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04篇
  免费   4547篇
  国内免费   6858篇
林业   5293篇
农学   4222篇
基础科学   3624篇
  7627篇
综合类   36035篇
农作物   5362篇
水产渔业   2851篇
畜牧兽医   11795篇
园艺   5262篇
植物保护   3438篇
  2024年   496篇
  2023年   1469篇
  2022年   3556篇
  2021年   3292篇
  2020年   3153篇
  2019年   3200篇
  2018年   2164篇
  2017年   3715篇
  2016年   2375篇
  2015年   3654篇
  2014年   3737篇
  2013年   4612篇
  2012年   6327篇
  2011年   6525篇
  2010年   6129篇
  2009年   5213篇
  2008年   5290篇
  2007年   4995篇
  2006年   4084篇
  2005年   3268篇
  2004年   2031篇
  2003年   1343篇
  2002年   1302篇
  2001年   1230篇
  2000年   1106篇
  1999年   486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4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石菖蒲提取物对玉米象的驱避和触杀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测定了石菖蒲4种溶剂提取物对玉米象成虫的驱避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石菖蒲的4种溶剂提取物对玉米象成虫均有很好的驱避效果,60 h驱避等级均达到Ⅲ和Ⅳ级。4种溶剂的提取物均对玉米象成虫有明显的触杀作用,毒力回归方程及LC50分别为:无水乙醇提取物:y=4.37 2.13x,1.97 mg/cm2;丙酮提取物:y=4.53 1.42x,2.14 mg/cm2;乙酸乙脂提取物:y=4.52 2.10x,1.69 mg/cm2;石油醚提取物:y=4.23 2.32x,2.15 mg/cm2。  相似文献   
932.
中国新疆地区蚱属2新种(直翅目:蚱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采自新疆地区蚱属2新种,即拟钻形蚱Tetrix subulatoidessp.nov.及福海蚱Tetrix fuhai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33.
温度和pH值对嗜热毛壳菌木聚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DNS法,分别在温度为20.100℃,pH值2.4—7.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值对嗜热毛壳菌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20—50℃时,木聚糖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强,40-60℃表现较高的水平,70—100℃活性逐渐稳定,并维持在20℃时的活性水平。说明动物体温为40℃左右时,木聚糖酶能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在制粒温度范围内,80℃热处理与未处理组木聚糖酶的活性比较损失不大,说明其在制粒工艺过程有一定的优势;在pH值3.6以前,随着pH值的增大,木聚糖酶的活性逐渐升高;pH值为3.6时,木聚糖酶的活性最高;且在3.2-4.4范围内木聚糖酶的活性维持较高浓度,说明消化道中食麇从胃的酸性环境转化成十二指肠后段碱性环境的过渡时期,木聚糖酶能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有利于促进其对底物的降解,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本研究得出:嗜热毛壳菌木聚糖酶在40-60℃表现较高的水平,实验室条件下的100℃以内的加热不会导致酶活性的严重损失。维持嗜热毛壳菌木聚糖酶活性的适宜的pH值范围为3.2—4.4。  相似文献   
934.
沿河山羊舍饲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沿河山羊进行舍饲养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沿河山羊在舍饲环境条件下其发情规律、怀孕期均与放牧山羊基本一致.舍饲母羊胎均产羔率为187.88%,略高于放牧母羊产羔率(184.85%).舍饲羔羊断奶成活率为88.71%,比放牧羔羊断奶成活率(81.97%)提高8.22%.舍饲山羊发病死亡率为12.50%,比放牧山羊低76.54%.舍饲羔羊公母平均初生重为1.71±0.57kg,2月龄体重为8.88±1.64kg,6月龄体重为17.85±2.69 kg,9月龄体重为27.37±3.32kg,比放牧羔羊分别提高1.79%、27.95%、26.78%和26.16%,除羔羊初生重相接近外,其余各月龄阶段的体重差异均极显著(P<0.01).舍饲羔羊各月龄阶段的体高变化不大,体斜长、胸围均有明显提高,增长幅度在10%以上,差异显著(P<0.05).可见,沿河山羊在舍饲环境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且舍饲还有利于疫病的防治,促进生长发育,值得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935.
猪小肠抗菌肽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乙酸浸提法获得的猪小肠抗菌肽粗提物为对象,通过纸片扩散法研究其在肠道内的分布、抑菌活性及其与添加水平之间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空肠抗菌肽的含量高于十二指肠与回肠。来源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的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均好于沙门氏菌;在空肠则未见明显差异。说明猪小肠抗菌肽的抑菌效果随添加水平减少而不断下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36.
[目的]探析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推进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为精准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失地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及实地调查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人力资本和政策性因素对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影响的边际效应.[结果]BP神经网络检验分类预测准确率达92.4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分类预测准确率为78.15%,且BP神经网络的AUC值显著高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BP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拟合性能,能更有效地分析失地农民生计资本对其转移就业选择的影响及边际效应.因征地补偿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率;年龄对转移就业概率的边际效应呈倒U形,35岁以上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概率显著低于35岁以下群体,45岁以上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概率已低至0.5以下;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仍是影响非农就业水平的关键因子,且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对就业概率提升的影响显著.[建议]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选取更合理的征地补偿措施,正确引导失地农民合理分配使用货币性补偿;完善失地农民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及保障措施,缓解失地农民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相似文献   
937.
[目的]探究镉胁迫下施加镧对水稻中矿质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为缓解水稻镉毒害及降低环境中镉对作物的危害提供有效方法,也为利用稀土元素减轻水稻的镉毒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大面积种植的8个水稻品种(湘早籼46、湘晚籼12、早籼788、早籼802、扬稻6、湘早143、中早27、赣晚籼34)为试验材料,采用外源施入0.2 mmol/L氯化镧(LaCl3)的方法[对照(CK)未施LaCl3],对比分析施入镧后不同水稻品种在2μmol/L氯化镉(CaCl2)胁迫下根部和地上部对钙、铁、镁、锌和钾5种矿质元素吸收量、转运系数及矿质元素间相关性的变化.[结果]与CK相比,施入LaCl3可促进多数水稻品种地上部对铁和锌元素的吸收,其中湘早籼46的地上部铁含量升幅最高,较CK显著升高80.12%(P<0.05);施入LaCl3对多数水稻品种根部的钙、铁、锌吸收均起抑制作用,除扬稻6的钙含量、湘晚籼12的铁含量和中早27的锌含量高于CK外,其他品种的钙、铁、锌降幅分别为7.61%~35.84%、7.09%~42.01%和10.23%~55.27%.LaCl3处理提高了水稻根部向地上部转运钙、铁和锌元素的能力,大部分品种对钙、铁和锌元素的转运系数表现为LaCl3处理高于CK.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aCl3处理降低了镉胁迫下水稻体内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结论]镉胁迫下施加镧可抑制多数水稻品种幼苗根系对钙、铁和锌元素的吸收,同时促进地上部对铁和锌元素的吸收,提高水稻根系向地上部转运钙、铁和锌元素的能力,并降低镉胁迫下水稻体内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进而缓解水稻的镉毒害.  相似文献   
938.
[目的]研究不同LED光源下番茄嫁接苗的成活率及幼苗生理指标的响应,筛选适合番茄嫁接愈合的LED光源,为番茄工厂化嫁接愈合室节能光源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蓝光(B,450 nm)、红光(R1,630 nm;R2,660 nm)、红外光(I,735 nm)和白光(W1、W2,400~780 nm,光照强度分别为110和190 lx)LED,组成单波LED和复合LED光源,以白炽灯为对照,对樱桃番茄和普通番茄进行嫁接后补光处理,比较嫁接成活率和株高、茎粗的增长量;R2+I、W1和W2光源下测定嫁接苗体内的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相对电导率等指标,研究番茄嫁接苗对LED光源的生理响应.[结果]4种单波LED补光下,B补光的樱桃番茄和普通番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90.16%和85.31%,均显著高于R1、R2和I补光(P<0.05,下同).3种复合LED(R2+I、W1、W2)补光下,樱桃番茄的嫁接成活率为97.14%~99.18%,均显著高于对照光源白炽灯;普通番茄的嫁接成活率为91.00%~94.83%,均与白炽灯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复合光源W1和W2补光对两种番茄嫁接苗的株高和接穗茎粗增长无显著影响,这两种白光下普通番茄嫁接苗叶绿素总量为0.0490~0.0497 mg/cm2,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0210~0.0214 mg/cm2,均显著高于白炽灯,说明对叶片合成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具有促进作用.3种复合光源(R2+I、W1、W2)下两种番茄嫁接苗接穗和砧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32~3.10 mg/gFW,均显著低于白炽灯.W2补光条件下樱桃番茄嫁接苗接穗和砧木MDA含量为0.00073~0.00082μmol/gFW、普通番茄嫁接苗接穗MDA含量为0.00087μmol/gFW,W1补光条件下普通番茄嫁接苗砧木MDA含量为0.0128μmol/gFW,均与白炽灯无显著差异,表明樱桃番茄嫁接苗的接穗和砧木对W2,普通番茄嫁接苗的接穗对W2、砧木对W1的胁迫反应程度低.复合光源W1和W2补光条件下普通番茄接穗细胞相对电导率为10.39%~10.60%,均与白炽灯无显著差异,说明W1、W2补光对普通番茄接穗的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影响与白炽灯无显著差异.[结论]筛选出波长范围为400~780 nm的复合LED光源(W1、W2)适合作为番茄工厂化嫁接愈合室的人工光源;W1比W2更节能,可优先选择W1作为番茄嫁接愈合室的节能光源.  相似文献   
939.
[目的]探究氯化钠(NaCl)胁迫对黑小麦根系DNA损伤的影响,为寻求减轻环境因子对植物DNA损伤的方法及培育耐盐黑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黑小麦品种漯珍1号为材料,采用5个NaCl质量浓度(0、3、6、9、12和15 g/L)溶液处理黑小麦幼苗根系,通过彗星电泳试验,利用CASP 1.2.2分析代表黑小麦幼苗根系DNA损伤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等指标.[结果]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彗星头部渐小,拖尾渐长,黑小麦根系DNA损伤片断的迁移水平逐步上升.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均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在15 g/L处理下,三者的升幅分别达67.56%、139.40%和39.88%.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Olive尾矩(OTM)均有提高,但增长率慢慢下降,12~15 g/L的增长率降至5.42%,说明黑小麦具有一定的耐盐性.[结论]NaCl胁迫会引起黑小麦根系DNA损伤,且受损程度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愈发严重,但黑小麦对NaCl胁迫仍存在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940.
[目的]研究春小麦在苏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为增加该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6—2017年的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简称WOFOST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江苏南部代表地区南京地区1—4月不同播期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表现.以1980—2010年气象数据驱动WO-FOST模型,对春小麦产量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最佳播期,并计算最佳播期的适宜播种量.[结果]在1—4月随着播期的推迟,春小麦的生育期长度缩短,其中出苗—开花期阶段最大缩短23 d,开花—成熟期最大缩短8 d,出苗—开花阶段缩短的时间大于开花—成熟阶段,导致春小麦叶片和茎秆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减少,产量降低.在冬小麦无法播种的条件下,南京地区春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为1月1—20日,在该时间段内播种,合理的播种量为180 kg/ha,最高产量为4124.80 kg/ha,生育期长度为146 d,对下季水稻种植和生长无影响.[结论]在苏南地区种植春小麦具有可行性,在冬前无法正常播种冬小麦的情况下,可将种植春小麦作为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