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0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140篇
农学   141篇
基础科学   55篇
  172篇
综合类   1036篇
农作物   112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297篇
园艺   213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吸收土壤中镉和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镉(Cd)、锌(Zn)污染土壤中,8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 AMF)Glomus lamellosum(G.la)、Acaulospora mellea( A.m)、Glomus mosseae( G.m)、Glomus intraradices( G.i)、Glomus etunicatum( G.e)、Glomus constrictum( G.c)、Diversispora spurcum( D.s)、Glomus aggregatum( G.a)对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吸收Cd、Zn的影响.结果表明,Cd、Zn污染下AMF仍然明显侵染紫花苜蓿,并促进紫花苜蓿对Cd、Zn的吸收积累,但不同AMF影响的效应和植株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规律存在差异.AMF处理下紫花苜蓿根部Cd、Zn含量和积累量明显增加,但地上部Cd、Zn的含量则降低,地上部Zn的积累量也减小,这表明AMF处理减弱了Cd、Zn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运移,减轻了植物地上部毒害.接种AMF条件下,植株尤其是根部生物量增加是Cd、Zn在其体内含量和积累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不同种类AMF促进植株生物量增加的幅度不同,导致植株对Cd、Zn的积累和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2.
为了掌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其受体在不同品种母牛垂体中的变化规律,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分别对广西沼泽型水牛、摩拉杂交水牛、荷斯坦奶牛、广西本地黄牛垂体中GnRH的分布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母牛垂体中均发现有呈棕黄色或黄褐色的GnRH阳性物质存在,经Image-Pro Plus 6.0软件统计发现,摩拉杂交母水牛的GnRH免疫阳性细胞较其他3个品种的大(P〈0.05),而平均光密度值介于荷斯坦母奶牛和广西本地母黄牛之间(P〉0.05)。在神经垂体中仅发现GnRH免疫阳性纤维,而未发现GnRH免疫阳性细胞;在腺垂体远侧部的细胞均呈GnRH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腺垂体远侧部嫌色细胞和嗜色细胞胞质内。说明GnRH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可能是直接通过神经调节,而神经垂体可能只是GnRH调节过程的通路。  相似文献   
83.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均从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分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细菌可归为3类: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β-变形杆菌纲β-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相似,稚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为稚鱼与早期幼鱼消化道的最优势菌,分别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78.6%和75.6%,而弧菌在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中的数量均较低,分别仅占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的2.8%和1.1%.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等3种乳酸菌仅见于早期幼鱼消化道.  相似文献   
84.
基于移动互联的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的农产品二维码(QR码)溯源系统。【方法】研究该系统的逻辑和物理结构,分析里德-索洛蒙(RS码)纠错编码原理及二维码编码算法。采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算法预处理受污图像,对比传统的Gaussian、Disk和Log去噪方法,研究二维码数据容量与纠错的关系,研究扫描像素、受污位置和可识别图像的联系,确定手机摄像头参数。【结果】手机扫描最低像素为200万。RS编码信噪比为10.7 d Bm时,CS误码率为0.040 1,低于Log法的0.042 5;RS编码信噪比为11.7 d Bm时,CS误码率为0.011 3,低于Gaussian法的0.014 7。CS在多种噪声处理中的最大编码信噪比均大于10 d Bm。噪声掩盖区域对位置区影响最大,噪声在位置区和编码区的解码平均正确率分别为87.68%和91.24%。【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对象信息的完整性、可追溯性,解决了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信息的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85.
探讨不同浓度蝉蜕水提取物对小鼠D-氨基半乳糖(D-GalN)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GalN模型组(模型组)、联苯双酯滴丸组、蝉蜕水提取物低、中、高3个剂量组,共6组。每组小鼠均按每千克体重剂量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3 d,末次给药12 h后,按600 mg/kg腹腔注射10%D-GalN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计算小鼠肝指数,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心肌组织、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活性升高(P0.01),肝脏、心肌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P0.01),肝组织炎症坏死广泛。与模型组比较,蝉蜕水提取物的低、中、高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活性降低(P0.01或P0.05),肝脏、心肌组织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1或P0.05),肝组织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蝉蜕水提取物对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为探明枝孢样枝孢霉野生株Z20与突变株Zt在生物学特性及药物敏感上的差异,将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于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7 d,每天观察菌落形态及长势。将菌株Z20和Zt在沙氏液基上培养4 d后用透射电镜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的菌丝体多糖含量。运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定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对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株Zt的生长速率高于Z20,菌落颜色较浅,孢子数量减少。在透射电镜下,野生株Z20的菌丝壁厚度和菌丝宽度显著大于突变株Zt,且菌丝的含糖量也显著高于突变株Zt。药敏试验中,除灰黄霉素外,枝孢样枝孢霉Zt对5种药物的敏感性均高于Z20。  相似文献   
87.
农业废弃物水热糖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临界水的状态下对稻壳和麦麸进行水热糖化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入水的体积以及氧化剂、醋酸、乙醇、碳酸钠等对还原糖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壳和麦麸的还原糖产率随着温度、时间、水的体积的变化都存在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还原糖产率随H2O2和Na2CO3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乙醇的增加有利于还原糖产率的提高,在乙醇的浓度为70%时还原糖产率达到最高,稻壳为47.5%,麦麸为63%;而醋酸对还原糖产率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88.
戴爱玲  凌明发  黄思琼  李晓华  杨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24-11325,11375
[目的]了解龙岩市某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野毒感染状况和免疫抗体水平。[方法]采用ELISA法对2010~2013年该场采集的种猪和育肥猪群的血清样品共1 217份进行猪伪狂犬野毒(gE)抗体和免疫(gB)抗体检测。[结果]种猪与育肥猪猪伪狂犬野毒总样品阳性率分别为13.5%和28.4%,其中60~100日龄的育肥猪总样品阳性率为5.2%,100~210日龄的总样品阳性率为42.1%;种猪伪狂犬免疫抗体总样品阳性率分别为92.2%,60~160日龄的育肥猪猪伪狂犬免疫抗体阳性率呈波动变化,血清样品总阳性率为50%。[结论]该猪场育肥猪群野毒感染率较种猪群高,且100日龄以后的育肥猪群野毒感染率较高,种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高于育肥猪群,80~130日龄育肥猪免疫抗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9.
【目的】将鸭坦布苏病毒BZ_2010株在SPF鸡胚上进行连续传代致弱,旨在选育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活疫苗候选毒株。【方法】以SPF鸡胚为增殖宿主,将BZ_2010株连续传代,直至第120代,以1日龄雏鸭和30周龄的产蛋种鸭为试验对象,对第120代次毒株(命名为VC2)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以1d雏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的返强情况进行评价;以18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中和抗体进行监测;以25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BZ_2010株和VC2株的E基因和NS4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传代病毒对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逐渐缩短,而病毒毒价有逐渐提高的趋势,ELD50由第20代的10-5.3/0.1mL提高到第120代的10-5.8/0.1mL,而且第80代之前提高较快,后期基本稳定。将VC2株通过颈部皮下接种1d雏鸭和肌肉接种30周龄产蛋种鸭,接种后试验鸭无异常临床表现,肝脏也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将VC2在1d雏鸭进行连续5次传代,未发现试验鸭有任何异常症状,将第5代组织悬液接种1d雏鸭,采集肝脏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VC2株 E蛋白的第86、157、189、301和312位氨基酸发生改变,而NS4A蛋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即第54位氨基酸由F变为L。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第4周即可达到高峰,并且维持较长时间;VC2免疫后于第2周和第50周利用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VC2免疫组在攻毒后未出现异常症状,粪便正常,产蛋率保持正常,这说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结论】本研究通过鸡胚连续传代成功获得了一株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可维持较长时间。攻毒试验结果表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90.
广西白背飞虱生物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广西白背飞虱的生物型组成结构,为抗白背飞虱育种和该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指导。【方法】以TN1(感虫对照)、N22(含Wbph1基因)、ARC10239(含Wbph2基因)、Ptb33(含Wbpb3基因)、N’DiangMarie(含Wbph5基因)为鉴别水稻品种,采用群体集团检测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用蜜露量检测法测定白背飞虱田间种群个体生物型。【结果】不同监测点白背飞虱的致害能力表现不一,总的表现为对含Wbph1、W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的致害能力较强;所监测的代表点自背飞虱以Ⅰ型所占的比例较多,近年来龙州、合浦、容县、田阳、永福白背飞虱Ⅱ型所占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在广西进行水稻抗白背飞虱育种亲本选择时尽量不要选用含Wbph1、Wbph27基因的品种;推广的抗虫品种必须抗白背飞虱Ⅰ型,且对白背飞虱Ⅱ型也要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