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5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560篇
林业   618篇
农学   446篇
基础科学   295篇
  726篇
综合类   3797篇
农作物   493篇
水产渔业   269篇
畜牧兽医   1148篇
园艺   527篇
植物保护   210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348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703篇
  2011年   685篇
  2010年   578篇
  2009年   525篇
  2008年   515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根据1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栗褐土土壤容重、土壤结构、孔隙性、水分物理性质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孔隙状况,促进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相比,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但与初始值比较则变劣。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减轻化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不良影响。长期不施肥土壤物理性质有恶化趋势。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效果更明显,单施化肥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在丘陵红壤橘园上.经过3年6种地面管理措施的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以清耕法作对照,生草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的地表径流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38.8%.42.5%.18,7%,28.7%和37.5%;土壤侵蚀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55.5‰,51.7%.39.9%.46.8%和50.0%;流失的氮磷钾养分总量可分别减少60.3%.50.2%,37.0%.41.8%和45.4%。(2)杂草再生率,以生草法做对照,则处理中的清耕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和克克草分别是生草法的55.1%.67.2%.30.3%.36.8%和51.2%。(3)土壤肥力,以土壤OM,N,P2O3,K2O总量增减率看,清耕法为-4.4%,生草法7.1%,克无踪6.9%,草甘膦5.3%.克克草6.2%.草草克6.6%。(4)柑橘的产量和品质,以清耕法作对照,除生草法外,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均增产7%~10%;可溶性固形物、总糖量、总酸度、糖酸比以及单果重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克无踪调控杂草效果显著.可作为丘陵红壤丘陵园地水保与培肥兼得的有效地面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关于重庆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生态型都市农业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重庆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内外驱动力,对重庆市目前和将来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提出了一些可行模式和发展思路。作为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庆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94.
基于Web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个基于Web的网上考试系统的功能及其设计思想、设计目的,给出了其系统结构,介绍了帐号管理、试卷组卷策略以及考试断线处理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95.
贵州牛巴贝斯虫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疾病的诊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4月以来,在贵州省思南、开阳、贵阳等县(市)一些养牛场的部分牛相继发生了以体温升高(46.90%,53/113)、黄疸(23.00%,26/113)、消瘦、精神沉郁、排出酱油色尿(9.73%,11/113)、发生死亡(3.54%,4/113)为特征的疫病。经采末稍血推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血常规检测,确诊为巴贝斯虫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用三氮眯,配合强心、补液、健胃等辅助治疗,治愈率达96.46%(109/113)。  相似文献   
996.
\t\t\t\t\t目的\t\t\t\t\t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能源,具有固氮、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等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内生菌可增强宿主植物合成活性物质的能力,甚至它们本身也能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近的生物活性物质。\t\t\t\t\t\t\t\t\t\t\t\t\t方法\t\t\t\t\t以传统药用植物滇重楼(Pair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从滇重楼地下块茎中分离得到23株内生菌,对其进行分子鉴定,之后与滇重楼组培苗进行共生培养,一段时间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组培苗的皂苷含量。\t\t\t\t\t\t\t\t\t\t\t\t\t\t\t\t\t\t结果\t\t\t\t\t最终筛选出2株对滇重楼组培苗皂苷含量有促进作用的菌株。\t\t\t\t\t\t\t\t\t\t\t\t\t结论\t\t\t\t\t人参生柱隔孢和木霉菌能促进滇重楼皂苷类活性成分的积累。\t\t\t\t  相似文献   
997.
粉状防老剂4010NA 对 NR胶料的防护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粉状防老剂4010NA与普通防老剂4010NA对NR胶料的硫化特性、自由状态下的热氧老化防护性能及耐水抽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状防老剂4010NA对NR胶料硫化特性的影响与普通防老剂4010NA相近;对NR胶料热氧老化的防护性能的影响:在拉伸强度方面,粉状防老剂4010NA与普通防老剂4010NA相似;当用量较低和老化时间较短时。在撕裂强度方面,粉状防老剂4010NA稍差于普通防老剂4010NA,但用量较高及老化时间较长时,效果则相反;在扯断伸长率方面,粉状防老剂4010NA好于普通4010NA。同时,粉状防老剂4010NA的耐水抽出性较普通防老剂4010NA的好。在NR胶料中粉状防老剂4010NA用量以1~3份为宜。  相似文献   
998.
研究紫云英-水稻制度下,稻秸还田和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生长和镉(Cd)吸收的影响,为湖南双季稻田基于绿肥的稻米安全生产措施提供理论支撑。池栽微区试验设4个处理:紫云英(GM)、紫云英+化肥(GF)、紫云英+稻秸+化肥(GRF)、紫云英+稻秸+化肥+硝化抑制剂(GRFD)。分析了不同措施下的水稻产量与养分积累、稻米Cd吸收、土壤肥力及土壤Cd有效性和形态。相比GRF处理,GRFD处理早稻籽粒和稻秸产量分别增加7.0% 和12.2%。GRFD处理下,早稻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较GRF处理分别增加5.5%、10.1%、6.8%。GF、GRF、GRFD处理早稻籽粒Cd含量较GM处理分别降低64.8%、67.3%、66.8%。GRFD处理早稻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相比GRF处理分别降低41.2% 和8.0%。GRFD处理早稻和晚稻土壤有效态Cd含量,相比GRF处理分别降低70.9% 和66.0%,相比GF处理分别降低80.2% 和61.4%;GRFD处理晚稻土壤可氧化态Cd含量相比GRF处理增加了52.6%,表明紫云英-稻秸-硝化抑制剂联合利用通过将土壤Cd转变为难以被水稻吸收的形态而降低其有效性。随机森林与相关性表明,早、晚稻速效钾与有效磷在限制水稻吸收Cd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条件下,配施硝化抑制剂可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养分吸收,同时通过增加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进而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999.
油菜产量潜力受草害、肥料等影响,优化杂草管理和磷肥用量在直播油菜种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种杂草管理措施(不除草、除草)和4个施磷水平(P2O5 0、45、90、135 kg·hm-2,分别用P0、P45、P90、P135表示),测定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油菜和杂草的生物量及磷积累量,并分析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论除草与否,P90处理油菜籽产量最高,且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P90油菜籽产量提高了66.3%,施磷和除草均主要通过增加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来促进增产。不论除草与否,在施磷90 kg·hm-2范围内,油菜和杂草的生物量及磷积累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除草后更有利于提高油菜相对于杂草的生物量和磷素竞争力;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3个时期的杂草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占比分别平均降低了58.8%、67.1% 和60.4%;此外,不除草时杂草磷积累量占总磷积累量的42.0%~62.0%,而除草后这种比值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断缩小。除草和施磷对油菜磷肥利用率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油菜的磷肥利用率平均增加了18.2%。在油菜-杂草农田体系中,直播油菜田中杂草养分吸收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除草和施磷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增加油菜在总体系中的磷肥利用率占比,从空间和养分上削弱杂草的竞争优势,有效地提高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00.
Straw retur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farmland soil microenvironment and fertility. However, excessive straw in the topsoil adversely affects seed germination and crop growth. At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driving factors of straw decomposition in dry farmlands are unclear.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illage practices including zero tillage (ZT), chisel tillage (CT), and plow tillage (PT) and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i.e., low N (N1, 180 kg ha-1), normal N (N2, 240 kg ha-1), and high N (N3, 300 kg ha-1),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ology and an enzymatic detection kit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key straw C-degrading enzyme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abundance in soil on maize straw decomposition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wheat in the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in a dry farmland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Between 2018 and 2020, ZT and C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nter wheat yield (by 10.94% and 12.79%, respectively) and straw decomposition velocity (by 20% and 26.67%,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PT. Compared to N1 and N3, N2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at yield (by 4.65% and 5.31%, respectively) and straw decomposition velocity (by 26.33% and 13.21%, respectively).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way modelling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direct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NO-3, NH+4, total N, bacteria, and cellulase, laccase, and xylanase activities on straw decomposition, while soil pH,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direct effects. Overall, conservation tillage (ZT and CT) combined with N2 was beneficial for straw decomposition in the drylands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improved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basic soil fertil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larified the key drivers of straw decomposition in dry farmlands and provided new ideas for developing updated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daptive 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traw and achieve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