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作制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原理、现代农作制度的内涵,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作制度的关系;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农作制度内涵;提出了农作制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和区域差异,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陕西省2000-2008年及各地区2008年的畜牧业生产情况、作物产量、生产资料(化肥和农膜)投入、农村人口等统计数据,对陕西省及各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进行估算,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从2000年开始,陕西省营养污染物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于2006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1.15万t和1538.7473亿m3,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分别降为197.02万t和1197.4060亿m3。农村生活垃圾和作物秸秆耕地负荷从2000年缓慢增长后,分别于2005和2006年达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分别为3054.20和6175.11kg/hm2。农膜和化肥投入的耕地负荷则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2008年分别达到9.69和582.43kg/hm2。(2)陕西省11个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分为4类地区:第Ⅰ类地区包括杨凌1个地区,除农膜污染外,营养污染、化肥污染、作物秸秆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排放均很严重,属于重度污染区;第Ⅱ类地区包括西安1个地区,属于化肥施用过量型的中度污染区;第Ⅲ类地区包括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汉中、安康和商洛7个地区,均属于中度污染区,各指标排放量呈现中等排放水平;第Ⅳ类地区包括延安和榆林2个地区,属于轻度污染区。【结论】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域差异明显,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农业非点源污染总体较轻;而关中各地区农业和畜牧业发达,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总量较大;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耕地负荷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3.
研究光照强度对猪粪、牛粪厌氧发酵的影响,为沼气池的改进、提高产气量提供参考。试验以猪粪、牛粪为发酵原料,设置0、6、12、24h4组光照梯度处理,在恒温35℃和料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8%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下同一发酵原料的产气量差别较大,猪粪、牛粪在12h光照条件下的累积产气量分别是0h光照条件下的(黑暗)1.80、2.34倍;相同的光照强度不同发酵原料产气量存在差别,0h光照条件下(黑暗)猪粪的累积产气量为8136mL,牛粪的累积产气量为3282.5mL;光照条件改变发酵料液的理化性质,使累积产气量与发酵料液的碱度、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pH值、氨态氮的相关性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4.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和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促进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用能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榆林市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榆林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榆林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榆林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为:发展井灌、实施集雨工程技术、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严格控制水污染以及建立监测和预警体系等。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工林、桃树林、荆条灌丛和苜蓿草地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特征。【结果】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均较农地得到改善;微生物量碳、氮、磷基本较农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54.78%~35.72%,112.67%~6.8%和115.03~5.3%;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比农地增强,增幅分别为95.84%~18.94%,119.51%~20.36%,229%~20%和250%~73%。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及氮、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多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但均较农地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其中尤以刺槐林的生态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7.
基于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户用沼气区域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风险评价手段,对我国农村基于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户用沼气进行区域风险评价,为户用沼气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综合分析产业发展风险因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从原料供应、温度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技术4个风险层面,共选取了秸秆资源总量、秸秆产量平均增长率、平均气温、农户人均年收入、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和制度技术进步水平等6个指标,建立了基于秸秆生物质资源的中国户用沼气区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果】我国各省区在各个风险层面差异较大,综合风险较高的是青海、甘肃、西藏、宁夏、新疆等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省份及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综合风险较小的是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广西、湖北、吉林、江苏、辽宁等传统农业省份;其他省份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的风险水平一般。【结论】按照一定的分级区划标准制备的全国户用沼气风险图,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较为科学和直观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8.
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大量的借助于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统计资料对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出了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坚持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化、方法定量化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9.
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干旱区生态和经济关系,对促进干旱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用重大。研究通过对干旱区生态要素与经济要素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模型、标准和指标体系,并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当前新疆15个地(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状况及耦合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新疆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15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出协调发展经济主导型、低水平协调发展生态滞后型、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轻度失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中度失调发展经济损益型、严重失调发展经济损益型6种生态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0.
黄河源区玛多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3期(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结果,分阶段分析了玛多县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玛多县土地覆被系统变化具有稳定微动的特征,但其在1985~1995年和1995~2000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中、低覆盖草地的变化具有数量巨大且反复多变的特点。1985~1995年,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疏林地与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以及草地内部的转化,其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93.03%,其中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占总转移面积的26.14%和18.99%,100%的疏林地向低覆盖草地转移,表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1995~2000年,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间的转移以及草地内部的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97.26%,其中未利用土地向低覆盖草地净转移面积及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面积分别占总转移面积的18.15%和27.46%,表明生态保护初显成效;从空间格局看,玛多县东部和中部,土地覆被系统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