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7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723篇
林业   881篇
农学   407篇
基础科学   376篇
  858篇
综合类   4647篇
农作物   672篇
水产渔业   578篇
畜牧兽医   998篇
园艺   774篇
植物保护   335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400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370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438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555篇
  2012年   783篇
  2011年   751篇
  2010年   752篇
  2009年   640篇
  2008年   706篇
  2007年   650篇
  2006年   505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为主,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从蟹种分布区域看,这些蟹类在浅海均有分布,其中26.6%的蟹类既分布于浅海又分布于潮间带。从蟹种个体大小看,福建海区蟹类多数属于中小型种类。高强度捕捞加剧了对蟹类资源的破坏,因此需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拓展外海蟹类捕捞作业,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并实施TAC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42.
以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的模式生物拟南芥和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园艺植物柳树(Salix)的全基因组测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位置的基因序列匹配方法,研究了新测序物种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的DNA模体序列,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柳树乃至林木的基因调控网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此次预测的结果与手工验证的部分簸箕柳的DNA模体一致,该研究发布的基于簸箕柳全基因组的DNA模体预测结果对于杨柳科植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3.
本文报道2001-2005年断斑石鲈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结果。在水温23-30.5℃、海水盐度27-32,pH值7.8-8.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27日龄-39日龄变态为幼鱼,全长达24-46mm;2001年、2002年及2005年先后培育出幼鱼27006尾、62000尾及240008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6%、13.8%和26.9%。文中还介绍了饵料系列、鱼苗生长与发育及形态观察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4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病原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及其N蛋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N蛋白如何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基因组RNA、参与病毒RNA的复制和包装、诱导IBV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IBV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以及IBV的抗体水平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为IBV基因工程疫苗设计及其免疫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5.
为了研究家蚕茧层量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遗传背景基本相同,而结茧性状和茧层量具有明显差异的正常茧、薄皮茧、裸蛹3个家蚕品种的丝腺细胞和血液组织的蛋白质表达与茧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裸蛹品种的丝腺细胞蛋白斑点与正常茧品种的蛋白斑点的匹配率仅在65%左右,且存在35%左右的特异蛋白斑点,暗示裸蛹性状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微效多基因遗传;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特异蛋白斑点、匹配蛋白斑点按等电点划分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而血液组织相应的分布规律非常相似,暗示丝腺细胞中的蛋白及其基因对家蚕茧层量性状的作用要大于血液组织中的蛋白及其基因;正常茧、薄皮茧和裸蛹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中特异蛋白斑点及上调和下调蛋白斑点中,可能分别存在着与家蚕高茧层量性状、结薄皮茧性状以及不结茧性状有关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946.
副猪嗜血杆菌aroA基因自杀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副猪嗜血杆菌aroA基因插入突变自杀载体,试验采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首先构建了自杀质粒pSD,根据副猪嗜血杆菌aroA基因设计PCR特异性引物,上游引物5'末端加BamHⅠ位点,下游引物5'末端加SalⅠ位点,PCR扩增aroA基因后连接到T载体,经酶切位点分析发现在aroA中有1个HindⅢ位点,将氯霉素表达盒通过该位点,构建T-aroA-cm载体,再通过BamHⅠ和SalⅠ将aroA-cm定向克隆到自杀质粒pSD中。结果表明:成功获得aroA基因插入突变自杀载体。说明进一步进行同源重组,从而构建副猪嗜血杆菌aroA基因插入突变株。  相似文献   
947.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 ♀) 萨罗罗非鱼( 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 ♂) 杂交后代F2、F3 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28 对引物中有22 对引物能有效扩增, 未观察到杂交后代F2、F3 中有多倍体个体现象。筛选出7 个在尼萨罗非鱼杂交后代F2、F3 群体中存在差异的位点。杂交F2 群体平均等位基因( Na) 为2. 71,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 466, 平均观测杂合度( Ho) 为0. 632; 杂交F3 群体平均Na为2. 14, 平均PIC 为0. 370, 平均Ho为0. 432, 杂交F3 遗传杂合性较杂交F2 降低。F2 自繁F3 过程中, F3 群体4 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与F2 完全相同, 3 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少于F2 , 且 F3 群体在2 个位点出现完全纯合, 杂交F3 群体位点等位基因呈现纯合趋势。研究结果为尼萨罗非鱼杂交世代遗传变异与杂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48.
通过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了心法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沪1(PRRSV-S1)株进行抗原纯化。免疫BAI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融合,用间接ELISA和有限稀释法,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PRRSV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AG、BD3。ELISA交叉试验和阻断试验表明,2株单抗具有高度特异性。AG1可与PRRSV-S1,欧洲株LV,美洲株VR-2332反应,而BD3与美洲株VR-2332反尖较弱,2株单抗对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乙型脑炎病毒(JEV)均不反应。阳性杂交瘤细胞的上清液效价是:1:256-1:5123,腹水效价分别在1:10^3-1:10^5之间。AG1和BD3各有100条染色体,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AG1属于IgG2b,BD2属于IgM。Western blot试验表明AG1和BD3是针对N蛋白抗原表位的特异性单抗。  相似文献   
949.
本研究收集2007~2013年福建省及邻近省份的疑似禽霍乱病死亡鸡、鸭、鹅,进行细菌分离,PCR进行种和荚膜群的鉴定,琼脂扩散试验鉴定其Heddleston氏耐热菌体抗原型。结果共分离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95株,其中鸭源74株,鸡源17株,鹅源4株。其荚膜群全为A型,1型耐热菌体抗原型占67.4%。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的报道相同,禽源(不含火鸡)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仍然以A:1为主。  相似文献   
95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胃给予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和细粉的家兔血浆中黄芩苷的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Pharmaceutical Kinetics Software,PKS)处理,比较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和普通细粉中黄芩苷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如下: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组、普通细粉组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最佳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主要药动学参数:Ka=0.497 h-1,t1/2α=2.556 h,t1/2β=8.46 h,AUC0→∞=3.401μg.h/mL,Vd=6.752 L/kg,Tpeak=3.005 h,Cmax=0.311μg/mL;黄连解毒散普通细粉主要药动学参数:Ka=0.419 h-1,t1/2α=2.74 h,t1/2β=5.83 h,AUC0→∞=2.611μg.h/mL,Vd=12.890 L/kg,Tpeak=3.645 h,Cmax=0.215μg/mL。与细粉比较,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中黄芩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30.26%。上述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散经超微粉碎后吸收相增大,可显著提高其有效成分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