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77篇
  免费   5137篇
  国内免费   7924篇
林业   5960篇
农学   5138篇
基础科学   4254篇
  8800篇
综合类   40688篇
农作物   6162篇
水产渔业   3229篇
畜牧兽医   13351篇
园艺   5770篇
植物保护   3886篇
  2024年   622篇
  2023年   1709篇
  2022年   4099篇
  2021年   3886篇
  2020年   3689篇
  2019年   3712篇
  2018年   2507篇
  2017年   4190篇
  2016年   2727篇
  2015年   4202篇
  2014年   4318篇
  2013年   5282篇
  2012年   7143篇
  2011年   7413篇
  2010年   6925篇
  2009年   5825篇
  2008年   5920篇
  2007年   5490篇
  2006年   4508篇
  2005年   3559篇
  2004年   2218篇
  2003年   1536篇
  2002年   1663篇
  2001年   1539篇
  2000年   1294篇
  1999年   523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4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5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9 毫秒
931.
黄花草木樨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对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通过样方调查和种子萌发实验,对黄花草木樨的生殖构件特性和种子休眠萌发特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繁殖能力。结果表明,密度对黄花草木樨各生殖构件性状影响各不相同,单枝种子量、总种子量和百粒重与密度成反比,而分枝数在中密度下达到最大,高密度和低密度的株高和分枝数均比中密度下的小;在生殖构件性状相关性方面,总种子量与单枝种子量(r=0.946)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枝种子量(r=0.178)呈显著正相关;在萌发特性方面,冷藏对黄花草木樨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萌发率提高了约10%,而冷冻对黄花草木樨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萌发率降低约30%;在常温条件下,黄花草木樨种子休眠特性表现为前7个月波动变化很大,7~20个月之间变化基本平稳,萌发率保持80%左右,之后开始逐渐下降,5年后下降至10%以下。研究表明,黄花草木樨具有较高的种子产量和持久的高萌发率,有利于其种群的扩散和定殖。  相似文献   
932.
为探究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添加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体养分特征、养分库储量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因素2水平试验设计,分别为耕作方式:常规旋耕(CT),深翻耕作(DT);秸秆处理:秸秆还田(S)、秸秆不还田(NS);生物炭:生物炭添加(B)、无生物炭添加(NB),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无生物炭添加时,旋耕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15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养分库储量,而深耕秸秆还田显著改善了>15~30 cm土层土壤团粒组成,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相关性分析表明,砂姜黑土中作物产量的提升更依赖于深层(>15~30 cm)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肥力的提升。配施生物炭后如DT-S-B(深耕秸秆还田配施生物炭)较CT-NS-NB(旋耕秸秆不还田无生物炭)处理尤其使>15~3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增强,>2 mm粒级团聚体比例、重量平均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值分别增加165.88%、62.37%和119.81%,显著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提高了>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养分固持能力,降低了<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养分固持能力,使>15~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库储量分别显著提升37.41%、38.99%、41.26%和9.84%,促使2年作物周年产量平均增加22.96%,但在深耕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施生物炭在短期内增产效果不显著。综上,深耕秸秆还田配施生物炭能够显著改善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深层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提升了土壤肥力和作物周年产量,保障了农田高效绿色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933.
针对离心式高速玉米精量排种器双粒种子并排填充导致重播严重的问题,该研究提出利用型孔槽对称凸台结构降低玉米种子并排填充概率的方法,设计了一种T形槽型孔。通过构建充种阶段玉米种子的力学模型,并结合玉米种子的形状特征确定了T形槽型孔基本结构参数。借助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以型孔槽前端长度、型孔槽后端面倾斜角以及型孔槽底部倾斜角为因素,以合格指数、重播指数与漏播指数为评价指标,设计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仿真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18 km/h条件下,型孔槽前端长度为9.31 mm,型孔槽后端面倾斜角为43.37°与型孔槽底部倾斜角为70.5°时,排种质量最优,排种合格指数、重播指数与漏播指数分别为94.03%、1.72%与4.25%。台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作业速度18 km/h时,T形槽型孔的合格指数为94.54%,与仿真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54%,仿真优化试验结果可靠;作业速度为15 km/h时,排种器作业性能最佳,合格指数为95.16%,重播指数为1.42%,漏播指数为3.42%,满足高速精量播种要求;作业速度范围在12 ~ 21 km/h内时,T形槽型孔相较于矩形槽型孔的合格指数提升2.1个百分点以上,重播指数降低2.1个百分点以上,相较于蹄形槽型孔的合格指数提升1.4个百分点以上,重播指数降低2.1个百分点以上。该研究可为离心式高速玉米精量排种器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4.
为验证移栽灵混剂对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育苗应用该产品可不用调酸,能增强根系活力,具有防治水稻立枯病等效果。  相似文献   
935.
通过不同盘播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调查,结果表明:稀播的秧苗发根力强、分蘖多、茎基宽,播量75、100、125g/盘产量水平较高,但综合机械插秧和大棚利用率两方面,100~125g/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36.
魔芋葡甘聚糖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一种实验室自制的魔芋葡甘聚糖季铵盐衍生物(KGM-g-DMAE-BC)的合成以及抗菌性能。正交试验优选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70℃,单体质量比(mKGM∶mDMAE-BC)1∶5,引发剂用量0.7 mmol/L,反应时间3 h。悬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KGM-g-DMAE-BC(接枝率为38.5%)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振荡作用15 m in后,平均灭杀率分别为99.99%、94.26%和99.99%。  相似文献   
937.
本研究以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 80/Tween 80为分散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对接枝性能的影响及溶解性能。并用IR、X衍射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可使聚合反应低温快速进行,在m(St)∶m(AM)∶m(DMDACC)∶m(OA)为4∶7.4∶1.5∶0.6时,引发剂用量3.1 mmol/L,30℃反应3 h,单体转化率92.6%,接枝率53.8%,粘均相对分子质量(MV)3.26×106。  相似文献   
938.
德州驴是优秀的皮肉兼用驴,包括“三粉驴”和“乌头驴”两个品系,但是关于德州驴的研究较少.为了向驴产业提供可靠的德州驴生产性能数据,该研究以40头三粉驴和9头乌头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德州驴的体尺性状、屠宰性能、脏器系数及胸腰椎数等性状特点.结果 表明,三粉驴的屠宰率为54.02%,净肉率为42.43%,净皮率为8.1...  相似文献   
939.
多元酸性土壤调理剂在辣椒上的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辣椒施用由碱渣与城市污泥配制而成的多元酸性土壤调理剂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辣椒施用多元酸性土壤调理剂后,消除了土壤酸性的主要障碍,植株根系活力增强,椒果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与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相比,土壤的pH值提高0.69、盐基饱和度(CEC)提高33.18%、有效Al降低40.39%,辣椒的株高增加32.38%、产量增加133.63%、果实维生素C含量增加264.35%、根系活力增加69.63%,植株的Ca和Mg累积量分别提高183.50%和123.61%.研究结果还表明,多元酸性土壤调理剂的肥效等同或优于"田师傅"土壤调理剂.  相似文献   
940.
Rice(Oryza sativa L.)is grown nearly worldwide and provides the staple foo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Luo et al,2017).The genomes of several cultivated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Nipponbare(NPB)(Kawahara et al,2013;Sakai et al,2013),IR64(Tanaka et al,2020),93-11(Zhang et al,2018)and R498(Du et al,2017)at chromosome level,and Minghui 63 and Zhenshan 97(Zhang et al,2016)at scaffold level have been assembled,annotated and released,among which the R498 and NPB genomes are widely used as reference genomes in rice research.However,there are thousands of rice cultivars,landraces and wild rice varieties in the world with dramatically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and the genomes of native rice varieties in South China,which is one of the major rice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have not been de novo assembled.Huajingxian 74(HJX74)is an indica rice variety bred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 with widely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high yield(www.ricedata.cn/variety/varis/602548.htm).HJX74 exhibits significant phenotypic and genetic differences from those varieties whose whole genomes have been properly sequenced and assembled(Fi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