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3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林业   701篇
农学   958篇
基础科学   538篇
  1142篇
综合类   2484篇
农作物   384篇
水产渔业   360篇
畜牧兽医   1006篇
园艺   287篇
植物保护   42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量子点荧光探针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荧光标记物,量子点在生命科学的应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但将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简要综述量子点的光学特性、制备方法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2.
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处理对蛋清液中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并对DPCD处理蛋清液中大肠杆菌的杀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5 MPa,45℃下DPCD处理60 min,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分别降低了4.46和5.57个对数值,其中大肠杆菌对DPCD处理较沙门氏菌敏感。30 MPa,45℃,DPCD处理30 min,可以完全杀灭蛋清液中的大肠杆菌。线性模型能较好地拟合DPCD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其中30 MPa,45℃下D值最小为5.830。  相似文献   
243.
基因型是影响小麦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携带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3的根癌农杆菌菌株AGL 1,对12个"川农"系列小麦品种的幼胚和愈伤进行了遗传转化.GUS瞬时表达的染色结果表明:"川农"系列小麦不同基因型间转化效率差异较大,愈伤组织普遍较幼胚的转化率高,其中幼胚转化效率较高的品种有川农21和川农22,分别为90%和85%;愈伤组织的转化效率普遍高于幼胚,川农22和川农25的愈伤转化率都达到了100%.这些材料可进一步用来转化有益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244.
采用弦长为14 mm的超小型Clark-Y叶栅,进行了多种空化数下的空化试验以探讨超小尺度下的空化机理和空化尺度效应。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随着空化数降低,超小型叶栅的空化发展可分为空化初生、片状空化、云状空化、超空化几个阶段。通过与超小型翼型空化流场比较,发现由于受翼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栅中翼型的空穴形态在各个空化阶段均表现为薄且狭长,空化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45.
枣树间接地下滴灌根区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间接地下滴灌条件下密植枣树根区不同方向(水平及垂直方向)、不同土层盐分质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导水装置直径(50、75、90 mm)和灌水量(9、13、17 L/(棵·次))对枣树根区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后,垂直方向10~40 cm土层盐分质量比较低,0~10 cm土层盐分质量比最高;水平方向10~50 cm各土层盐分质量比随与出水口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单次灌水后导水装置直径一定时各土层脱盐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一定时,10~40 cm土层脱盐率随导水装置直径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0~10 cm、40~50 cm脱盐率随导水装置直径增大呈低-高-低的趋势。在7—9月份,当导水装置直径为75 mm,灌水量为13、17 L/(棵·次)时,0~50 cm土层土壤平均盐分质量比均较低而且变化幅度较小。综合考虑节水、抑盐效果,确定导水装置直径为75 mm,灌水量为13 L/(棵·次)为适宜的间接地下滴灌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246.
农林生物质原料筛分技术与设备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生物质原料中杂质多、筛分设备不匹配等问题,对各类生物质原料进行分类,总结国内外筛分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对杂质的特性分析,针对目前的筛分方法、筛分机械进行相对应的应用,旨在提出一种适合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大规模生产的筛分技术及配套设备,为生物质原料清选工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47.
慢速热解条件下生物炭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可以作为优质燃料、土壤改良剂以及生物有机肥料等,不同用途的生物炭特性差异较大。为此,针对在慢速热解条件下产生的生物炭特性,如固定碳、热值、比表面积、孔隙等进行分析,得出温度是影响生物炭理化特性最重要参数,升温速率、滞留时间等对各特性也有一定影响。同时,结合目前各种类型热解设备综合比较认为:窑式热解设备适合生产质量不高、固定碳含量较高的生物炭;固定床式热解设备根据加热方式不同可以生产各种生物炭,适应范围较广;移动床式热解设备适合生产固定碳、比表面积较高的生物炭。另外,现有各设备在结构参数、自动控制方面、生物炭冷却方面还有待提高,设计出规模化、自动化的成套设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48.
目前,越来越多的日光温室作业者通过在温室土壤中铺设热水循环地埋管道的方式来为温室夜间生产供热。为了了解温室地埋管道温度场的影响因素,运用GAMBIT建立土壤中不同直径的地埋管道二维网格模型,并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地埋管在冬季夜间环境下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在网格模型中选取监测点,通过观测监测点温度了解埋管结构参数与土壤温度场的关系,为今后温室地埋管的埋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9.
仿形弹性镇压辊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与大豆耕播机配套的镇压辊压实土壤不均匀、相关耕播机具纵向尺寸过长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仿形弹性镇压辊,采用弹性辐条结构,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镇压辊的主要结构参数:直径D=450 mm,宽度B=210 mm,弹性辐条数量n=12。利用ADAMS软件对镇压辊进行运动仿真,同时进行土槽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在土壤干基含水率为20%时,考察了仿形弹性镇压辊的弹簧刚度k、载荷F、作业速度v和土壤坚实度P对其镇压力波动的影响。通过ADAMS运动仿真,找到了各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围;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各因素的主次顺序:载荷、弹簧刚度、土壤坚实度、作业速度,最优组合为载荷800 N,弹簧刚度5 N/mm,土壤坚实度15 k Pa,作业速度0.5 m/s,模拟仿真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通过对比试验,得到仿形弹性镇压辊在垄台表面有一定倾角的情况下能更好地保证镇压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50.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大孔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尚未有研究者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其空间结构。以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的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大孔隙为研究对象,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形态学和生态学角度量化分析土壤大孔隙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大孔隙形状、空间结构复杂程度高,空间分布格局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聚集分布趋势,且深层土壤的大孔隙组成较表层单一,其中草地最明显,大孔隙发育程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为:草地、果园、农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先路径的连通性、导水性和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孔径范围[5.0 mm,∞)、[2.5 mm,5.0 mm)、[1.0 mm,2.5 mm)、(0,1.0 mm),农地和果园孔径范围[1.0 mm,2.5 mm)、[2.5 mm,5.0 mm)、(0,1.0 mm)、[5.0 mm,∞);将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与土壤大孔隙位置密度分布、大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指标进行对比,并与以往研究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方法进行比较,所得结果相同,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从生态学的角度完善了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弥补了目前基于物理化学方法在大孔隙结构理论分析的不足,进一步揭示了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形成和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