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1篇
  免费   968篇
  国内免费   1439篇
林业   1088篇
农学   921篇
基础科学   723篇
  1595篇
综合类   8096篇
农作物   1288篇
水产渔业   802篇
畜牧兽医   2944篇
园艺   1223篇
植物保护   838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842篇
  2021年   796篇
  2020年   768篇
  2019年   701篇
  2018年   548篇
  2017年   845篇
  2016年   549篇
  2015年   832篇
  2014年   903篇
  2013年   993篇
  2012年   1496篇
  2011年   1513篇
  2010年   1426篇
  2009年   1251篇
  2008年   1180篇
  2007年   1127篇
  2006年   863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5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华贵栉孔扇贝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随机选取526只扇贝,对其形态性状(壳高、壳长、绞合线长和壳厚)和质量性状(总质量、贝柱鲜质量、鲜肉质量、干肉质量和贝柱干质量)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5个易测数量性状(壳高、壳长、绞合线长、壳厚和总质量)对鲜肉质量、贝柱鲜质量和贝柱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质量与鲜肉质量、贝柱鲜质量和叭柱干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与通径分析显示,这5个易测数量性状指标中,总质量对3个经济性状的正面影响非常大,其他指标的影响较小甚至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2.
长期栖息于潮间带的动物能够感知当地的潮汐规律,形成潮汐记忆的能力。本研究以栖息于潮间带的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为对象,研究其通过感知潮汐来临时产生的低频声音来调节其行为与潮汐节律相协调的分子机制。通过RACE-PCR技术克隆到CaM-like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RT-PCR实验。结果显示,瘤背石磺CaM-like基因的cDNA全长2321 bp,包括5′非编码区(UTR)366 bp,3′非编码区(UTR)1337 bp,61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06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的多肽链的原子数量是3165,分子量约为23029.64 kD,理论等电点4.64,分子式是C_(1018)H_(1544)N_(274)O_(320)S_9。N端信号肽由29个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瘤背石磺CaM-like基因与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的CaM-like基因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这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在实验室内模拟潮汐中低频声音刺激瘤背石磺,应用qRT-PCR检测CaM-like基因在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CaM-like mRNA在瘤背石磺不同组织均有表达,但神经节部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背部皮肤、腹足、肠、肝胰腺、口器和蛋白腺等组织(P0.05),推测其可能参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调节。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aM-like、CaMKII基因分别在25 Hz和50 Hz低频声波下刺激12.4 h表达量较高,初步推测其能感知25~50 Hz声波频率。这可能与栖息于潮间带中的瘤背石磺长期感知12.4 h半日潮潮汐周期节律,形成潮汐记忆有关。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瘤背石磺感知潮汐节律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探究海洋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为探究培养条件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性生殖发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强、温度和N/P比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单性生殖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当光强为10~40μmol/(m2·s)时,藻体生长缓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晚;光强增至60~80μmol/(m2·s)时,藻体生长加快,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同时提前。温度为17~20°C时,藻体生长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推迟;23°C时藻体生长最快;而29°C组的藻体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得到促进。N/P比为16∶1处理组的叶状体比其他处理组(1∶1、4∶1、32∶1和64∶1)均生长变快,N/P比为64∶1时叶状体生长最慢,但易成熟、易发生单性生殖。因此,在高光强、高温和高N/P比下,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均提早,说明这些因素对坛紫菜叶状体单性生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4.
鲢、鳙对三角帆蚌池塘藻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或鳙-蚌(17#,18#)围隔(P<0.01),其绿藻数量显著低于混养高密度鲢(16#)或低密度鳙(17#)的混养围隔(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鲢、鳙和三角帆蚌三者对水体藻类组成的影响有别,三角帆蚌养殖池中适当混养鲢或鳙可以有效控制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并最终有利于三角帆蚌的养殖,混养鲢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藻类生长,而鳙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裸藻等中大型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995.
常用中草药对4种病原弧菌体外抗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口弧菌及霍乱弧菌等4种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等7种中草药对病原弧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弱;同时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测定了五倍子等抑菌效果较强的7种中草药对4种病原弧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表明,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此4种中药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口弧菌及霍乱弧菌等4种病原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78~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mg/ml。  相似文献   
996.
根据2008年渔港抽样调查数据,应用随机生产边界法和方差分析对中、西沙海域作业的灯光围网船和灯光罩网船的捕捞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灯光围网渔获物以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蓝圆鲹(Decapterus mantadsi)、扁舵鲣(Auxis thazard)、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鲔(Euthynnus alleteratus)和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为主,灯光罩网主要渔获种类为柔鱼(Ommastrephes spp.)、蓝圆鲹和颌圆鲹。灯光围网船每网次产量1.00~12.52t,平均4.72t,单位功率网次产量3.38~37.84kg&#183;kW^-1,平均16.96kg&#183;kW^-1。灯光罩网船单船网次产量49.40~451.49kg,平均179.87kg,单位功率网次产量0.22~2.05kg&#183;kW^-1,平均0.77kg&#183;kW^-1。灯光围网船技术效率34.7%-91.7%,平均69.4%。灯光罩网船技术效率50.4%~92.1%,平均78.2%。方差分析表明,影响灯光围网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网次数和作业渔区数;影响灯光罩网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网次数和网衣长度。  相似文献   
997.
安徽省3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微卫星标记对淮南麻黄鸡、皖南三黄鸡和五华鸡3个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5个座位中,共检测到23个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396,杂合度为0.2920,多态信息含量为0.4156.3个地方品种中,淮南麻黄鸡遗传多样性最低,五华鸡遗传多样性最高.根据5个微卫星座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群体遗传一致度和标...  相似文献   
998.
高寒地区野生垂穗披碱草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青海省不同海拔和不同地区的7份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在西宁地区对其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进行评价,为青藏高原地区筛选育种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份材料中采自海南州同德县高寒草甸海拔3201m的4号材料产草量最高,可作为饲草型牧草进行选育;采白果洛州玛多县高寒草原海拔4385m的1号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可作为饲草兼产籽型牧草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本研究基于试验测定的中国荷斯坦牛血液和乳汁中的孕酮浓度表型,探究了影响中国荷斯坦牛体内孕酮分泌的环境因素、孕酮浓度的变化趋势、孕酮浓度与乳成分的关联程度以及血乳中孕酮浓度的预测方法。【方法】试验于2021年8月在北京、山东两个牧场采集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妊娠状态的中国荷斯坦泌乳牛的奶样、尾根血样,测定孕酮浓度,最终获得402条乳汁孕酮浓度和298条血液孕酮浓度表型用于数据分析。对孕酮浓度进行数据转化使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胎次、泌乳阶段、妊娠状态、牧场等固定效应对奶牛孕酮表型的影响,运用R语言cor函数计算孕酮与各乳成分间的关联,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和个体及乳成分信息对孕酮浓度进行预测,以建立孕酮浓度表型高通量获取手段。【结果】妊娠状态对转化乳汁孕酮浓度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胎次、场效应对转化乳汁孕酮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转化血液孕酮浓度只受到妊娠状态影响(P<0.01);全乳固体、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与转化乳血孕酮浓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14~0.37,P<0.05;P<0.01);基于本试验数据,乳成分与个体信息对转化乳血孕酮浓度的预测准确性不高(R2=0.030~0.17),但如果增加血液或乳汁的转化孕酮浓度对乳汁或血液的转化孕酮浓度进行预测,预测效果则有大幅提升(R2=0.40)。【结论】影响泌乳期中国荷斯坦牛转化孕酮浓度的因素除妊娠状态外,可能还包括饲养条件与胎次。此外转化孕酮浓度与乳脂率、乳蛋白率等乳成分呈极显著相关。基于乳成分信息与转化孕酮的关系,获得了对中国荷斯坦牛乳血转化孕酮浓度预测的可用策略,为今后牧场的繁殖辅助管理、奶牛育种新性状研发以及孕酮浓度的高通量获取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ACR系列网络多功能电力仪表的特性完成了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使用VB语言编写,通过RS232接口,利用MODBUS协议与20个仪表进行通信,将分析得到的电压数据在系统界面上显示。经测试,该设计可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