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9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643篇
林业   500篇
农学   662篇
基础科学   379篇
  758篇
综合类   1962篇
农作物   355篇
水产渔业   244篇
畜牧兽医   644篇
园艺   208篇
植物保护   3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研究紫云英与稻草不同利用模式在化肥减量条件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差异,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调控土壤肥力提供参考。采用湖南省南县连续5年(2011—2015年)大田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减量施肥下洞庭湖地区紫潮泥双季稻田0-20cm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对紫云英与稻草不同利用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F100)TOC、MBC、DOC、EOC和LFOC的含量均有显著上升,增幅分别为12.2%,19.5%,18.6%,11.3%和100.9%。化肥减量20%条件下紫云英与稻草利用模式更有助于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其中晚稻留高桩还田冬种紫云英(F80+HR+A)处理效果最为突出,与CK相比,增幅分别为18.3%,47.2%,24.1%,20.0%和204.0%。减量施肥下紫云英单独利用相比稻草单独还田更益于MBC、DOC与EOC的积累,增幅分别为9.8%,4.0%和0.6%,土壤LFOC则相反,下降了34.8%。敏感指数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中LFOC对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MBC,二者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良好指标。F80+HR+A各有机碳组分敏感性均显著高于F100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所述,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紫云英与稻草利用模式对紫潮泥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稻草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紫云英的利用则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积累,而紫云英与稻草协同利用模式,尤其是晚稻留高桩还田冬种紫云英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92.
不同施肥方式对河北省小麦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2006-2013年河北省测土配方项目田间示范数据,分析了配方施肥(PF)与农户常规施肥(RF)对小麦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为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小麦产区施肥效果及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施肥后增产效果显著,其中RF处理增产40.8%,PF处理增产54.8%,并且PF较RF可节肥9.36%、节本8.37%。PF与RF的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5.0%和28.9%,平均差值为6.1%,且二者的肥料贡献率均与不施肥处理产量(土壤供肥能力)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2条线斜率相近,这说明不同施肥方式肥料贡献率与土壤供肥能力的响应效果相差不大。不施肥处理产量每提高1 000kg/hm 2,PF和RF的肥料贡献率分别降低8.4%和8.2%,PF的肥料贡献率整体较RF高7.2%。在河北省小麦生产中应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提高肥料贡献率,并且应提高基础地力,以减少对肥料的依赖,实现减肥增效。  相似文献   
93.
温室移动机器人避障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实现移动机器人在温室内的避障,应用虚拟力场法建市了避障模型,描述了目标点的虚拟引力和障碍物的虚拟斥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设计,实现了从机器人运动班杯值到控制量的转变。结果证明,机器人在多变的周边环境中能够实现避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94.
采用标准扦样法,标准检测法,对吉林省中储粮分公司的承储的274万吨中央储备玉米烘后脂肪酸值变化情况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脂肪酸值变化与收购入库时间、玉米的成熟度、烘干工艺和储存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收购入库越滞后、玉米成熟度越差、烘干工艺越落后、烘后初始入库的脂肪酸值相对偏高,脂肪酸值变化升幅相对较快,同时脂肪酸值还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呈逐年上升趋势,储存时间越长,脂肪酸值升幅越大,最高的可达到重度不宜存。  相似文献   
95.
采用冰水和空气2种介质,对低温火腿进行冷激处理,选择不同的处理时间,在10℃温度条件下贮藏,通过对pH值、TVB-N值,以及菌落总数的分析,确定冷激处理的作用。结果表明,冰水混合物冷激处理的效果优于冷空气冷激处理,可以延长低温火腿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96.
选取主要农作物固体废弃物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热力学特性以及成型设备工程技术参数,对农作物的固体废弃物致密成型燃料与煤的能量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秸秆类的固体废弃物致密成型燃料,由于其生产耗能高,仅当煤从生产地到使用地之间的输送距离超过4 000 km时,此类固体废弃物致密成型燃料与煤具有近似同等的能量竞争力;而对于果壳类的固体废弃物致密成型燃料,其生产耗能较低,临界输送距离较短。当煤从生产地到使用地之间的输送距离超过2200 km时,基于果壳类的固体废弃物致密成型燃料比煤更有能量优势;当煤从生产地到使用地之间的输送距离处于1500~2200 km时,基于果壳类的固体废弃物致密成型燃料与煤具有近似同等的能量竞争力;当煤从生产地到使用地之间的输送距离小于1000 km时,则基于果壳类的固体废弃物致密成型燃料失去了能量优势。  相似文献   
9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耕地沙棘林密度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吴起县北部沙棘人工成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沙棘林地林木蒸腾、土壤蒸发及土壤水分状况等,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退耕地沙棘林适宜密度及其动态调控。结果表明:沙棘林分生长季节内,丰水年土壤贮水量总体为盈余;平水年的同期降水不能满足林地蒸散消耗;枯水年土壤水分明显亏缺。该地区沙棘林稳定群落密度为1445株(丛)/hm^2,初植密度为2223株(丛)/hm^2。造林密度过大是造成土壤水分亏缺、植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
邢朝斌  沈海龙  刘岩  罗玲  范少辉 《种子》2006,25(7):44-45,49
以刺五加的成熟种子为材料,通过离体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利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在DNA水平上分析无菌苗和愈伤组织的遗传变异。10个10碱基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它们的PCR扩增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愈伤组织与无菌苗相比出现了DNA水平的变异。  相似文献   
99.
树木细根主要研究领域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根是树木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生态作用。论文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树木细根研究现状,对细根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即细根分解、细根寿命、细根周转和细根衰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概述,并指出寻找适宜的研究方法、明确细根的定义、认识细根的异质性及探究影响细根周转的因子和机理是树木细根各研究领域未来需深入探讨的基本问题。论文的概述皆在帮助研究者全面认识国内外细根各领域的研究概况,同时也为细根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从而加快中国根系生态学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0.
理化诱变小豆京农6号突变体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小豆品种京农6号种子,分别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0.5%、0.9%和1.4%处理12h和24h)、电子束(100、300、600Gy)、60Co-γ(400Gy)诱变处理,将处理后的种子种于大田,鉴定后代植株性状的变异。观察表明,EMS诱变的变异类型最丰富、60Co-γ射线次之、电子束产生的变异类型较单一。EMS处理小豆以浓度0.5%和0.9%处理24h为宜;0.5%EMS处理的粒色和荚色变异突出,有鲜红、黄白、绿白粒色和黑荚、褐荚、黑褐荚变异;0.9%处理的叶形变异突出,有鸡爪叶、剑叶、肾形叶、小密叶等突变类型;电子束诱变后,M2变异率分别为4.09%、3.64%和2.22%。400Gy60Co-γ射线处理种子,后代变异率为7.23%。通过两年的鉴定筛选,获得937个EMS诱变M3代株系,934个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诱变M2代株系,已得到株高、叶形、叶色、粒形、粒色、荚色、无分枝、多分枝、叶簇生、分枝簇生、光叶、蔓生、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松散、育性、成熟特性等突变体材料1490份。本研究为小豆基因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及其进一步的基因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为小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