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98篇
  免费   2580篇
  国内免费   4083篇
林业   3294篇
农学   2676篇
基础科学   2382篇
  4603篇
综合类   19573篇
农作物   3231篇
水产渔业   1862篇
畜牧兽医   6866篇
园艺   2848篇
植物保护   1726篇
  2024年   270篇
  2023年   848篇
  2022年   2007篇
  2021年   2076篇
  2020年   1857篇
  2019年   1819篇
  2018年   1250篇
  2017年   2012篇
  2016年   1348篇
  2015年   2149篇
  2014年   2137篇
  2013年   2646篇
  2012年   3621篇
  2011年   3689篇
  2010年   3489篇
  2009年   3086篇
  2008年   3069篇
  2007年   2726篇
  2006年   2174篇
  2005年   1744篇
  2004年   1090篇
  2003年   760篇
  2002年   808篇
  2001年   809篇
  2000年   648篇
  1999年   319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0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9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992.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马尾松毛虫一代、二代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的准确性,为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6个数学模型预测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一代、二代幼虫高峰期的发生量,验证预报1989年、1994年、2002年和2017年一代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结果分别为2级、4级、2级和1级,与实况级别完全吻合,预报结果准确。预报1989年、1994年、2002年和2017年二代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结果依次是4级、5级、2级和1级。同样与实况级别全部相同。预报的准确率为100%,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个运算简便、准确性高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也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研究其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找寻防治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稻曲病菌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本文综述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策略。现有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能成功侵染水稻孕穗期雄蕊的花丝引起发病。病原菌可通过抑制多个水稻免疫途径实现成功侵染;还可模仿胚珠受精激活水稻灌浆、糖代谢等途径为稻曲球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中的成功应用,为稻曲病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稻曲病菌独特的侵染过程和营养利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4.
为明确山西省太谷地区‘壶瓶枣’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分布及粘虫板对绿盲蝽产卵的影响,对该地区不同管理水平的枣园绿盲蝽越冬场所进行调查,并结合室内外饲养观察卵孵化规律,在枣园悬挂黄色粘虫板观察其对绿盲蝽秋季成虫落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水平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分布场所均以枣树断茬口为主,其次是修剪口和中年生枣股,一年生枣股、老年生枣股及翘皮缝也有少量分布;枣园内外的杂草上均发现有少量绿盲蝽越冬卵,而在土壤中几乎没有分布;枣树不同部位卵分布的集中程度不同,卵粒数由多到少顺序为:断茬口枣股修剪口翘皮缝;绿盲蝽越冬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4月底到5月初;秋末,挂黄色粘虫板可使绿盲蝽越冬卵数量降低42.88%~87.56%。研究结果对‘壶瓶枣’枣园绿盲蝽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通过计算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潜力需水量、灌溉需水量以及衍生的可持续垦殖率指标,以解决农业生产潜力、农田熟制、灌溉定额、宜农荒地垦殖适宜性评价等农业发展问题。以迈阿密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计算出了上述指标的高精度全球分布场,得出全球光温生产潜力为2 260×108 t干物质,气候生产潜力为1 253×108 t干物质,灌溉需水量总计为12 441 km3。主要结论有:热带雨林区除外,全球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同当前农业区高度吻合,表明农田气候潜力已经被人类充分利用;在温带地区,可持续覆膜雨养垦殖率>2/3的地区适宜开垦宜农荒地,发展雨养农业。根据迈阿密模型计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可作为制定农田喷灌定额的重要依据;覆膜滴灌节水效果最佳,可持续覆膜滴灌垦殖率为各种垦殖率中最大值,可作为指导宜农荒地资源开发和多熟制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不同生境黑果枸杞实生苗数量、生长状况、生物量分配及土壤养分空间差异,探讨环境因子对黑果枸杞实生苗生长的影响,为黑果枸杞种群恢复及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固定样地调查法,于2016年对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肃南县及周边地区的农田地埂、水渠边、盐化沙地、盐碱荒地等各生境黑果枸杞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均有黑果枸杞实生苗分布,农田地埂生境实生苗数量相对水渠边、盐化沙地、盐碱荒地分别增加66.67%、122.22%、215.79%。因环境条件差异,不同生境的黑果枸杞实生苗采取了不同的生存策略适应环境:农田地埂生境的黑果枸杞主要为增高生长,盐化沙地的黑果枸杞主要为冠幅的增长,而盐碱荒地的黑果枸杞主要为增粗生长。农田地埂生境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相对水渠边、盐化沙地、盐碱荒地分别增加28.50%、2.62%、10.13%;全氮含量分别增加44.08%、33.16%、72.41%;有效氮含量分别增加46.81%、0%、50%。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对黑果枸杞幼苗数量及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在今后的黑果枸杞栽培管理中,幼苗期应加强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耐盐碱性分析 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的耐盐碱性,筛选适宜松嫩平原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以250 mmol·L-1高浓度NaHCO3胁迫模拟松嫩平原盐碱环境,对49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主栽燕麦品种进行研究。试验测定了250 mmol·L-1 NaHCO3胁迫下燕麦的株高(X1)、根长(X2)、地上部鲜重(X3)、地下部鲜重(X4)、地上部干重(X5)、地下部干重(X6)、地上部含水量(X7)、地下部含水量(X8)、根冠比(X9)9个指标,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SATC) 作为衡量耐盐碱性的依据,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燕麦品种耐盐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各指标的耐盐碱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X4、X7、X8 3个综合指标,涵盖了全部数据86.155%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将49份燕麦品种分为3类,其中草莜1号、张燕7、T7等3个品种为耐盐碱品种,HLJ 1、白燕2号等41个品种为中度耐盐碱品种,三分三、坝莜13号等5个品种为盐碱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998.
以西宁盆地长岭沟流域自建试验区为研究区,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下生长的2种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Bunge)Maxim.]和2种草本植物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cv.Slender)、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作为试验供试种,在试验区对4种植物采用单一种植和组合种植方式,探讨2种种植条件下植物根系在边坡地表以下垂直方向土体中K^+、Ca^2+、Na^+、Mg^2+、SO4^2-、Cl^-、HCO3^-、CO3^2-等8种易溶盐离子含量及其变化特征,评价了区内2种草本和2种灌木植物降低边坡土体盐分的能力。结果表明:单一种植细茎冰草、紫花苜蓿、柠条锦鸡儿、霸王对边坡土体中SO4^2-、Ca^2+、Na^+具有显著降低作用,草本与灌木组合Ⅰ(柠条锦鸡儿+紫花苜蓿+细茎冰草组合)和草本与灌木组合Ⅱ(霸王+紫花苜蓿+细茎冰草组合)对边坡土体中SO4^2-、Ca^2+、Mg^2+、K^+、Na^+表现出显著降低作用;紫花苜蓿的降盐效果相对较为显著、其次为柠条锦鸡儿和细茎冰草,霸王的降盐效果不及前者显著;草本与灌木组合Ⅱ的降盐效果相对显著于草本与灌木组合Ⅰ。  相似文献   
999.
选取陕北毛乌素沙地从半固定沙地到恢复2354a的灌木和乔木固沙林地,采用密度分组法分析表层土壤轻、重组分碳氮含量、C/N的演变及累积速率、固定碳氮贡献率特征。结果表明:固沙林从恢复2354a,乔木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分别增加了14.040.6倍和8.819.2倍,显著高于对应重组碳3.27.7倍和3.58.1倍的增幅;对应轻组氮分别增加了14.540.9倍和11.829.1倍,也显著高于重组氮4.68.5倍和4.412.6倍的增幅,说明轻组碳氮相对重组碳氮对固沙林恢复更加敏感。土壤轻重组碳氮含量增加使得乔木和灌木林轻组碳密度增速分别达0.57mg·hm^-2·a^-1和0.26mg·hm^-2·a^-1,重组碳密度增速则仅为0.18mg·hm^-2·a^-1和0.20mg·hm^-2·a^-1;同时,轻组氮密度增速分别达0.03mg·hm^-2·a^-1和0.02mg·hm^-2·a^-1,重组氮密度增速则分别达0.02mg·hm^-2·a^-1和0.04mg·hm^-2·a^-1。按此碳氮组分增速,到固沙林恢复54a时,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可分别贡献75.9%和59.4%的全有机碳增量;土壤重组氮则可贡献44.6%和63.9%的全氮增量。另外,恢复54a两种林地土壤重组C/N分别比半固定沙地降低11.4%和38.5%。但轻组C/N在乔木林并无显著变化,在灌木林恢复2354a土壤轻组C/N降低了21.7%31.0%,显著改变了土壤碳库性质。表明陕北固沙林恢复土壤表现出显著的固定碳氮效应,并且乔木林有更好的固碳能力,灌木林则有较好的固氮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农药管理的机构体系建设、行政许可落实、技术支撑强化等工作的改革进展变化;分析了农药管理与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研究探讨了农药管理的创新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