养蜂潜力。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宁0145和粳稻品种武运粳21进行杂交,获得F2群体与F3株系。利用分子标记,选择含有Wx^mp基因的F2单株与F3株系,将这些F2单株与F3株系分成SSⅡa^nPUL^n、SSⅡa^nPUL^w、SSⅡa^wPUL^n和SSⅡa^wPUL^w4种基因型(n和w分别表示该基因来源于宁0145和武运粳21),分析不同基因型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同一Wxmp基因背景下不同SSⅡa和PUL等位基因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间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武运粳21的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分别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0.29%~1.00%和0.62%~1.18%,且PUL的效应大于SSⅡa,两者间存在互作效应。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降低胶稠度和崩解值,提高了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对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峰值时间的作用较小。【结论】明确了Wx^mp背景下SSⅡa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该研究结果为SSⅡa和PUL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杨迪  杜婵娟  叶云峰  彭军  张欣  付岗 《热带作物学报》2020,41(12):2582-2590
香蕉枯萎病是全世界香蕉产业共同面临的毁灭性病害,但目前生产上仍缺乏适宜的抗病品种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借助快速准确的枯萎病菌检测技术及时明确病原菌以控制该病的传播和蔓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香蕉枯萎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归纳和总结了DNA指纹图谱、普通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及等温扩增技术在该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为该病的分子检测技术优化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