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96篇
  免费   4580篇
  国内免费   6815篇
林业   5293篇
农学   4222篇
基础科学   3618篇
  7619篇
综合类   36034篇
农作物   5360篇
水产渔业   2851篇
畜牧兽医   11794篇
园艺   5262篇
植物保护   3438篇
  2024年   478篇
  2023年   1469篇
  2022年   3556篇
  2021年   3292篇
  2020年   3153篇
  2019年   3200篇
  2018年   2164篇
  2017年   3715篇
  2016年   2375篇
  2015年   3654篇
  2014年   3737篇
  2013年   4612篇
  2012年   6327篇
  2011年   6525篇
  2010年   6129篇
  2009年   5213篇
  2008年   5290篇
  2007年   4995篇
  2006年   4084篇
  2005年   3268篇
  2004年   2031篇
  2003年   1343篇
  2002年   1302篇
  2001年   1230篇
  2000年   1106篇
  1999年   486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4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对桑园土壤肥力及其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阐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对南方桑园土壤肥力及健康的影响机制与应用前景,为构建稳定高产、可持续发展的桑树栽培管理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和对照桑园(非秸秆覆盖还田桑园)2个处理,其中,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是将水稻秸秆切碎、自然堆沤50~60 d后覆盖于桑树根系两旁,覆盖45 d后分别采集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和对照桑园的土壤样品,利用传统的测定方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对桑园土壤生物学性状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土壤β-葡糖苷酶、氨肽酶和磷酸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桑园土壤(P<0.05,下同);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土壤的菌群Chao1和Shannon指数也显著高于对照桑园土壤.在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和对照桑园土壤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优势细菌门分类数量均为11个,但二者的优势细菌门分类组成比例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对照桑园土壤,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土壤中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急剧增加,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Verrucomicrobiota的相对丰度急剧下降.在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和对照桑园土壤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优势细菌属分类数量分别为23和24个;与对照桑园土壤相比,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土壤中虽然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假双头斧形菌属(Pseudolabrys)、Dongia、Candidatus_Udaeo-bacter和norank_f_JG30-KF-AS9等优势细菌属部分缺失,但富集了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norank_f_Methyloli-gellaceae、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微枝形杆菌属(Microvirga)等特有优势菌属.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土壤的特有细菌属为199个、特有细菌种为390个,分别是对照桑园土壤特有细菌属和细菌种的3.75和2.52倍.[结论]秸秆覆盖还田不仅显著提高桑园土壤肥力,还改变桑园土壤优势细菌不同(门、属)分类水平的组成比例,形成更丰富多样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而有助于维护桑园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972.
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茂  莫力  杨玲 《农学学报》2020,10(8):89-9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是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云南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景观保护、特有农作物品种保护和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等层面,提出了挖掘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及建设云南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3.
作物区域试验的目的就是要鉴定作物新品种(系)的生产潜力、稳产性及区域适应性,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的项目繁多,但试验结果往往是对参试品系产量进行排名,其他性状进行描述,缺乏一种能代表品系综合性状表现的总成绩。本研究把熵权法引入小麦区域试验,建立了小麦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为参试材料综合性状表现,准则层包括田间记载性状、籽粒性状和产量性状,指标层有16个指标构成。通过计算各指标权重值和转化值,进而计算出各指标的分数值,分数值代表了一个品系在区域试验中的综合表现,可用于参试品种(系)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熵权法引入小麦区域试验,对参试品种(系)的评价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974.
微生物技术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微生物技术也 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分解一些有害的物质,有效改变土壤环 境,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产量以及提供农作物的综合质量,所以也开始在烟草种植中逐步实施。对 此,本文对微生物技术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烟草种植提供参 考作用。  相似文献   
975.
生鲜电商是近年来颇受业界关注的零售业态。该篇文章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生鲜电商物 流问题、高用工成本以及专业的生鲜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通过智慧零售模式同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地调查和软件分析的方式提供解决农产品上行难、物流运输困难等问题的方法,为振兴乡村提 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97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华传统农业文化 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77.
油茶作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之一,在林业产业和山区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近年来,毕节将油茶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文章介绍了毕节 市近年推进油茶产业的一些主要做法,并指出了当前发展油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供 了现阶段的一些对策,以期为促进全市油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8.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飞速发展,使得许多的农村土地被国家大量的征收,这使一个特殊群 体快速地在社会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就是失地农民。他们既不是农民却又与城市中的居民不同。 这种群体的产生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对于该群体在社会中的生存也成为一项 重要的问题。因此,文章以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以及原因入手,提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下失 地农民问题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9.
对城固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 优化调整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完成湿地保护区勘界立标、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促 进城固县湿地资源科学保护、健康发展,永续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80.
Cotton producers have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ir inputs(labor, nutrients, and management) mainly by adopting a shortseason cropping management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sowing, high density, and reduced fertilization with one-time application at the first bloom stage without lint yield reduction. However,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one-time fertilization at an earlier growth stage could be a more effectiv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practice.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applying five fertilizer one-time fertilization at 0(FT1), 5(FT2), 10(FT3), 15(FT4), and 20(FT5) days after the first flower appeared in the field and one three-split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aken as the conventional control(FT6), making six treatments altogether. Cotton growth period, biomass accumulation, yield, and its formation were quantif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ne-time fertiliz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cotton growth progress as compared to FT6, however, the total crop cycles for FT3–FT5 were 3 days shorter. FT1 produced the highest cotton lint yield(1 396 kg ha–1),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FT6 but higher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and could be attributed to more bolls per unit area and higher lint percentage. Cotton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tton plant biomass accumulated. FT1 had both the highest average(VT)(193.7 kg ha–1 d–1) and the highest maximum(VM)(220.9 kg ha–1 d–1) rates during the fast biomass accumulation perio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ne-tim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t the first flower stage might be an adjustment tha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at first bloom, and allowed for easier decision making for application date due to non counting of plants with flowers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