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95篇
  免费   2632篇
  国内免费   4143篇
林业   3354篇
农学   2676篇
基础科学   2391篇
  4651篇
综合类   19715篇
农作物   3243篇
水产渔业   1956篇
畜牧兽医   6894篇
园艺   2851篇
植物保护   1739篇
  2024年   365篇
  2023年   905篇
  2022年   2053篇
  2021年   2109篇
  2020年   1907篇
  2019年   1847篇
  2018年   1280篇
  2017年   2020篇
  2016年   1370篇
  2015年   2154篇
  2014年   2157篇
  2013年   2652篇
  2012年   3621篇
  2011年   3691篇
  2010年   3489篇
  2009年   3086篇
  2008年   3070篇
  2007年   2728篇
  2006年   2175篇
  2005年   1745篇
  2004年   1090篇
  2003年   761篇
  2002年   808篇
  2001年   809篇
  2000年   648篇
  1999年   319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0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9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以新品种‘隆丰黑李’闽东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为调查点,观测该病害在果园的发生区位情况,记录发病症状,分析各栽培管理措施及自然环境变化对病害发生产生的影响,并室内筛选了对该病害病原菌具抑制作用的杀菌剂.结果表明:以叶片病斑数及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百分比为依据划分的病情指数等级较为合理;该病在黑李园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平均发病率为26.04%,平均病情指数为9.62,主要危害叶片,亦可危害枝梢和果实;该病的发生与果园方位、果园管理及气侯条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南面果园发病较重.在供测的5种杀菌剂中,6%春雷霉素和72%农用链霉素对该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1.085 5 mg/mL和1.7799 mg/mL;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2%农用链霉素和6%春雷霉素以6∶1和3∶1混配具增效作用,1:1配比具相加作用,1∶3和1∶6配比具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32.
密肥组合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适宜南方晚播稻茬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密肥组合,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研究了江苏淮南地区晚播(11月20日之后播种)条件下密度、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密度与籽粒产量、效益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为315×104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达6 721.65~7 884.91 kg·hm-2,效益达3 783.6~5 111.55元·hm-2;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籽粒产量极显著高于施氯量210 kg· hm-2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基本苗为315×104株·hm-2、总施氮量27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时,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33.
灌水对黄淮海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灌水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周麦18、豫农202、豫麦49、郑麦366、矮抗58等5个黄淮海主栽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和分析了越冬水、越冬水+拔节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3个不同灌水处理下冬小麦开花后叶面积指数、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减少,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功能衰退加快,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小,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受非气孔因素的限制增大,同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矮抗58和郑麦366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而周麦18、豫麦49和豫农202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934.
为保障西部原油管道乌鄯线安全平稳运行,实现节能降耗输送,分析了乌鄯线和阿独乌线外输哈国油物性、沿线油温、地温数据,进而探讨了乌鄯线冬季运行冷热油交替输送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长输原油管道冬季低输量运行,其进站油温差距不大并与地温的变化趋势一致,沿线地温为冬季冷热油交替输送的重要参数;采用冷热油交替输送工艺,哈国油常温输送对北疆油物性影响不大;乌鄯线冬季运行采用冷热油交替输送,节约燃料天然气约51.6%,节能降耗效果明显,说明乌鄯线冬季运行采用冷热油交替输送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35.
在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从群丛分类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传统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对群丛的定义及其划分方法,即在群丛的划分中主要依据群落中不同层片的优势种或特征种;但是在利用传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确定群丛的特征种(组)时需要人为确定;同时,论述了当前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主成分分析(PCA)等数量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能达到协调一致,无法判断是否划分到了群丛的水平.最后提出了群丛划分方法的展望:数量方法是基础,特征种(组)是及其数量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936.
禹永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185-10186,10393
通过查阅生态公益林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生态公益林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体系、普及知识、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对策。  相似文献   
937.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938.
矮生性水稻对赤霉素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就47个水稻矮秆品种对GA3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稻中凡携带有sd-1基因位点的材料其株高对GA3反应均较敏感,而株高对GA3反应迟钝甚至无反应者均可推断其携带有与sd-1非等位的矮生基因,这将可作为鉴别sd-1基因位点的一种新的简捷方法;在粳稻中,具有d-47、d-7、d-12、d-13、d-14、d-18h、d-19、d-30位点的矮秆材料其株高对GA3反应敏感,而具有d-1、d-2、d-3、d-17和sd-s(t)等13个矮秆基因位点的材料其株高对GA3反应不敏感:GA3对各株高构成因素的影响随材料不同而异,但第III、IV节间对GA3的反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939.
搜集和整理2001~2012年国审普通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来源,研究每年国审玉米品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对选育的杂交种在2个以上的亲本自交系进行统计,并分析这些自交系的来源。结果发现,普通玉米杂交种2006年审定的数量最多,2003年其次,2007年以后普通玉米杂交种的审定数量在10~20个。在对2001~2012年间国审玉米杂交种亲本来源的分析发现,共有39个亲本自交系组配2个及其以上杂交种,组配杂交种比较多的自交系依次为吉853>丹598>lx9801>昌7-2>京2416>丹340。  相似文献   
940.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