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8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70篇
  207篇
综合类   897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367篇
园艺   133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黄土高原不同规格鱼鳞坑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鱼鳞坑是坡面水土保持的一项工程治理措施,同时又是一种坡面植树造林的整地方法。由于鱼鳞坑施工简单,在拦蓄地表径流,保持水土,促进林木生长等方面作用比较显著,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土壤水分变化,采用固定点监测方法对陕北黄土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土壤水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半阳向陡坡和极陡坡上,4种规格鱼鳞坑土壤含水量表由大到小表现为:中规格〉大规格〉较小规格〉小规格〉对照,而在半阴向缓坡和阴向缓坡上,4种规格鱼鳞坑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较小规格〉小规格〉对照。  相似文献   
92.
植物防卫基因PvPGIP2和TaLTP4的克隆及其对小麦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聚半乳糖酸醛酶抑制蛋白和脂质转移酶蛋白是植物产生的防卫蛋白,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防御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策略和RT-PCR技术,成功克隆了1个菜豆的多聚半乳糖酸醛酶抑制蛋白(PvPGIP2)编码基因和1个小麦的脂质转移蛋白(TaLTP4)编码基因;由于它们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我们以pAHC25为骨架构建了Pv...  相似文献   
93.
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优化配置与结构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草复合系统是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陡坡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文在综述黄土高原林草复合模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优化配置与结构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宜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的造林树种为刺槐和油松,草种为以苜蓿为代表的豆科类优质牧草。并对目前晋西黄土区林分密度研究进行了分析,根据水量平衡原则确定了适宜于在黄土高原推广应用的林分合理密度计算公式。在对黄土高原林草复合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林草复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及水土保持人工林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
白腐真菌所具有的降解木质素能力源于其所产生的酶系统,碳源和氮源是其降解木质素和产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pulmonarius)和JG1(P.cornucopiae)产酶活力、木质素降解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ip和MnP是参与复合木质素降解菌Tf1+JG1降解小麦秸秆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 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粗蛋白含量为7.28%,比未发酵麦秸提高了36.84%(P〈0.05);Lip和MnP活力分别为629.11 U.g-1和622.22 U.g-1。  相似文献   
95.
在河北衡水潮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当地习惯高氮用量(小麦季施N 300 kg/hm2,玉米季施N 240 kg/hm2)为对照,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减少氮肥用量对玉米季植株生长、氮素吸收及根际土壤中无机氮与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季作物氮肥施用量减少25%和40%,对玉米产量、生物量及植株体内氮累积量未产生明显影响,氮肥利用率提高。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减少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在玉米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习惯高施氮量处理的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其中抽雄期,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较氮肥减施40%用量处理高出近一倍,但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水平含量明显降低。氮肥减施未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反而增加了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平。在高肥力的潮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适当减施氮肥并未影响玉米根际土壤氮素水平,可保证玉米稳产,实现减氮增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硫矿化量、动力学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揭示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棕壤有机硫矿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方法]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于1979年建立,为玉米–玉米–大豆(一年一熟)轮作模式.试验设置15个处理,本研究选取了其中7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N1(低量化学氮肥)、N2(高...  相似文献   
97.
雷州半岛红树林盐土的某些理化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金凤 《土壤》2004,36(5):561-564
红树林盐土是红树植被下的一类特殊土壤。雷州半岛红树林盐土各土层pH值为3.08 ~ 5.98,绝大多数低于4。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4.1 g/㎏,在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分布没有规律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为3.83 ~14.53 cmol/kg,平均6.94 cmo1/kg。土壤水溶性盐分7.6 ~ 42.1g/㎏,平均18.4 g/㎏,水溶性盐分有向下淋溶的趋势。土壤中<0.01 mm粒级含量一般>200 g/kg,土壤质地大多为中壤土类至中粘土类。  相似文献   
98.
为了解玉米幼苗对风和风沙流危害的生理响应机制,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 m·s-1(CK)、6 m·s-1、9 m·s-1、12 m·s-1、15 m·s-1和18 m·s-1等6个风速下净风和风沙流(风沙流强度相应为0g·cm-1·min-1、1.00 g·cm-1·min-1、28.30 g·cm-1·min-1、63.28 g·cm-1·min-1、111.82 g·cm-1·min-1和172.93 g·cm-1·min-1)10 min吹袭对玉米幼苗叶片膜透性影响及其膜保护系统响应。结果表明,净风吹袭下,随风速增强,玉米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趋于增加,膜透性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呈波动式变化;其中12~18 m·s-1处理的SOD活性,6 m·s-1和12~18 m·s-1处理的POD活性,6 m·s-1和12 m·s-1处理的CAT活性,以及6 m·s-1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18 m·s-1处理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K。风沙流吹袭下,随着风沙流强度增大,玉米幼苗MDA含量、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趋于下降,但膜透性和POD活性显著增强,除18 m·s-1处理的脯氨酸外,其他处理的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显著。结果说明,短暂的净风吹袭对于玉米幼苗叶片的细胞膜危害不明显,而风沙流胁迫致其细胞膜结构受损严重;风和风沙流胁迫下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的主要是POD,在18 m·s-1大风和风沙流胁迫下脯氨酸起到了渗透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
半夏根尖染色体压片效果受多重因素制约,为方便半夏染色体倍性鉴别、染色体计数,探索适用于半夏的根尖压片技术选取半夏根尖为材料,采用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预处理液、预处理时间、固定时间、染色液以及染色时间5个主要参数进行一系列的筛选优化。结果表明,在半夏根尖压片过程中,用0.002 mol/L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3 h,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0.0 h,60 ℃水浴,1 mol/L盐酸酸解10 min,45%醋酸软化20 min,最后用改良石炭酸复红染液染色20 min,压片效果显著,染色体清晰可辨,可用于半夏染色体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0.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双环入渗法对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林分类型(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分析4种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总体最好,刺槐×油松混交林优于刺槐林和油松林;(2)0~90 min测试时间内,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迅速递减(0~5 min)、逐渐递减(5~60 min)和趋于稳定(60~90 min)的过程;4种林分的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林、油松林;(3)4种常见土壤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Philip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中,通用经验模型对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精度均在0.990以上;(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指标与土壤容重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砂粒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通径分析并计算主要影响因子的决定系数表明,对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土壤容重(0.309),对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1),对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有机质(0.408)。研究结果为研究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与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