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4篇
  免费   515篇
  国内免费   929篇
林业   556篇
农学   424篇
基础科学   447篇
  796篇
综合类   4388篇
农作物   612篇
水产渔业   490篇
畜牧兽医   1892篇
园艺   664篇
植物保护   459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396篇
  2021年   359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465篇
  2014年   489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860篇
  2011年   863篇
  2010年   842篇
  2009年   680篇
  2008年   754篇
  2007年   615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文章对滨州沿海滩涂开发现状进行了翔实的论述和经济分析,指出了影响滨州沿海滩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有传统的战略思想落后,现有滩涂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协调等。提出实施滩涂资源合理开发的保障措施,包括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滩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滩涂经济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滩涂经济产业化经营;切实保护和保全滩涂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912.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在0.123~0.514μg/L,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d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913.
刺参池塘养殖系统中发酵饲料的制作与投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海带粉、扇贝边粉、豆粕、虾粉、马尾藻粉按照40∶18∶20∶7∶15的配比混合,经浸泡、研磨等预处理后,加入0.25%~0.5%的水产诱食酵母,发酵72h。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经过发酵处理后,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发生降解。按照刺参体重3%的投喂量进行为期50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组刺参的生长明显优于普通饲料组(未发酵饲料),可见发酵饲料能够更好地满足刺参健康、快速生长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914.
珠江口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的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PCR-DGGE技术和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研究了珠江口水体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演替:不同站位之间既存在共同谱带,又具有各自的特征谱带;S4和S5两个站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相邻站位相比,DGGE指纹图谱变化明显,是颗粒附着微生物从海淡水混合区向海水区演替的中间过渡类型。对DGGE图谱中19条主带回收、测序表明,两个序列与已培养的微生物同源性≥99%,其余17条序列均与未培养的环境微生物种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91%~100%);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珠江口颗粒附着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其中变形菌门为绝对优势种群(78.9%)。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氮相关营养盐水平和盐度是影响水体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15.
研究了强壮藻钩虾Am pithoe valida的食性及其对温度、盐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强壮藻钩虾消化道内含物组成主要可分为有机物碎屑和大型藻类.2)强壮藻钩虾消化道中蛋白酶活力最高,脂肪酶活力次之,淀粉酶活力最低.3)使用不同饵料(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硬毛藻、小球藻、生物絮团和蛤蜊肉)饲养强壮藻钩虾,发现对虾人工配合饲料为其生长的最佳饵料.4)成体强壮藻钩虾比幼体强壮藻钩虾耐高温,且耐温能力与其生活水温有关,生活水温相对较高情况下耐温能力也相应提高.5)强壮藻钩虾为广盐种,在盐度4~40范围内均可正常存活.  相似文献   
916.
We used a coupled biophys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larval transport and connectivity patterns in the Gulf of Maine lobster ( Homarus americanus ) population. Biological 'particles' were released at over 21 000 locations every 10 days over a 4-month hatching period, and were followed from hatching through late postlarval stage. In addition to circulation and dispersion, model calculations included spatial patterns of egg production, temporal patterns of hatching, temperature-dependent development,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mortality. We ran the model for three larval production seasons using the same hatching patterns and individual-based modeling parameters but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in the coastal current system. Model results gav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patterns of competent postlarvae that closely resembled observed, alongshore patterns of lobster settlement density. We evaluate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all source regions to the total number of competent postlarvae in a series of medium-size zones along the coastal shelf, many of which are used in lobster management. Connectivity depended on many factors, including patterns of egg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 and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receiving zones. Self recruitment ranged from a few percent to >90% of competent postlarvae. Although it was common for postlarvae to come from many, often distant, sources, most of the competent postlarvae in a zone originated within one to two zones in the prevailing 'up-stream' direction, forming shorter connections along the coast than the energetic currents might otherwise suggest. Inshore migrations during summer hatching may contribute to these shorter patterns of connectivity. Transport in the prevailing 'upstream' direction was also indicated.  相似文献   
917.
在水温21~23℃,pH 6.2~6.5条件下,采用半静水试验法,按等对数间距设置药物质量浓度梯度,日换水50%,补充药物50%,24 h观察记录1次,比较美婷Ⅱ、霉灵、纳他霉素、杀毒矾和高锰酸钾5种药物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受精卵水霉抑制作用及孵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药物对受精卵水霉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霉率为美婷Ⅱ>霉灵>高锰酸钾、纳他霉素和杀毒矾,但杀毒矾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受精卵的毒副作用较大,显著降低了受精卵孵化率,不宜使用;美婷Ⅱ、霉灵、纳他霉素和高锰酸钾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受精卵的适宜使用质量浓度分别为4.90~6.50、1.97~3.87、1.50、2.50 mg/L,使用方法为长时间浸浴,可有效抑制受精卵孵化过程中水霉的生长,显著提高受精卵孵化率,适合在异育银鲫"中科3号"受精卵孵化过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918.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拥有重要的地位。在过去50多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已超过全球人口增速,全球已经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了捕捞产量,中国则以水产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73%位列第一[1-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提升,养殖业出现了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养殖环境污染、水域生态破坏、病害频发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3-4]。  相似文献   
919.
薛永霞  卫赛超  张菊  陈舜胜 《水产学报》2019,43(7):1661-1677
为探究上海熏鱼制作过程中不同加工阶段风味物质的变化,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肉为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酸自动分析法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上海熏鱼4个加工阶段(生鲜罗非鱼、一次浸渍、一次浸渍后油爆和上海熏鱼成品)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显示,各阶段IMP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是主要的鲜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也逐渐升高,并呈显著性差异,其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对上海熏鱼风味影响最大。生鲜罗非鱼、一次浸渍、一次浸渍后油爆和上海熏鱼成品中挥发性物质依次为50、84、78和82种,主要由醛类、酮类、醇类和烃类构成。因此,浸渍和油爆是上海熏鱼风味形成的主要原因,使得罗非鱼鱼体的腥味得以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92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对不同温度水平(20、23、26和29°C)的响应。结果显示,魁蚶的摄食率和排粪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显著影响魁蚶摄食率,而对排粪率的影响不显著。魁蚶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显著受温度影响。通过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发现温度影响魁蚶的能量分配,20°C魁蚶呼吸能占13.71%、排泄能占1.89%、排粪能占22.94%、生长能占61.47%,但是超过20°C,摄食能显著减少,生长余力甚至出现负值。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魁蚶的摄食能和生长余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魁蚶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的0、4、8、12、24、48和72 h取样检测,在20~29°C,魁蚶体内的T-AOC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29°C温度下的T-AOC均低于其他温度组。短期内的高温刺激能够促使SOD和CAT活性升高,但超过24 h其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降低,其中鳃和肝胰腺的SOD和CAT活性受温度影响显著,而外套膜受温度影响不显著。GST活性在4~12 h内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而在24 h后,尤其当温度升至29°C时,GST活性显著下降。本研究推测,高温对魁蚶的能量代谢及免疫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夏季魁蚶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魁蚶的适宜温度狭窄,建议在魁蚶养殖生产中,水温应低于23°C,超过26°C会导致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