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1.
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结构、种群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上游阿克苏地区的典型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流、物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该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物流方面,农田肥料投入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并且化肥使用量已超出最适施肥量范围,已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在价值流方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产投比不高,处于单纯的农作物生产阶段。分析表明造成该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大、生产力水平低、资金缺乏等因索。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2.
本文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界定人手,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3.
本文针对阿拉尔垦区主要农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天然状态下光温水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及灌溉保证下的土壤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水分和肥力是限制该区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本地区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4.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从退耕前(1998年)的188.37亿元增加到退耕后(2005年)的241.03亿元,增幅达27.95%;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77.08%),接近于总价值的3/4,其次是土壤保持价值(11.43%)、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6.83%)、固碳释氧价值(3.94%)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0.54%),净化空气价值(0.18%)最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各植被类型的总服务价值表现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经济林;从各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系统服务价值量来看,系统服务功能大小依次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结论】实例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5.
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中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问题,以农地(F)为对照,对天然侧柏(B)次生林、不同林龄(5、20 a)刺槐人工林(C5,C20)、荆条灌丛(H5)和苜蓿草地(M)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植被恢复,物种丰富度均比农地增加,乔木>灌木>草本;群落丰富度指数撂荒地最高,农地最低,顺序为:H5>C20>C5>B>J>M>F;Simpon优势度指数,B>C5>C20>J>M>H5>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20>C5>B>H5>J>M>F;Sheldon均匀度指数:B>C20>C5>J>M>F>H5。通过植被恢复,物种数量提高,群落多样性改善,有利于植被生态效应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甘肃省临夏县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资源的潜力及以农业废弃物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效益。【方法】在对临夏县北塬灌区9个乡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临夏县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资源的开发潜力,并对该区典型的“沼气池畜禽圈粮(果、菜)”三位一体的沼气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结构和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临夏县北塬灌区具有丰富的沼气资源,年产农作物秸秆8.90万t,畜禽排放物191.5万t,粪尿产气量占总发酵原料沼气潜力的84.4%,具备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条件。【结论】在临夏县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可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7.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18.
蔬菜产业产销对接机制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达玉  张崟  王代春  杨云  王卫 《北方园艺》2012,(12):194-196
对目前蔬菜产销面临的严重脱节以及造成蔬菜滞销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强调政府部门优先解决蔬菜产销计划对接和冷链物流建设;提出了蔬菜开发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加对接、农餐对接、网络对接等产销对接模式,并分别对模式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19.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生物活性与肥力恢复过程,选择退耕种植柠条后恢复15 a、30 a、40 a的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坡耕地(CK)为对照,研究了柠条林地恢复过程中土壤4种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碳氮磷养分关系。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柠条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而随着柠条年限的增长,脲酶、蔗糖酶活性变化比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更敏感,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对比耕地,在0~10 cm土层蔗糖酶增幅可达40%,84%,109%,而脲酶增幅可达5.32,6.11,8.58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酶活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速效磷,有机碳,全氮,全磷之间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P<0.01),可以作为评价柠条林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0.
叶面喷施沼肥对杏树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进一步明确叶面施用沼肥对杏树果实品质的效应,探索在不同施肥时期杏树叶面施沼肥的最佳施用浓度和次数,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进行杏树施叶面肥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沼液的浓度对杏树果实单果重、纵横径、果型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和固酸比影响显著,喷施沼液的次数对杏树果实的单果重、纵横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显著。得出促进杏树果实品质改善的最优处理为A2B2。即以50%浓度的沼液在展叶期和叶片生长期各喷一次的处理组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