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4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841篇
林业   450篇
农学   356篇
基础科学   371篇
  690篇
综合类   3445篇
农作物   510篇
水产渔业   407篇
畜牧兽医   1354篇
园艺   520篇
植物保护   383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374篇
  2021年   340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626篇
  2011年   614篇
  2010年   639篇
  2009年   493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22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0%氟啶脲水悬浮剂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点法对10%氟啶脲水悬浮剂的润湿分散剂进行了初步筛选,在流点法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的方法对分散剂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农乳602、分散剂NNO、550S均能加工成流动性好的氟啶脲水悬浮剂,采用优化组合法和粘度法最终确定了10%氟啶脲水悬浮剂的润湿分散剂:农乳602和550S的比例为4:1,用量为0.8%。  相似文献   
992.
993.
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储存(CO2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全球CO_2减排最重要技术战略,其存在CO_2泄漏的风险,会对周围农田生态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植物对高浓度CO_2的响应并筛选对CO_2的耐受植物,为CCS项目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本文设置玉米对不同CO_2浓度的响应情形,选择株高、鲜重、干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作为玉米耐受的观测指标。结果表明,当CO_2浓度为10 000、20 000μmol/mol时,玉米株高增高7%~12%,生物量增加10%~15%,净光合速率增加高达60%左右;当CO_2浓度为40 000、80 000μmol/mol时,玉米株高度减少9%~12%,生物量减少10%~17%,净光合速率减少35%~45%左右。一定程度CO_2浓度的增加,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施肥"效应;在更高CO_2浓度下,会抑制其生长发育,并未出现植株死亡的现象。通过CO_2耐受指数法(LCTI)计算得出,玉米可以作为地质封存CO_2泄漏的耐受植物。  相似文献   
994.
为认识青稞内生固氮菌群落组成,丰富内生固氮菌资源,明确产地对青稞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分别对在拉萨、林芝、日喀则栽培的藏青2000根部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各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及高固氮酶活性菌株的溶磷、溶钾及产IAA特性,最后,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了高固氮酶活性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通过Ashby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内生固氮菌37株,其中,具有高固氮酶活性的11株,占总分离菌株27%,有6株菌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2株具有溶钾能力,1株具有溶磷能力。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11株高固氮酶活性的菌中,有5株菌属于Bacillus,为优势菌属,其余菌株分别属于Gemmatimonas、Sphingomonas、Devosia、Agrobacterium、Mesorhizobium和Burkholderia。  相似文献   
995.
介绍了蔗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分析了弥勒蔗田7种生态高效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示范推广情况,并提出了蔗田生态高效模式的调控措施,包括精细整地,合理选配间套作物品种,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规格化种植,配套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996.
为治理农村污染,农业部明确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资源化利用的办法从根本上“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地膜回收和秸秆焚烧等问题”。阐述总结盐城市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和工业原料化方面的利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农业投入品等废弃物资源利用的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97.
绥粳28是以绥粳4号为母本、绥粳1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集优质、抗逆、香型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水稻新品种,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并对该品种未来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今后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面向风云静止卫星地表温度产品的缺失数据修复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止卫星地表温度数据是研究昼夜温度变化规律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但常见的静止卫星地表温度数据,如风云二号F星地表温度产品(FY-2F LST)由于受到云、雾霾和气溶胶等大气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数值缺失的现象。针对该问题,一系列基于温度昼夜变化模型(diurnal temperature cycle,DTC)的静止卫星地表温度产品空值数据修复方法被提出,如VAN2006方法;此外,常见的三次样条插值(Cubic spline)和智能的反向传播网络(back-propagation network,BP)利用像元时间连续性原理,通过温度预测实现地表温度产品空值数据修复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模拟不同类型的像元缺失情况分析和比较了3种方法的温度修复结果。研究表明,在空值数量较少的情况下,3种方法修复结果都比较理想,其中Cubic spline方法效果最好;随着空值数量增加,3种方法修复效果都不同程度变差,其中VAN2006衰退较缓慢,Cubic spline衰退最快;当空值数目继续增多且达到一定数量时,VAN2006仍可以较为真实的还原地表温度数据,并且优于BP,其中Cubic spline修复结果最差,难以反映实际地表温度。对14种不同空间大小空值区域实验研究进一步说明3种方法对地表温度空值修复具有可行性,但修复效果与空值区域大小无关,时间序列中空值数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9.
根据1983-2010年江苏省褐飞虱灯诱资料及1982-2010年全球海温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稻区代表站高邮、通州和宜兴的褐飞虱迁入量与前一年1月-当年6月太平洋海温场、前一年12月-当年6月中南半岛近地表气温场和前一年7月-当年6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一系列褐飞虱年总迁入量的预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高邮、通州和宜兴3站的褐飞虱迁入量在不同时空阈限内与太平洋海温场、中南半岛气温场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海温场呈负相关,其中与通州和宜兴站褐飞虱迁入量对数值相关显著的海温区主要分布在北、中太平洋,高邮站则在南太平洋;高邮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4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通州站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2、3月中南半岛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宜兴站与当年1、3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与当年4月中南半岛大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主要与前一年7月-当年6月的各副高指数、各极涡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冷空气强度、西太平洋编号台风强度、南方涛动指数等相关显著。(2)从上述海温场、气温场和环流特征量中筛选出显著相关(P<0.05)的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建立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回检正确率70%以上、预检正确率66.7%以上模型17个,适用性评估表明,各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应用于单站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明化学合成条件对聚酯型儿茶素A(Theasinensin A,TSA)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 Design(PBD)确定TSA化学合成关键因子,然后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进一步优化TSA化学合成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氯化铜用量、甲醇体积分数、温度对TSA得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主因素效应为甲醇体积分数>氯化铜用量>温度,最优条件为氯化铜用量43%,甲醇体积分数26%,温度15℃,聚酯型儿茶素得率为59.12%,与模型预测值59.34%接近。PBD和RSM联用优化TSA化学合成工艺可行,预测性较好,可为其他种类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高效化学合成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