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910篇
  免费   22773篇
  国内免费   34332篇
林业   13859篇
农学   11846篇
基础科学   12087篇
  41195篇
综合类   70357篇
农作物   11738篇
水产渔业   8730篇
畜牧兽医   22685篇
园艺   9253篇
植物保护   10265篇
  2024年   1227篇
  2023年   2740篇
  2022年   5576篇
  2021年   5221篇
  2020年   6422篇
  2019年   9320篇
  2018年   7907篇
  2017年   10534篇
  2016年   9784篇
  2015年   11496篇
  2014年   10692篇
  2013年   11972篇
  2012年   14051篇
  2011年   13346篇
  2010年   12044篇
  2009年   10589篇
  2008年   9706篇
  2007年   9370篇
  2006年   7875篇
  2005年   6555篇
  2004年   4908篇
  2003年   3815篇
  2002年   3582篇
  2001年   3096篇
  2000年   2681篇
  1999年   1928篇
  1998年   1417篇
  1997年   1399篇
  1996年   1237篇
  1995年   1283篇
  1994年   1259篇
  1993年   979篇
  1992年   1004篇
  1991年   845篇
  1990年   662篇
  1989年   627篇
  1988年   550篇
  1987年   411篇
  1986年   415篇
  1985年   215篇
  1984年   198篇
  1983年   193篇
  1982年   193篇
  1981年   243篇
  1980年   194篇
  1979年   152篇
  1978年   130篇
  1975年   109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应对水资源紧缺对水稻生产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水稻科技工作者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或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系统地比较以及根据不同区域实际田间情况进行节水效果的评价梳理.本文采用文献数据分析的方法,综述了几种常见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比较了不同技术模式在节水和增产效果上的差异及其优、缺点.结果表明,"浅湿晒灌溉"的增产效果较好,但对田块的要求较高,并且难以确定灌溉定额;"间歇灌溉"的节水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推广性差;"控制灌溉"能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但没有统一的灌水指标;"适雨灌溉"节水效果较好,但增产效果一般;"滴灌"能提高水肥利用率,但可能会导致产量降低.综合来看,"滴灌"和"控制灌溉"适合在北方稻区推广,"蓄雨型灌溉"技术具有较大的节水和增产潜力,适合在南方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42.
肠道炎症已成为我国社会健康的难题和挑战,其发病率在我国迅速增长。肠道炎症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缓解药物,因此加强肠道炎症有效缓解物质的研发至关重要。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GOS)是一种食疗益生性较优的乳源功能性低聚糖,能够有效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增殖,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刺激免疫应答,进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缓解肠道炎症。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肠道炎症及GOS干预缓解肠道炎症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水杨酸(SA)处理后苹果灰霉病发生情况及与抗病性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探明SA对苹果灰霉病的抗性诱导机理,为苹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150mg/L水杨酸(SA)浸泡苹果果实20min,以清水浸泡作为对照,20℃下放置2d后接种灰霉病菌灰葡萄孢,接种后1~9d,调查灰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及总酚、类黄酮、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采后SA处理可有效降低接种后苹果灰霉病的发病率,尤其在接种前期(1~3d)效果显著(P0.05),并可显著抑制病斑直径扩展。同时,SA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果肉组织中防御酶POD、PPO、PAL及抗病相关蛋白CHI和GLU活性,诱导抗病物质总酚和类黄酮的合成与积累,减少MDA的生成,从而有效抑制苹果采后灰霉病发生。【结论】SA通过促进防御酶活性、抗病相关蛋白活性升高,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抗病物质含量,从而增强苹果对灰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44.
为提高全株藜麦的饲料化利用率,寻找其与全株玉米的最佳青贮比,试验共设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为100:0,90:10,80:20等11个组合进行青贮发酵,发酵60 d后测定各组青贮料的体外产气发酵指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最佳青贮比例。结果表明,体外发酵至36 h时,各处理组GP趋于稳定,体外发酵减弱接近停止;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该青贮饲料组合的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AA)、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以及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分析表明,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和产气发酵特性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优质混合青贮饲料在家畜养殖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5.
张成林  刘晃  张宇雷 《农业工程》2019,9(10):128-132
在渔业方面,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渔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和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泰国作为“一带一路”之东盟国家,从泰国的渔业资源现状、渔业产业发展、渔业现阶段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中泰渔业协作发展探索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研究泰国渔业现状及探索中泰渔业协作发展之路,提出技术支撑、资源引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相对应的策略与建议,为中国-东盟国家在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渔业层面战略发展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46.
本文对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起源、新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阐述。对其遗传性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从国内分布的地理位置、种质资源发展所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野生大豆资源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为探究毛乌素沙地大规模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以榆林市榆阳区昌汗敖包村土地开发项目地下水监测网覆盖区作为研究区,选取分布于研究区的8眼机井进行了为期1年的地下水位埋深动态特征监测。结果表明:在灌溉期间,地下水位埋深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灌溉结束至进入下个灌溉周期之前,地下水位埋深逐渐增大至正常值。因此群井开采并未对项目区地下水位造成实质影响。   相似文献   
48.
赵勤辉  郭承建 《猪业科学》2021,38(8):106-108
当前养猪业进入困难时期,企业运营成本高企。炎热的夏季,种猪繁殖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非洲猪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因,行业内母猪整体繁殖水平低下。团队近期对53家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生产模式的养猪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公猪问题、后备猪问题和哺乳期管理是当前猪场最为关心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49.
辛夏青  魏小红  韩厅  岳凯  赵颖 《草业学报》2018,27(10):105-112
以紫花苜蓿为材料,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及一氧化氮清除剂c-PTIO对苜蓿种子进行浸种处理,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同工酶电泳技术来研究外源NO及反向调控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并探讨NO调控苜蓿种子耐旱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PEG胁迫下外施0.1 mmol·L-1 SNP,第6天时较PEG处理POD活性降低了32.72%;第4天时SOD、CAT活性较PEG处理升高了10.48%、23.60%,有效缓解了PEG对紫花苜蓿萌发中种子的氧化损伤,提高其抗氧化能力。PEG胁迫下添加 c-PTIO抑制了苜蓿萌发期的抗氧化系统活性。从同工酶的谱带数量和强弱来看,POD同工酶各区带活力均随PEG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第2天酶带只有1条,而第4天酶带呈现9条;SOD和CAT同工酶表达量变化不显著,但酶带强弱有一定变化,S3酶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减弱;CAT同工酶谱带则一直保持2条带,无明显强弱变化。因此,外源NO在PEG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中抗氧化酶快速响应并在维护氧自由基代谢平衡中起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under forest in tropical peatlands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natural peat swamp forest soil, disturbed peat soil and mineral soil in Central Kalimantan, Indonesia, using 454 pyrosequenc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tural peat soil had the greatest fungal species richness (Chao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 .05)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soils. Community structure of both fungi and bacteria in natural peat soil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in the disturbed peat soil (= .039 and = .045, respectively). Ascomycota (40.5%) was the most abundant phylum across the three soils followed by Basidiomycota (18.8%), Zygomycota (<0.1%) and Glomeromycota (<0.1%). The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with effect size (LEfSe) showed that Ascomycota (< .05) and genus Gliocephalotrichum (< .05) dominated in natural peat soil. Functionally, pathotrophs were more abundant in disturbed peat soil (< .05). Proteobacteria (43.8%) were the most abundant phylum followed by Acidobacteria (32.6%), Actinobacteria (9.8%), Planctomycetes (1.7%). Methylocystis, Telmatospirillum, Syntrophobacter, Sorangium and Opitutus were the more abundant genera in disturbed peat soil, whereas Nevskia and Schlesneria were more abundant in mineral soil and natural peat soil, respectively. The natural peat forest soil supported a more diverse microbiology; however, the land use of such a soil can change it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disturbance of tropical peat land could lead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a large number of fung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