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07篇
  免费   3040篇
  国内免费   4643篇
林业   3544篇
农学   2386篇
基础科学   2151篇
  4987篇
综合类   23207篇
农作物   3664篇
水产渔业   2529篇
畜牧兽医   7327篇
园艺   3813篇
植物保护   2082篇
  2024年   307篇
  2023年   1000篇
  2022年   2251篇
  2021年   2192篇
  2020年   1986篇
  2019年   1989篇
  2018年   1506篇
  2017年   2467篇
  2016年   1563篇
  2015年   2314篇
  2014年   2506篇
  2013年   2785篇
  2012年   4020篇
  2011年   4225篇
  2010年   4107篇
  2009年   3509篇
  2008年   3609篇
  2007年   3280篇
  2006年   2699篇
  2005年   2108篇
  2004年   1399篇
  2003年   898篇
  2002年   872篇
  2001年   845篇
  2000年   744篇
  1999年   26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2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为研究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低、中、高(10、20和40 mg/kg·BW)3种剂量氟苯尼考药饵连续投喂脊尾白虾5d,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于停止投喂药饵后的第3、6、12、24、48、96、168和240 h取血淋巴,测定血蓝蛋白(HE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HEM含量均在3h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ACP活性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168 h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低、中剂量组AKP活性在3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T-SOD活性整体高于对照组,分别在6h和24 h达到最高值(P<0.05),高剂量组在24 h和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CAT活性均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在12-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24 h达到最低值(P<0.05);低、中、高剂量组T-AOC活性均在3-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48 h达到最低值(P<0.05),且出现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为氟苯尼考在海水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92.
黄颡鱼鲇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5CFU。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鲇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鲇爱德华氏菌(AB050826)自然聚为一支,二者遗传距离约为0.002。鉴定结果确认JZ086为鲇爱德华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所测试的15种药物都敏感,其中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尤其敏感。  相似文献   
893.
以鲎血为主要原料制备鲎试剂是我国鲎资源开发的关键产业链。我国鲎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为实现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展对中国鲎造血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本研究向中国鲎体内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灭活鳗弧菌(V),比较注射后0, 6, 12, 24, 48小时(h)中国鲎的血淋巴细胞总数、活性氧含量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注射NAC后血淋巴细胞总数(THC)、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活性均有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酶(T-AOC)、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有升高趋势。NAC与不同浓度V共同刺激下,THC、ROS、MDA含量相对仅注射NAC的下降有所减缓,其它酶活性有所升高。而血蓝蛋白(HC)在整个实验中无明显变化。6-48h,NAC组的THC、ROS与V组、NAC和V共刺激组相比呈降低趋势,共同刺激下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组。48h,NAC、V及共刺激下CAT、T-AOC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NAC+106V的MDA含量在48h最低,AKP活性在12-48h呈升高趋势,而NAC组的LZM活性在48h最高。注射NAC可降低THC、ROS,共刺激可缓和下降,V组THC、ROS升高,但其余血淋巴参数均提高,由此推测NAC和V均能刺激中国鲎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机能;机体内的ROS含量对中国鲎血淋巴细胞增殖及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4.
转Hu-IFN-α基因草鱼雌核发育F1的遗传配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张学文等[1]通过分子重组,将人α干扰素(Hu-IFNα)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到鲤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构建了能够在鱼体内表达的Hu-IFN-α基因重组分子,然后通过显微注射法将重组基因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的受精卵内,获得转抗病基因草鱼.此后,该项目研究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6],对转Hu-IFN-α基因草鱼接种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991)的攻毒实验表明:转Hu-IFN-α基因草鱼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抗性比普通草鱼提高了66%.但是,目前的转基因技术还无法使外源基因在鱼体内进行定点整合,目的基因在鱼体内的整合形式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895.
通过比较冰晶、内源蛋白酶以及氧化对冻藏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品质的影响,确定冻藏暗纹东方鲀品质劣化的关键因素。实验通过液氮浸渍快速冻结抑制鱼肉组织中冰晶增长、碘乙酸浸泡前处理抑制鱼肉内源蛋白酶活性、复合抗氧化剂浸泡前处理抑制蛋白/脂质氧化作用的设计,区分冰晶、内源蛋白酶和氧化3种因素对冻藏鱼肉品质的影响;并以硬度、解冻流失率、蒸煮损失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K值、Ca2+-ATPase活性、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和肌纤维长度作为鱼肉品质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冻结过程中控制冰晶增长对暗纹东方鲀冻藏品质的改善作用最大,冻藏24周后,速冻组的硬度比内源蛋白酶抑制组和氧化抑制组分别提高了26.8%和20.5%,解冻流失率分别降低了44.2%和44.8%,且该处理组TVB-N、K值和Ca2+-ATPase活性变化更慢,24周后分别为10.5 mg/100 g、6.8%和1.43 μmol Pi/mg/10 min。综合各项指标发现,冰晶、内源蛋白酶和氧化对冻藏暗纹东方鲀品质劣化均有影响;其中,冰晶作用是导致暗纹东方鲀在冻藏过程中品质下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内源蛋白酶和氧化对冻藏暗纹东方鲀品质的影响次之,且二者对品质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96.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快速检测花鲈病原菌——鳗弧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弧菌病的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W-1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FITC-IgG)为荧光标记二抗,并以罗丹明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背景染色,建立检测鳗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人工感染后的花鲈组织(肌肉、鳃、肠、肾)样品和养殖水体样品进行了鳗弧菌检测,结果显示间接荧光抗体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发病的感染花鲈,也可用于检测带菌状态或未发病的感染花鲈。  相似文献   
897.
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友卿  张海柱  丁兆坤 《水产科学》2007,26(10):580-583
二十二碳六烯酸(De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的必需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s)。自Dyerberg等[1]指出EPA有益于人类健康以来,EPA和DHA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对EPA和DHA的功能进行的许多研究表明,适宜的EPA、DHA绝对量和比例在人、动物的正常繁殖、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2-7];而不同动物、个体和时期对EPA和DHA的需求量及适宜比例均不相同。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EPA和DHA生理作用方面,而且主要以哺乳动物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898.
竹醋液是竹子(Phyllostachys edulis)进行综合开发烧制竹炭时所得到的一种副产物,即竹子经干馏、热解时产生的赤褐色液体,它具挥发性、水溶性和特殊烟熏味,Ph 2.2~3.1.  相似文献   
899.
虾夷扇贝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虾夷扇贝为实验生物,介绍了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模型5个关键基本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分析了方法的利弊及注意事项,为贝类DEB模型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壳长与软体部湿重回归法计算虾夷扇贝的形状系数δm;采用静水法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虾夷扇贝的呼吸耗氧率,计算阿伦纽斯温度TA参数;采用饥饿法测定、计算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和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3个参数。室内饥饿实验持续60 d,直至呼吸耗氧率及软体部干重基本保持恒定。结果显示,壳长(SL)与软体部湿重(WW)的回归关系式为WW=0.0118SL3.4511(R2=0.9365),根据公式V=(δm L)3,对软体部湿重的立方根和壳长进行线性回归,所得的斜率即为形状系数δm值(δm=0.32);获得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K)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线性回归方程斜率的绝对值为阿伦纽斯温度TA,平均为(4160±767)K。饥饿实验结束时,软体部干重和呼吸耗氧率分别降低了56%和81%。虾夷扇贝的耗氧率稳定在0.17 mg/(ind·h),经计算获得[]=25.9 J/(cm~3·d);饥饿持续30天之后,虾夷扇贝软体部干重基本维持在(0.25±0.01)g,经计算获得[EG]=3160 J/cm~3,[EM]=2030 J/cm~3。动态DEB理论是基于能量代谢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建立的,体现了生物能量代谢的普遍性规律,能够反映摄食获取能量在不同发育生长阶段的能量分配情况。但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比较复杂。基本参数的准确获取将影响其他参数以及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为虾夷扇贝DEB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0.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