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7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林业   260篇
农学   130篇
基础科学   131篇
  206篇
综合类   1497篇
农作物   270篇
水产渔业   138篇
畜牧兽医   384篇
园艺   189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旋心虫是辽宁省近年发生且危害逐渐加重的玉米虫害。本文介绍了辽宁省建平县玉米旋心虫发生情况、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对辽宁省其他玉米产区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温度升高和CO2浓度增加的气候变化条件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参考意义。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原位模拟大气CO2浓度450μL·L-1及温度升高2°C的环境条件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三个处理(对照、增温、增温+CO2),结果表明:1温度及CO2同增对早稻最终株高有显著增加作用,而仅增温只能加快前期株高增长速度而对最终株高没有影响;2增温处理使最终分蘖数增加2~3茎·穴-1,但在增温条件下增加CO2浓度,分蘖数不再增加;3增加CO2浓度使早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略增,但增温处理没有效应;4增温处理对不同时期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增温+CO2处理使各期生物量较对照显著增加;5增温2℃使早稻增产13.3%,而增温基础上再增CO2,产量不再进一步增加。从产量构成因子看,增温或增温+CO2处理条件下早稻增产主要与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网囊的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网囊的网目选择性,2015年10月在黄海南部进行了网囊网目为40、54、60mm和70mm的套网拖网试验,采用Logistic选择模型和体周估算法对网囊网目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渔获主要为蓝点马鲛、银鲳、带鱼、小黄鱼和鳀鱼;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逃逸率明显增加;极大似然法估算的模型参数,用AIC值检验拟合良好;估算出以变水层拖网捕捞达到可捕标准的部分经济鱼类相应的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小黄鱼71.0 mm、银鲳103.6mm、带鱼92.3mm、蓝圆鲹63.8mm。在黄海目前的渔业资源现状下,为保护小黄鱼、带鱼和鲐鲹等中小型经济鱼类的渔业资源,建议将双船变水层拖网的最小网囊网目尺寸定为60mm。  相似文献   
14.
花生晚斑病抗性常与不良的产量和株型性状相连锁,为发现更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品种,以感病亲本中花5号和抗病亲本ICGV 86699及其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为材料,进行晚斑病抗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的调查,以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病新种质。结果表明,4个环境下共发现18个稳定高抗和26个稳定中抗晚斑病的家系;在两个环境中对百果重和单株结果数进行考察,筛选出38个百果重(≥180.0 g)和单株果数(≥20.0个)都比较大的家系;同样,在两个环境中筛选出主茎高(30~60 cm)和总分枝数(≤20.0个)适中的家系54个。综合分析晚斑病病害等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共鉴定出4份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新种质,其中1份高抗晚斑病,3份为中抗晚斑病。该研究结果为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红假单胞菌利用畜禽粪便产氢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红假单胞菌(Rhodobactersphaeroides)1 1737菌株利用猪粪产氢的能力及对猪粪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红假单胞菌能很好地利用猪粪生长并具有很高的产氢活性,猪粪污水COD为5687,3500,1214mg·L-1时的体积产氢率分别为23 7,18 5,15.0mL·L-1·d-1,产氢结束后COD值分别降至3586,2135,723mg·L-1.  相似文献   
16.
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进行区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在各试验点种植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鲜草和千草产量与对照品种肇东苜蓿接近,3个试验点3年平均鲜草产量为33865.6kg/hm^2,干草产量为9146.2kg/hm^2,分别比对照的肇东苜蓿低0.6%和3.2%。方差分析表明二者无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持久性,对呼伦贝尔高寒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宜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依据林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山酢浆草Oxalis griffithii的形态学特征,将其生活史划分为4个阶段,并根据3种生境下山酢浆草种群的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不同种群的Lefkovitch结构矩阵模型,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山酢浆草种群的动态及其阶段结构的变化;同时,运用敏感度、贡献率指标分析了影响种群动态的关键生活史阶段。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山酢浆草种群的动态发展趋势不尽相同,常绿阔叶林下的种群(MD)呈稳定发展状态,其他2种生境下种群表现出衰退的发展趋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受个体的生长、残存、萎缩和繁殖等的综合影响;不同生活史阶段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差异显著,种群动态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受种群内较大阶段个体的影响。图2表5参19  相似文献   
18.
使用简化改良的CTAB法抽提茶树(Camellia sinensis)鲜叶DNA,通过电泳和PCR检测所提取DNA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提取茶树DNA,步骤减少、抽提过程简单、时间短、效率高,用嫩叶和成熟叶均能抽提出高质量的DNA.  相似文献   
19.
氮素是保证水稻(Oryza sative L.)产量的关键,同时也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施氮水平对江汉平原地区稻田甲烷(CH4)、氧化亚氮(N_2O)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低碳高产氮肥管理措施。以单季稻"丰两优香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T0:对照,0 kg N/hm2;T1:90 kg N/hm2;T2:150 kg N/hm2;T3:210 kg N/hm~2),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H4和N_2O排放通量进行连续监测,测定水稻产量及CH4和N_2O季节排放特征,分析综合温室效应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下CH4和N_2O排放通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T2处理的CH4季节累积排放量为302.5 kg/hm2,显著大于T0、T1和T3处理,与T0相比增加CH4排放106.7%,T3处理稻田CH4季节累积排放量为160.5 kg/hm2,比T2、T1水平处理低。不同施氮处理生长季N_2O累积排放量在0.465~0.631 kg/hm2之间,T3、T2、T1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T0处理,但T3、T2、T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增加而增加,100年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以T3处理最小为0.39,T2处理最大为0.79,二者差异显著(P0.05)。因此,210 kg N/hm2可推荐为江汉平原地区水稻低碳高产的适宜氮素投入量。  相似文献   
20.
水稻早衰叶突变体PLS2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片早衰引起叶绿素和其他大分子被降解, 叶片光合能力降低。这个过程常伴随着活性氧(ROS)的积累, 以及细胞中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的降低, 衰老相关基因(SAG)表达量上调, 最终导致整个植株过早成熟, 产量降低。因此, 研究水稻早衰遗传机制和基因功能对于水稻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PLS2是通过航天育种工程经空间辐射诱变得来的突变体, 在孕穗期表现早衰。与野生型相比, PLS2的光合能力降低, 株高变矮, 节间和穗长缩短, 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减少, 穗粒数和结实率明显下降, 千粒重降低, 穗发育不良, 灌浆不充分; 叶片的CAT活性显著降低、H2O2积累、死亡细胞增加, 叶绿体结构变差, 叶绿体中淀粉和嗜锇颗粒增多。黑暗处理加速突变体叶片衰老, 叶绿体超微结构球状化。利用PLS2/蜀恢527和PLS2/02428的隐性定位群体, 将pls2定位在第3染色体标记RM14704 (8674283 bp)与SL-I-5 (8758394 bp)之间, 物理距离84.11 kb, 区间内包括14个基因, 测序发现在LOC_Os03g15840第9个外显子第41位的C被替换为T, 导致精氨酸(R)替换为半胱氨酸(C), LOC_Os3g15840编码水稻中的一个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 GTs), 可能是pls2的候选基因。为下一步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