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1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807篇
林业   428篇
农学   339篇
基础科学   357篇
  690篇
综合类   3402篇
农作物   501篇
水产渔业   386篇
畜牧兽医   1313篇
园艺   511篇
植物保护   374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320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622篇
  2011年   607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487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园林植物石楠为试材,通过混合2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分别模拟不同强度的盐、碱胁迫条件,对园林植物(石楠)进行3年(2015—2017年)的胁迫处理,以期探讨盐碱胁迫对园林植物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中有机酸含量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随胁迫强度增加,盐、碱胁迫均使土壤中Na+浓度大幅度上升,K+浓度大幅度下降,但碱胁迫下Na+浓度上升幅度和K+浓度下降幅度均大于盐胁迫。2)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土壤中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酚酸类碳源呈逐渐降低趋势,总体而言,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盐碱胁迫下园林植物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呼吸和微生物代谢熵随盐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土壤糖苷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δ和过氧化物酶δ随盐碱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盐胁迫、碱胁迫、盐胁迫×碱胁迫对有机酸、Na+、K+、Na+/K+、物种丰富度指数(H)、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微生物代谢熵、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碱胁迫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高于盐胁迫,并且盐胁迫×碱胁迫的影响高于单独盐胁迫或碱胁迫.  相似文献   
82.
以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为试验材料,采用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4种植物提取物对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以期明确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筛选对其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最适宜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30℃,pH 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甘氨酸.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35℃,pH 6~7.丁香、石菖蒲、蛇床子提取物在2.0 mg·mL-1浓度下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2%和90%,其它植物提取物抑制率在20%~85%.  相似文献   
83.
水果黄瓜新品种'青玉'是以自交系HQ6548为母本,自交系GY4237为父本经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该品种植株长势强,早熟,叶片中等,节间稳定,茎粗壮,连续结瓜能力强;瓜长15~17 cm,横径约3 cm,瓜条顺直,口感清脆,瓜色浅绿色,刺瘤稀疏,单瓜质量130~170 g,产量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适宜在山东、河北、河南、海南等四季保护地栽培及山东夏季露天栽培.  相似文献   
84.
为了提升黄瓜嫁接苗对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耐受能力,提高幼苗的抗病性与抗逆性,同时确保嫁接成活率,增加产品产量及品质,在传统的黄瓜嫁接方法基础上,改进出高效实用的生长点斜插嫁接法,为此创新出了专用嫁接工具——β形铝合金嫁接签,并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201811595026.X);为了提高嫁接苗的成活率,在对砧穗进行特定处理的同时,还探索出了嫁接苗生长最佳环境的保障装置——育苗钢架。通过育苗基质的营养控制、省略嫁接夹具的插接方法及保温保湿的育苗钢架等系列配套技术的使用,使得生长点斜插嫁接技术具备了突出的实用性与高效性,十分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5.
陕西省几种黄土性土壤钾吸附固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衡法研究了陕西省 4种黄土性土壤钾吸附固定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 :1黄土性土壤不同土类钾吸附固定量、吸附固定速度及平衡时间差异很大。土娄 土粘化层和黑垆土埋藏腐殖质层的钾吸附固定量约为耕层的 2倍 ,陕南黄褐土的钾吸附固定量仅次于 土娄 土粘化层 ,黄绵土的钾吸附固定量最小 ;2供试土壤不同时段的钾吸附固定速度随时间的衰减变化符合 Vt=A Blnt模型 ,衰减速率因土类而异 ;3供试土壤钾吸附固定过程符合 Elovich方程和一级扩散方程 ;4供试土壤钾吸附固定过程分为快、中、慢三个阶段或快、慢两个阶段 ,快反应约在 4 0 h完成 ,吸附固定钾量达总量的 64 %~ 93 % ,所用时间仅占总时间的 1 2 %~ 4 3 %。  相似文献   
86.
根据工作实践,进一步探讨了规范化的科技查新工作流程,即确定查新项目、实施查新检索、撰写查新报告、归档查新报告和资料四步,并介绍了相应的科技查新技巧。  相似文献   
87.
束丝藻(Aphanizomenon)是一种丝状固氮蓝藻,具有入侵性且易暴发有害水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下束丝藻的扩张已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其广泛分布在温带、热带水体中,因其能合成藻毒素和异味物质而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束丝藻耐低温、喜低光,在偏碱性、低氮高磷水体中增殖较快,并凭其固氮、储磷以及释放藻毒素、形成群体胶鞘等独特生态策略使其在种间竞争以及群落结构演替中获得较大竞争优势,成为优势种群。鉴于束丝藻的危害性和扩张性,本文从束丝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等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束丝藻种群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束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于2005年从飞抵上海的12种候鸟和4种留鸟中采集208份血清样品,采用酶联荧光测定(ELF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伯氏疏螺旋体和西尼罗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血清抗体调查,结果受检野鸟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89.
在上海地区收集血液样品(猪、牛、山羊、马、鸡、鸭、鸽、犬和部分珍禽等)964份,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DS-ELISA)检测抗HEV抗体。结果表明,猪抗HEV抗体的阳性率为72.18%(301/417),其中母猪阳性率最高,为82.53%(222/269),育成猪阳性率为52.54%(62/118),保育猪阳性率为50.00%(15/30);22个猪场均检测到抗HEV抗体阳性猪,阳性率高于60%的猪场有16个,占阳性猪场的72.72%。在牛、山羊、马、鸡、鸭、鸽等血清中也检测到了抗HE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24.00%,16.00%,1.90%,12.77%和4.44%,明显低于猪群的阳性率。在宠物犬中检测到了抗体阳性犬,阳性率为17.82%(18/101),说明犬对HEV易感。珍禽中野鸭、火烈鸟对HEV也有一定的敏感性,阳性率分别为6.60%(1/15)和10%(1/10),在孔雀和鸵鸟的血清标本中未检测到HEV抗体。猪群中戊型肝炎病毒存在较普遍,其他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多种动物也对HEV敏感。  相似文献   
90.
为分析发酵乳对肥胖小鼠肝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模型组(MD)、易善复组(YG)、低浓度发酵乳干预组(LFG)和高浓度发酵乳干预组(HFG)。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为期6周的灌胃,试验结束测量小鼠的空腹体重和身长,计算LEE’S指数,采血检测生化指标,采集肝脏组织观察病理变化;采集小鼠盲肠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测序。结果表明:1)与CON相比,MD小鼠体重、LEE’S指数、ALT和AST均极显著提升(P<0.01),表明肥胖模型建立成功。2)与MD相比,发酵乳干预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ALT和TC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AST和TG显著下降(P<0.05),同时发酵乳和易善复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有明显好转,基本没有明显的脂肪空泡。表明发酵乳可以抑制肥胖小鼠体重的增加,改善肥胖小鼠的肝脂代谢功能。3)与MD相比干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尤其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表明发酵乳对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综上,本研究阐明了发酵乳对肥胖小鼠肝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功能型发酵乳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