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4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林业   285篇
农学   143篇
基础科学   167篇
  229篇
综合类   1435篇
农作物   266篇
水产渔业   135篇
畜牧兽医   384篇
园艺   180篇
植物保护   10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究在不同成熟度和降温贮藏方式下,LAC表达模式与鸭梨果心褐变的关系,为进一步解析鸭梨果心褐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鸭梨作为材料,通过对不同成熟度(早采、中采和晚采)的鸭梨进行急速降温(急降)和缓慢降温(缓降)处理,观察贮藏期间鸭梨果心褐变情况,测定漆酶(Laccase,LAC)活性及其基因LAC的相对表达量,研究LAC在鸭梨果心褐变过程中的参与作用。【结果】冷藏60 d时,晚采鸭梨出现褐变,晚采缓降处理的鸭梨果心褐变指数为0.32,是同期急速降温处理的2.56倍;在贮藏90 d时,中采缓降处理的褐变指数是0.24,中采急降处理的褐变指数仅为0.01。各个处理组在贮藏期间LAC活性多数表现为先逐渐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晚采的果实在贮藏60 d时出现活性高峰,褐变发生;早采和中采鸭梨LAC活性高峰均在90 d时出现,褐变程度低于晚采鸭梨。在贮藏期间,缓慢降温处理的LAC活性高于急速降温处理。鸭梨LAC14和LAC7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LAC6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中采、晚采鸭梨在贮藏60 d时,LAC14和LAC7表达量最高。【结论】与缓慢降温相比,急速降...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高生长和径生长的调查得知,地理种源不同,高生长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樟子松经过几十年的引种驯化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形成稳定种群。造林时,首先应选择种子产地土壤、气候条件与本地相似的地区调拨种子。若本地自然条件与种子产地相差较大,应选择经过长期引种已形成稳定种群的种子产地调拨种子,如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产地的种子。  相似文献   
53.
在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地枇杷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影响,优化贵州野生地枇杷总黄酮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地枇杷总黄酮的乙醇回流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酒精浓度为70%,液固比1∶15,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3次,地枇杷总黄酮提取率为5.09%。按最优提取条件进行3次验证实验,最终地枇杷总黄酮平均提取率5.13%。本文利用乙醇回流提取地枇杷总黄酮工艺操作简便,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4.
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并对其抑菌效果、热稳定性以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拮抗细菌发酵液及其无菌滤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的生长及其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并导致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芽管扭曲、膨大;拮抗细菌发酵液经121℃处理30min后,对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55.
制备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独特型抗体(Ab2),探讨Ab2模拟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用MDV免疫SPF鸡,分离提纯鸡抗MD-IgG(Ab1),Ab1免疫BALB/C鼠,用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制备Ab2杂交瘤细胞株,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经克隆、纯化2×株抗MDV独特型抗体杂交瘤细胞株(6E5,7A12),其中6E5培养上清、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4000×、10000×,免疫20 d攻毒,具有抗MDV感染保护.  相似文献   
56.
我国农情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情信息是指农业资源、环境与主要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状况的信息.调查研究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国家农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的标准.本次调查通过抽样方式,覆盖了国家7个部委局与全国22个省、自治区三个层次的农情信息用户,通过对农情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得出:农情监测信息具有及时、客观与覆盖面广的特点,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农业信息资源;农情信息同时已成为各级决策、生产管理、生产经营及农产品市场部门制定农业政策、管理指导农业生产和制定经营策略的重要科学依据;我国农情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与发布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7.
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6-2015年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计算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风雹和低温灾害的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损失率,并对其变化趋势、灾害损失和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而成灾率和绝收率变化趋势则不显著.干旱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洪涝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存在阶段性的变化特征,1986-2005年各项均值最大;风雹灾害下降趋势显著,受灾率、成灾率均显著减小;而低温灾害各项指标的年代均值逐渐增加.(2)研究期内四大灾害总体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平均灾害损失率为7.1%~15.7%.洪涝和干旱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变化趋势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一致,其平均损失率分别为2.0%~4.2%、3.8%~8.6%;而风雹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8%~1.7%;低温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增加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5%~1.1%.(3)研究期间洪涝重灾发生次数最多,为突发性灾害;干旱、风雹中灾和重灾发生次数之和最多,为常态性灾害.  相似文献   
58.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与消费国,果树资源丰富。然而,我国有90%的柑橘在丘陵山地种植,导致运输困难。山地果园运输机械主要用于生产过程的运输,其研究与开发,离不开测试与改良阶段,试验台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果园运输机械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介绍了国内山地果园各类运输机试验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针对国内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果园运输机试验台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展望了果园运输机试验台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9.
MHGCR是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在内源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以牛HMGCR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在利杂牛、利西杂牛、秦川牛、西杂牛和夏西杂牛五个群体共123个个体中检测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检测到AA和AB共2种基因型,没有发现BB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一处SNP多态位点(GenBank:BC153262.1 11137TC)。不同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利西杂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与AB基因型个体相比,AA基因型个体的屠宰率和牛柳指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AA基因型的上脑重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其余各项指标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HMGC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利西杂牛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影响,可作为影响屠宰性状的候选基因,指导肉牛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60.
AIM: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of inflammation, coagulation and cholesterol gallstone formation. METHODS: Hamster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control group (feeding normal diet), lithogenic diet (LD) 2 weeks group, LD 6 weeks group and LD+aspirin 6 weeks group. Gallstone incidence, antithrombin antigen (AT-Ⅲ:Ag), antithrombin activity (AT-Ⅲ:Ac), thrombin (F-Ⅱa:Ac),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activity (PAI:Ac), plasmin activity (Plm:Ac), D-dimer:Ag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in gallbladder bile were observed as read-out parameter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gallstones in control group, LD 2 weeks group, LD 6 weeks group and LD+aspirin group were 0%, 20%, 73% and 25%, respectively. AT-Ⅲ:Ag, F-Ⅱa:Ac, D-dimer and CRP in LD 2 weeks group and LD 6 week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T-Ⅲ:Ag, PAI:Ac, Plm:Ac, D-dimer and CRP in LD 6 week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LD 2 weeks group (P<0.01). AT-Ⅲ:Ag, F-Ⅱa:Ac, PAI:Ac, D-dimer and CRP were strikingly decreased in LD+aspirin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in LD 6 weeks group (P<0.01). The level of CRP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D-dimer (γ=0.752, P<0.01). CONCLUSIONS: Coagulation cascade is activated and crosslinked fibrin forms in gallbladder bile before gallstone formation. “Lithogenic bile” might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inflammation of gallbladder mucosa, which activates ex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 and leads cholesterol gallston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